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论中国冬季运动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渊源、融合和演化(一)

2019-11-26杨树人朱志强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花样滑冰冰球滑冰

杨树人,朱志强

本文以中国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史实为依据,以唯物史观、总体史观和科学方法论原理,探索国际冬季运动、中国冬季运动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时代使然;国际冬季运动、中国冬季运动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化;冬季奥林匹克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需求的关系;揭示现代冬季运动技术、现代冬季奥林匹克文化、东西方文化交融及演进过程,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冬季运动的影响,探究中国对未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应发挥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不仅记述了中国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过程及汇集冬季运动各个时期成绩和发展盛况,还以中国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史上的传奇性代表人物的活动为主线,生动地记述了重要的竞技场面和情节,描绘了冬季运动人物的形象和轶闻趣事,广泛引用了中外文献资料和冬季运动大型比赛的报道,将中国冬季运动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融为一体,使冬季奥林匹克成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新型共同体。也为开设冬季奥林匹克学的体育院校提供教学参考依据。

1 奥林匹克概述

“奥林匹克”一词的由来,源自于希腊的奥林匹亚(Olympia)。奥林匹亚位于雅典西南360km的阿尔菲奥斯山谷(Alfios)之中,它是南希腊伯罗奔尼伊利斯(Elis)地区的一小块平原,古希腊人在此建立了宙斯神大庙,这里的环境幽美是人们祭拜至高无尚的神-宙斯的地点。这就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和会址[1]。

1.1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

古希腊人为祭拜神曾举办过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在奥林匹亚举行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据有可考的历史,运动会主要比赛项目是各种距离的赛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6年,当时希腊的埃里斯的科罗伊博斯获得了一圈跑的冠军(运动场一圈的距离约为192.25m)。公元前724年又有了两圈跑的比赛。从公元前718年开始按每四年为一个周期举行运动会,在首届举行的24圈长跑(约4 600m)比赛中,比较有趣的是参加者都是光着身子进行赛跑。公元前708年有了古代的五项全能(铁饼、跳远、赛跑、标枪和摔跤)比赛,当时全能比赛成了最吸引人的项目,其中摔跤还可单独进行角逐,埃里斯人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角和主办者。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规定只允许男性自由公民参加,奴隶和妇女不但不准参加,甚至都没有当观众的资格。古代奥运会的冠军是人们顶礼膜拜的英雄[1],他们获胜后享有很多特权,受到更大的敬重:优胜者都能获得一个橄榄枝花环,并被看作是和平的使者,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及对优胜者的敬慕。为了确保奥运会的安全,在举办期间,参赛国不能发生任何冲突,甚至连战争都必须停火,以彰显奥运会的神圣庄严是不可侵犯的。

奴隶制时期的古代奥运会,阶级色彩十分鲜明,表现在对参赛选手资格的严格审查。当时规定,奴隶和非希腊血统的人,在道德和宗教信仰方面有污点者,均不得参加比赛。对妇女有更严格的规定,不但不准参加比赛,而且严禁妇女到场观看比赛。运动员在赛前必须经过十个月的系统训练,并提交十个月的培训证明,而且还要在祭坛前,面对宙斯神像回答发令官提出的一些问题,诸如是否是希腊人,是否是自由民,品行是否端正,是否犯过罪等。如果他们中被指认是奴隶和犯罪者,将被驱除比赛。

古希腊的奥林匹亚佳节,亦称奥运会,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受到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并制约于参加活动的群体。社会地位决定了参加人的阶层,基本属于阶级社会的上层人物和中层群体,其中包括城邦的统治者和活动家,也有商人、诗人、学者、音乐家和艺术家。人们一边参加祭典竞技活动和观看比赛,一边在会上发表演说或展览作品。由此可见,古代奥运会从诞生开始,就摆脱了单纯体育竞技的范畴,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和文化活动,一直延续和传承至今。

