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家乡传统文化与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研究
2019-11-26万秀红宁长根
☉万秀红 宁长根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1]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说道:“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可见,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人格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个体的思想人格发展。在前进的同时回溯历史,汲取古人先哲的智慧和才干,将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培养相结合,创立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理论体系和课程体系,养成当代中国青少年的健康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阶段。我校在“传承家乡传统文化与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研究”上做了积极的探索。湘湖中心小学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湘湖镇,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千年瓷都,浮梁乃自古至今的名茶之乡,全国唯一一所陶瓷大学坐落于湘湖,独一无二的家乡文化为我校此项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真思考家乡优秀文化对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把握方向正确、科学高效的文化传承模式。
一、依托校园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滋润学生人格
将家乡传统文化细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字、图片、标志牌和活动场景等,以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并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创设走廊文化、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牌等宣传阵地,多角度呈现家乡传统文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家乡,并产生主动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内在愿望,从而萌发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感,以此诠释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依托教育教学,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
(一)各个学科充分挖掘家乡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道德因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长此坚持,就可以变为人格形成的强大助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通过诵读经典,加深小学生对祖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了解和吸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人格养成的引领,让学生在形式多样、意义深远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三、创建校本课程体系,体现地方文化神韵,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塑造学生人格
我们依托家乡文化背景,创编了校本教材《可爱的家乡》,以瓷之源、茶之乡为主要视角,从古至今、由广及微地引领孩子们走进家乡,感受家乡的美好与可爱,从而生起对家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四、举行各类竞赛,依托各类竞赛活动宣扬传统文化,发展人格
学校围绕家乡文化开展各种主题竞赛活动,如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绘画比赛、家乡文化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发展特长、陶冶情操的同时,受到家乡文化的浸润,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在竞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亲身经历并体验到活动过程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生发起对传统文化的景仰之情,达到发展孩子人格的育人目标。
五、开展实践活动,搭建走近传统文化的平台,了解并体验文化精髓,提升人格
(一)参观、了解景德镇陶瓷大学,敬仰历史、树立理想。孩子们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不仅更深刻地了解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变更和发展,还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梦想的种子,同时加深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参观陶瓷博物馆和皇窑,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追本溯源、丰富认知。只有深入了解,才会深刻热爱。孩子们在参观陶瓷博物馆和皇窑后,更加深入了解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亲历制瓷、采茶过程,感受祖先们的勤劳和智慧,以实践促进情感生成。体验式教学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辛苦,孩子们不仅深入了解到瓷都瓷、浮梁茶的发展历史,还深切体会到“瓷”“茶”皆为家乡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凝结成了家乡文化的基本精神,凝聚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文化支撑和方向指引。学校和教师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家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帮助学生在知识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爱”思想,提升家乡自豪感和自信心,塑造勤劳阳光、乐观向上、自信勇敢、志趣高雅的健全人格,最终成长为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