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问题化教学”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因数和倍数”教学实践和思考

2019-11-26金怡婷

小学生 2019年4期
关键词:问题化教学中奖因数

☉金怡婷

在核心素养时代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问题化教学”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问题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它还是学生经历问题探索与发现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是持续的、动态的。因此,教师应发挥教育智慧使问题富于思维价值。现就“因数和倍数”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一、以情境为载体,触发问题的产生

问题化离不开情境化。恰当的情境催生适切课堂内容的问题,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情境的生活化显得尤为重要。学校的知识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架起联系,情境下的问题是生动的、丰满的,脱离情境的问题往往只是知识的躯壳,无法真正让学生得到发展。对于“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是数学概念课,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比较枯燥,没有探寻课堂与生活的支点,学习的价值得不到彰显,而巧妙设置情境,令学生对学习此知识心驰神往,叩开对数的研究大门,开启探索知识的问题串。

【教学片段1】

师:我有12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地砖,你能铺出一块长方形的地面吗?想一想,准备怎么铺,铺出的长方形是怎样的?

生1:可以铺3排,每排铺4块。/生2:每排铺6块,铺2排。/生3:铺12块1排。/生4:4×3=12,6×2=12,12×1=12。

归纳:我们发现用12块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地砖,可以铺出三种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地面,由此还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

二、以经验为依托,着眼问题的驱动

学习是知识不断重组建构的过程。“因数”和“倍数”是学生首次接触,这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基本是空白的。学生应如何将新知建构进自己的知识网络或知识模块中?虽然这两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在乘法算式中学生已有了对“乘数”和“积”的认识。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智慧是会生长的。在原有的“乘数”和“积”的认识下,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对新知的吸收,对知识的重构。当然,知识的重构伴随着的一定是新的问题,一触即发,推动知识的进一步生长。在这样的思考下,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教学片段2】

启发:4×3=12,在我们之前的学习中知道了4和3是这个乘法算式中的乘数,12是积。其实,4、3、12它们之间还有着新的关系呢!引入板书: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这样,我们就又知道了两个新的数学概念:因数、倍数。

训练:根据6×2=12,12×1=12,分别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三、以活动为中心,寻求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是在相应的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数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活动的同时是知识自主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活动的体验中,实现知识的获得,进行“再创造”,形成素养。同时,活动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活动主人,去主动地“活动”,而非“被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方式都可以让活动“活”起来,在活动中直击学习任务,实现问题的解决。

【教学片段3】

活动:设计“找36的因数”的活动(1)显示问题: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2)学生独立找36的所有因数,巡视交流各自的方法。(3)展示个别学生找的结果,并要求学生说说怎样找36的因数的。(4)学生评价找法。提问:你喜欢他们中谁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自主地找_交流找法——比较找法——评价找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体验是逐步深入的,尤其是对找法的优化有了更深的感受。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产生问题,从单一的问题到问题链,又不断地解决问题,逐个击破,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形成知识结构,并从低级结构发展成为高级结构。同时,在交流互动中,活动对每位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养形成又潜藏着综合的价值。

四、以互动为手段,助力问题的内化

学习的效果离不开师与生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引导下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的探索成果有的刚开始往往总是零星的、片段的,有时甚至是偏离主线的,教师通过与学生间的和谐互动,进行适时的点拨与指引,产生教学共振,帮助形成有意义的、完整的探索成果。

【教学片段4】

师:(课件显示图1)打开其中的哪一张卡片就能知道B是什么数?B的后面是它的前5个倍数(从小到大排列)。同桌讨论。

生1:打开第一张。/生2:我也是打开第一张。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第一张是哪个数,B就是那个数。

师:我不打开第一张,打开第三张可以吗?

生3:不可以。/生4:可以,第三张的数是B的3倍。

师:因此,第3张卡片上的数除以3就是B的数,第4张除以4……第几张就除以几,就能知道B是什么数了。

通过前面一个数倍数的特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的倍数最小是它本身”,因此,大部分学生很快能做出判断“打开第一张卡片可以知道B是什么数”,很少有学生一下就能想到打开任意一张卡片都可以。在过程中,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这个结论,而是通过设疑“打开第三张可以吗?”进行“留白”,搭建一个更宽广的平台让学生思维驰骋,迸发思维的活力,让“白”生“实”,在理性思考下,学生便又有了答案。在互动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倍数概念的本质,发展数学思考力,实现问题的内化。

五、以兴趣为保障,着陆问题的升华

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有了兴趣的驱动,学习活动将更为主动,学习成效将更为突出。我们的教学应思考什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哪些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的?保留孩子最本真的面貌,尊重学生最真挚的求知欲,在不露痕迹的巧心构思中使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谁中奖了?”的活动:每位学生有一个数牌,屏幕上显示一个数,如果数牌上的数是这个数的因数就可以获得一号奖品,如果是倍数就获得二号奖品。

【教学片段5】

师:(显示8)谁中奖了?说说你的理由。(指名学生交流)

追问:恭喜你们都中奖了,哪些同学的数是8的因数、哪些是8的倍数呢?

发现:由于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可以拿两份奖。

问题的表面是“谁中奖了?”但其中潜藏的问题却丰富多彩,我将其大致分为三种(1)这个数的因数有哪些?倍数呢?(2)为什么有些数可以拿两次奖?(3)哪些数出现我/他可以中奖?在这个小小的游戏中伴随的是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思维火花的绚丽碰激。接下来,我又做了一轮游戏,将屏幕上的数设置为11。这次,学生做游戏更为熟练了,速度更快了,氛围也更热烈了,但此时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学生的“小心思”开始“滋生”了:数牌是“1”的同学每次都能拿奖。于是就有了第三轮游戏:

【教学片段6】

师:两轮游戏后有同学没中过奖吗?再玩最后一轮,你希望屏幕上是哪个数?

师:(显示1)你们怎么都中奖了?

生:1是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的因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是1的倍数。

学生在游戏中有所收获又有所发现,这种快乐的发现是有持久影响力的,问题得以深化又升华,进一步发展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猜你喜欢

问题化教学中奖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意外中奖
中奖啦!
动摩擦因数的测定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问题化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有效应用探究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悲伤的中奖经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