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这是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海上强国雅典之间为争霸而引发的,战争持续了27年,使希腊的经济遭到重创,希腊奴隶制度开始衰落,古代奥运会也逐步衰败,奥运会规模逐渐缩小,内容和性质也逐渐蜕变。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68年所发生的3次马其顿战争,使希腊沦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省。公元4世纪,奥林匹亚运动会趋于泯灭,为了维护罗马对希腊的统治,巩固基督教,罗马人烧毁所有的奥林匹亚的庙宇,使古代奥运会的会址变成了一片废墟,后经公元551年和公元552年的两次地震,又将奥林匹克发祥地的废墟埋入地下,罗马人的统治宣告了象征古代人类文明的伟大的奥林匹克运动的终结[2]。

1.2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据历史考究,德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E·库蒂乌斯早年居住在希腊,1875—1881年积极投身于奥林匹亚遗址的考古工作。继他之后,德国人W·多费尔德继续完成这项工作。他们找到了大量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法国教育家、历史学家P·de·顾拜旦(1863—1937)对库蒂乌斯的研究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近代体育先后在英国、法国、德国蓬勃兴起的条件下,恢复古希腊奥运会的传统,对促进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顾伯旦的积极奔走和倡议下,现代奥运会在1894年完成了组织准备,于1896年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摇篮-希腊首都雅典,召开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此开启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纪元。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可被认为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产物,在文艺复兴后期逐渐形成。公元14世纪—16世纪在欧洲发生一场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欧洲思想的文化运动,欧洲人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至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复兴。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一大批学者、教育家、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相继前往奥林匹亚考察和找寻古代奥运会的遗址。1766年英国社会学家、考古学家R·昌德列尔在奥林匹亚发现了一座神庙的残垣和砌有石保坝的深沟。这一发现极大激发了人们寻找和发掘奥林匹克亚遗址的热情。1787年法国人福维尔终于找到了宙斯庙的残迹。到了19世纪20年代,法国一个考察团在发掘中出土了一批古代奥运会的文物,使人们更加看到希望和成功的曙光。1875年德国考古学家E·库尔季斯带领他的考古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使古代奥运会的一些主要设施重见天日。

与此同时,酝酿和筹措复兴奥运会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最先提出恢复奥运会的是德国的体育家J·C·F·古茨穆茨(1759—1839)和G·U·安东菲特(1763—1836),并做了一些复兴奥运会的尝试,先是在瑞典成立了奥林匹克协会,并于1834年和1836年在姆列斯举行了两次以“奥林匹克运动会”命名的赛会。1838年希腊伊利斯地区列斯村村民,为庆祝希腊的独立与解放,又重新以“奥林匹克”的命名举办了运动会。在这些尝试过程,其中举办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世纪中叶在希腊举办的奥运会,1858年在希腊国王奥托一世亲自主持下,举行了希腊第一届奥运会。此后于1870年、1875年和1889年举行了3届奥运会。所有这些尝试,大多出于对古代文明的崇仰,或出自于宗教动机,或是民族主义的需要,因此都未能摆脱地域的限制。

19世纪后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各种反垄断组织相继建立。这种在经济上创建的跨越国界的反垄断组织,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到科学文化领域和体育领域,人们渴望在体育领域也建立跨国际组织,这又集中体现在一些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纷纷建立,并相继举行了单项比赛。在单项联合会实施比赛过程,人们发现需要有一个居于国际单项联合会之上的统一的国际组织,以协调和解决各个国家之间、各运动项目之间所发生的问题。于是,建立国际奥委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机、条件业趋成熟。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体育家F·D·顾伯旦男爵在法国田径协会联盟庆祝大会上,高谵远瞩地发表了《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顾伯旦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人的支持和响应,在顾伯旦的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并成立了奥林匹克领导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希腊王储D·维尔拉斯当选为第一任主席,顾伯旦任秘书长。会议还决定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伟大的顾伯旦不愧是开启奥运新纪元的先行者。

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及其思想体系是文艺复兴后影响世界文化的重要成果。它与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成果被后人赞扬和传承,也应同样享有文艺复兴后科学成就的美誉。

