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释

2019-11-2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同里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9期
关键词:雨衣核心课文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同里实验小学 张 怡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小学生由于受到地域限制、家庭状态的影响,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从基本现实入手,紧扣小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上作出应有的调整,弥补这类儿童的缺失与不足,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助力。

一、语言:聚焦教材范例,夯实言语基础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的价值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例子。”小学的资源有限,我们就需要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适切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哪吒闹海》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哪吒大闹东海龙宫的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本身就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一种体裁样式,故事中神奇的法力和打斗场景,都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小学生的精神资源非常贫乏,他们对于这种故事有着积极的认知体验。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就需要站立在学生的视角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开掘出丰富的训练资源:首先,从整体视角“概述故事”,引导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故事中“搅动龙宫”“打伤夜叉”“打死太子”三个板块,并串联起来,形成整篇课文的故事梗概,以锻炼学生把握故事、概括提炼的能力;其次,基于故事的基本情境和人物的形象,通过“详述故事”来补充人物的言行细节,着力再现哪吒与夜叉、龙太子之间的故事,以锻炼学生语言的描写力和再现力;最后,教师重新设置语境,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东海龙王将哪吒告到玉帝那里,他们站立在自己的角度分别会怎样来描述这个故事呢?通过置换角色,尝试以不同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转述,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教材中所蕴藏的训练资源开掘出来,并搭建了“概述”“详述”“转述”的训练平台。这对于训练资源相对匮乏的小学来说,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二、思维:把握原始学情,训练思维意识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的关注本身就是思维运转的过程,事实上思维的快速运转需要以大量的既定知识信息作为支撑。这对于很多小学来说无疑就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在教学中,准确洞察和考量学生的原始学情,在积极运转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意识,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助力。

比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撰写的小品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萨沙一家周末来到森林,突然下起了大雨,由于只有一件雨衣,父亲就将雨衣给了母亲,母亲给了孩子,最终萨沙将雨衣又给了雨中的蔷薇花,揭示了要学会保护弱小的道理。学生在阅读整篇故事时就发现了,全家人将这一件雨衣逐个地依次传递,为什么不直接给孩子呢?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发现,与苏霍姆林斯基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息息相关,需要学生积极运转自己的认知思维,才能真正窥探到作者如此设置情节的根本用意。是啊!为什么爸爸不能一步到位,直接将雨衣给最小的孩子,而需要一个个传递,这不是很麻烦吗?很多学生能够提出这一问题,但始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正是锻炼小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的重要契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作者,并相机出示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经历和教育成就;随后,从作者的身份和写作用意出发,让学生重新考量这一问题。很多学生立刻意识到,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懂得保护弱小的道理,爸爸将雨衣传递给妈妈,妈妈再传给孩子,就是用榜样示范性的力量来对孩子、对萨沙进行教育,所以萨沙才能从大人的身上获取力量,将雨衣给了比自己还要弱小的蔷薇花。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学生原始的初步认知上,尊重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并通过拓展资料来弥补学生的知识信息缺口,为学生思维训练提供了认知动力。

三、审美:运用周边资源,铸造审美意趣

叶澜教授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的语文教学想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方面需要充分开掘教材文本中的美学元素,一方面要利用生活资源与文本之间的深入勾连,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于信息资源的掌握数量有限,但农村中有着众多独特的资源,可以将其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保障。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农村周边的丰富资源,将其与教材中的课文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比如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所描写的《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就展现了农村暮春时的优美景色和儿童烂漫天真的和谐之美。这首诗所蕴藏的美学元素就在于农村质朴的景色之美和儿童天真活泼的人文之美。怎样才能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质朴之美呢?笔者就展开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出示这首诗中描写农村景色的诗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在理解诗歌之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农村生活还有哪些优美的景色,学生在描述的过程,就是捕捉美、表达美的过程;其次,紧扣儿童所呈现的动景,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美的捕捉,教师可以从课文中“急走”“追”“寻”等动词中引领学生想象儿童的表现,将一片盎然生机融入自然之境中。

纵观整个教学板块,教师就充分结合了农村生活的资源优势,将语言文字冲击到学生的原始积累中,形成文本与生活的有效对接和碰撞,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趣,为小学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紧扣传统风俗,提升文化品位

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很多传统习惯和风俗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价值资源,是学生进行文化品位和认知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教师要积极洞察教材文本中所蕴藏的传统资源,将知识的积累转化成文化的积淀,利用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独特体悟,提升他们的文化层次和品味。

比如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先从自然之景出发,感受青山、绿水、桃花、鳜鱼等形成的和谐、优美画卷,然后聚焦这首词中的人物,即渔翁,从诗词中“青箬笠”“绿蓑衣”来感受其独特的外形,并紧扣诗词中“不须归”引导学生探究:词人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学生结合诗词内容分别从景色太美、鳜鱼真肥、风雨不大等多种原因,理清了词人“不须归”的众多原因。最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聚焦诗词中一个具有鲜明传统文化意味的景象,即“垂钓”,并相机补充了柳宗元的《江雪》进行对比:同样都是钓鱼,这两首诗词中垂钓的环境、心境有什么不同?从而最终认识到“垂钓”在古典文学中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价值,是一种传统文化中的汇总,凸显了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置身事外的高超情怀,有着鲜活的文化印记。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理解、拓展,将学生的认知提炼到文化的层面,并对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博大情怀进行了感知与体验,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着不足之处,也有着天然的优势。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弥补其不足,凸显其优势,从而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猜你喜欢

雨衣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雨衣变形记
雨衣(外一首)
背课文的小偷
充气雨衣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