2 冬季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冬季运动(亦称冰雪运动)是生活在冬季地域的人所特有的体育运动,是指人们以特制的工具在冰上雪上所进行的体育运动。主要包括身体练习、健身运动、竞技运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冬季体育教育与训练,以及与其相关的冬季体育文化活动。冬季运动源于人们生活和生存的需要,是北方人在长期生存中自然形成的产物。

2.1 国际古代冬季运动

根据对世界近代史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依据3次工业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以及冬季运动自身发展特点,划定为古代冬季运动和现代冬季运动两个历史时期。以1892年国际滑联成立为分界点,1892年以前定为古代冬季运动历史时期,1892以后定为现代冬季运动历史时期。

滑冰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通常所称的滑冰主要指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欧洲的史学家认为,滑冰活动最早出现在2 000多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英国伦敦曾挖掘出古代滑冰遗物-雪上的滑木,并考证这一滑木是出于12世纪的滑冰用具。13世纪人们开始用木制和兽骨制作成简陋的滑冰用具。在11世纪—12世纪,荷兰、芬兰、瑞士以及斯堪的纳维亚一些国家就有关于将兽骨绑在脚下在冰上快速移动的记载。坎特伯雷的修道士斯特凡纽斯(Stefannius),在“名城伦敦编年史”写道:“青年人成群结队跑到冰上,一些人迈着尽可能大的步伐快速溜进,而另一些人则绑着动物的腓骨,手持带尖木棍,不时用其支撑冰面向前滑行,所获得速度之快,就象鸟儿在空中飞翔……”在荷兰的古雕刻画、斯堪的纳维亚的叙述文学及发掘出来的瑞士古文献都有过类似的记载。当时这些活动虽然只是人们在冬季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或者是人们在冰上的一种代步工具,但却为后来形成的现代速度滑冰运动奠定了基础。

2.1.1 速度滑冰 速度滑冰是指在规定距离跑道上进行一种竞速的滑冰运动。1924年速度滑冰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据历史考究,13世纪中叶,荷兰人将铁制冰刀安装在木板上在冰上滑行,17世纪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进入蒸气时代有了炼铁技术,使人们能更多地使用铁制工具,于是苏格兰人1572年发明了第一双“全铁制冰刀”,是现代冰刀起始的标志。此后,迅速发展的欧洲经济、文化,使滑冰运动有了较快的进步,北欧一些国家先后出现铁制冰刀厂房,使冰刀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并趋于社会化和专业化。

第一双速滑刀诞生后约一个世纪,一位荷兰人首次穿着冰刀,沿着冻结河面,从一个城市滑行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了长距离滑行尝试。有记录记载的最早速滑比赛发生在1676年的荷兰,当时人们聚集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上,以从一个城镇滑行到另一个城镇的形式比赛,类似于长距离越野跑,并在后来发展为环城比赛。由于比赛是在城市间进行,大都是沿直线滑行,起终点不在一处,不便于观看,因此,后期比赛场地逐渐演变成U形跑道,而距离由最初的160~200m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封闭式椭圆形400m跑道。

18世纪,滑冰运动在荷兰迅速兴起,并迅速扩展到欧洲和美洲国家,1742年第一个滑冰组织-爱丁堡俱乐部在英格兰创立,使速滑比赛得以有序地进行。1763年2月4日,英国首次举行了15英里的速度滑冰比赛。19世纪初,以竞速为内容的滑冰比赛在荷兰开始出现,其中1805年在荷兰北部的伐登所举行的滑冰比赛,开辟了速度滑冰比赛的先河。 19世纪40年代,滑冰俱乐部接踵而至,1849年美国第一个建立了费城滑冰俱乐部,接着在荷兰、挪威、俄国、法国、奥地利和捷克等国相继建立了滑冰俱乐部。而后在欧美国家也建立起国家滑冰协会。至此,国际间已具备了滑冰运动的交往和比赛条件。

此间,世界经济从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各种国际垄断组织相继出现。这种经济上的跨越国界加强了国际间的交往,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体育相互交流,举办国际体育比赛的条件已趋成熟。1880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举行了25英里滑冰比赛,1885年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举行的国际滑冰对抗赛,开创了国际滑冰比赛的先河。与此同时,在德国汉堡和荷兰的吕伐登又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国际比赛,此后类似的比赛在挪威和德国多次举行。人们在比赛中发现一个突出问题是场地的规格、比赛项目及距离不够合理。为此,荷兰人提出了在比赛中采用双跑道同时出发的比赛办法,以及设立短、中、长比赛项目的建议。1888年荷兰人的建议被采纳。根据建议荷兰和英国共同起草了一份比赛规则。于是,国际速滑比赛的规则被确定,并于1889年按照新制定的规则,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世界冠军赛。

在这个历史时期,国际速滑运动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呈现了飞快进步的景象,先是美国人布什于1850年制造出第一副钢制冰刀,而后挪威的A·保尔森发明了管式冰刀,使速滑技术水平有了新的突破,运动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国际速滑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2.1.2 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是指在冰场上进行一种表演技艺的滑冰运动。竞技场上的花样滑冰,是指运动员在规定的场地上,伴着音乐表演技艺完成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滑冰比赛。花样滑冰比赛项目有: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冰上舞蹈和同步队列滑项目。花样滑冰是冬季运动最早进入奥运会的项目,在未举行冬奥会前,于1908年就被纳入了第四届奥运会(夏季奥运会)。

花样滑冰是从滑冰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项目,它的起源和演变基本同于滑冰和滑雪的历史过程。据史略记载,花样滑冰起源于欧洲,最早流传荷兰,18世纪诞生于英国,花样滑冰作为一种古老的冬季运动项目,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

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滑冰作为一种冬季户外活动在荷兰再度兴起。到了17世纪,欧洲一部分滑冰爱好者,为了在冰上追求美的姿势做一些比较复杂的滑冰动作,如一支脚抬起的单脚平衡动作,各种内、外刃支撑平衡动作以及简单的转弯和旋转动作等。1683年在英国泰晤士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马戏表演,荷兰船夫表演了精湛的滑冰技艺,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和王妃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花样滑冰在英国上层社会迅速兴起,并发展成一种潇洒的滑冰运动,广泛地流传在英国上层社会。1742年在英国爱丁堡诞生了欧洲第一个滑冰俱乐部,与此同时,花样滑冰在德国、美国和加拿大迅速地开展起来。德国诗人、剧作家J·W·歌德(1749—1832)是一位花样滑冰爱好者,并以花样滑冰为绘画体裁创作了一幅歌德在法兰西的滑冰场面,画中还绘有一位妇人在冰场旁观看滑冰表演的画面,充分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喜爱花样滑冰的动人情景。这幅画被保留在博物馆,在当今保存的近代体育艺术作品中,以花样滑冰为体裁的作品是保存作品之最。

1772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花样滑冰教科书《论滑冰》,作者是皇家炮兵中尉R·约翰逊,书中描写了当时人们所熟知的花样滑冰基本图形和技术动作。与此同时,北美的花样滑冰也取得长足进步,美国花样滑冰爱好者著名的艺术家B·韦斯特来到欧洲做滑冰表演,他的滑行技巧和动作熟练程度让欧洲人惊叹不已。

花样滑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在优美的旋律下,表现出冰上动作的美感、节奏感和艺术感,突出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及形体的内在美,体现了技术、音乐、艺术的高度的统一和融合,通过欣赏比赛使人们感受到是一种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满足。美国人海恩斯是一位芭蕾舞大师,多次获得美国花样滑冰冠军,1864年海恩斯受到维也纳这座音乐名城艺术的感染,开始尝试将滑冰与音乐结合的表演方式,作曲家为海恩斯编写了冰上圆舞曲。他开始在音乐伴奏下表演花样滑冰,后来又到瑞典、挪威、德国、芬兰和匈牙利等国进行表演,他的表演轰动了欧洲。1875年海恩斯去世,人们在他的墓杯上刻下了“美国花样滑冰之王”的碑文,以此纪念这位卓越的花样滑冰创始人和运动家。

19世纪70年代,随着滑冰俱乐部的建立,也开始了国际花样滑冰比赛。187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和奥地利维也纳先后举行了花样滑冰比赛。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花样滑冰双人滑的表演,美国的D·梅伊和G·梅伊是世界最早的一对双人滑选手。1882年,首次国际花样滑冰比赛在维也纳举行,维也纳协会选手是比赛的冠亚军。此后,大型国际花样滑冰比赛在赫尔辛基和圣彼得堡举行了3次。在古代花样滑冰运动发展过程中,奥地利运动员作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海恩斯更是功不可没,他的同胞奥地利滑冰协会的K·科尔佩、D·迪亚曼蒂迪和M·维尔特,在继承和发展海恩斯花样滑冰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推出了花样滑冰早期权威性著作《冰上探索》一书,他们为推进古时代花样滑冰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2.1.3 冰球 冰球(Ice Hockey)是指身着护具的两队以冰刀、冰球杆和冰球为用具,在规定场地上进行集体相互对抗的滑冰运动。“Hockey”一词派生于法语的“hocquet”,即牧羊人用的弯头拐杖。有人认为冰球源自于北美易洛魁印第安人(Iroquois Indians)的一种击球游戏,1740年一位法国探险家在考察圣劳伦斯河谷时,写了一篇报道:“一队易洛魁人正在用木棍击打一种质地较硬的小球,每当击错了方向时,其同伴即高喊一击‘H0-gee’”。

冰球运动起源较晚,仅有2~3百年的历史,基本属于现代冬季运动的历史范围。当时,世界上有着不同形式的冰球游戏活动。例如:荷兰的“科尔芬”、北欧的“欣尼”、俄罗斯的“冰上曲棍球”、北欧的“班迪”以及中国的“冰上蹴踘”等[6],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民族特点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早期的发展起来的冰球游戏也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冰球活动特点、民族风貌和冰雪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使该活动没有发展成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现代足球。清代的“冰上蹴鞠”,就其冰上活动来说,极其相似冰球运动,与冰球活动有一定历史渊源,但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和活动本身的局限性,也未能发展出现代冰球运动。

现代冰球运动起源于加拿大,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属于古代历史范围还不到半个世纪。“加拿大的冰球活动就象季节的变化一样十分自然,春、夏、秋三季,人们从事其他体育活动,当漫长的冬季来临时,许多年轻人聚集在封冻的湖面上做冰球游戏。至于球,有时用木片,有时用铁罐头筒,甚至用河卵石或冻实的马粪蛋。他们在湖面上筑起界墙,以防止球被打失;将两根木杆竖在冰上,作为球门;守门员将厚厚的纸张绑在腿上,以防止被球击伤;当球射高时为了预防受伤,他们将棒球用的护身套在身上;冰球杆大都是自制,或者取山野自然形成的曲棍状树枝;所用冰刀,是将镶嵌在木板上钢制冰刀用带子系在脚上,或者用特制的铁夹夹在鞋上。”亨利·罗克斯伯爵在判定现代冰球的归属权时,有过这样的描述:“伴随着冰球运动已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其起源便引起了世界冰球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作为早期的冰上球类游戏,其发明者可能是希腊人、荷兰人、美国人或者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冰球的用具如冰刀、冰球杆、冰球,当然也包括冰球本身,并不都属于加拿大。然而,人们所从事的现代冰球运动,则最早是由加拿大人发明的。”[2]由此,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冰球运动起源于加拿大。

加拿大早期冰球运动由于没有统一规则和缺乏严密的组织,又不限参赛人数(场上比赛最多达30人),使得比赛场面十分混乱。当时裁判是在运动员中挑选的,并可随时更换。有史料记载,在一次比赛中竟然更换7名裁判,直至第8名裁判出场,才得到观众的认可,使比赛方能继续下去。比赛裁定球是否射中,裁判员视监门员口头报告为准,由于场地大、声音嘈杂,往往听不到监门员的报告,在此情形下监门员急中生智,从口袋掏出条白手帕不停地挥舞,在白手帕的启发下,比赛开始使用专门的监门旗。F·纳尔逊裁判把被遗弃的渔网挂在木杆上,这就更能清楚地判定球是否射中,由此诞生了球门网。

188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维多利亚冰场举行了首次冰球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人们觉得必须有一部严格的规则,才能使比赛顺利进行,于是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W·F罗伯逊、R·F史密斯两位教授共同制定了冰球的比赛规则。规则将比赛人数限制在9人,后来,蒙特利尔业余冰球协会将参赛人数改为8人。19世纪90年代,冰球运动席卷加拿大,冰球团体和俱乐部纷纷建立,仅蒙特利尔地区就有冰球俱乐部100多个。俱乐部成员主要由学生、市民、商人、士兵和政府官员组成,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政府执行长官斯坦利勋爵,他用48.67美元购置了一个银杯,用以奖励冰球比赛优胜者。这座银杯被命名为“斯坦利杯”,成为北美职业冰球联赛所争夺的最高奖杯[2],极大地推动加拿大冰球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1920年,冰球运动被列为第7届奥运会(夏季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2.1.4 滑雪 滑雪运动是指运动员穿着特制的滑雪板在规定的场地上进行速度、跳跃和滑降的竞技运动。古代滑雪与现代滑雪运动有着本质区别。

滑雪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最早流传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研究滑雪运动的起源主要是指越野滑雪,它是史上最早的滑雪运动。滑雪运动是源于人类的生存及与自然斗争的需要,是人类最早使用器具进行冬季运动的形式之一。1921年在瑞典中部耶姆特省和西博省交界处胡廷(Hoting)的泥岗地里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滑雪板,这具雪板用松木制成,长为110cm、底部宽为9.5cm,脚踏部位宽为10.4cm,雪板中间厚度2cm,两端厚度为1cm,前端上翘距底面约2.4cm,雪板脚踏部位呈凹陷形,并有一个供系绳带的穿孔。经鉴定这具雪板距今约4 500年的历史,被收藏在瑞典吉乌加登(Gjiugarden)博物馆。1924年在瑞典的卡尔费德拉斯科(Kalvtrask)的沼泽地又发现两具4 000年前的滑雪板和一支滑雪杖,其雪板的长度为204cm,雪板上有系绳子用的4个穿孔,可从前后方向将脚与雪板牢固地系在一起。滑雪杖的长度为156cm,雪杖顶部缚有一条50cm的皮带,以便雪杖在快速支撑滑行过程不易脱落。

此外,挪威诺尔兰的勒德于镇、俄罗斯湼加湖和白海地带发现了两组滑雪岩石雕刻。从挪威发现的两组雕刻中有一组保存完整,显示出一位脚踏雪板、手持雪杖的滑雪者,其中雪杖下端弯曲,这可能是位以雪杖为武器、以滑雪为代步工具的狩猎者。该岩石雕刻壁画收藏在挪威奥斯陆的霍尔门科伦博物馆。这幅岩石雕刻大约作于公元前2500年,与瑞典胡廷所发现滑雪板处于同一时期。霍尔门科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还有:从拉普兰(Lapland)地区沼泽地挖掘出的2 500年前的滑雪板,以及一副3.74m古代最长的滑雪板。

从俄罗斯出土的24块岩石雕刻中,有一块是刻有3个穿着滑雪板手持木棍的滑雪人,另外几幅岩石雕刻均是6个滑雪者一字排开的侧面图。滑雪者所持木棍下端均有一个球状的凸起,类似现代雪杖下端的圆环,其作用是防止木棍插入雪里过深。这些雕刻作品形成的年代,学者们尚未准确定论,前苏联学者认为出自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更多的国外专家则认为出自公元前约500年,这些滑雪文物保存在圣彼德堡博物馆。据1985年出版的吉尼斯大全记载,苏联一位考古学家于1934年在俄国别索维斯列德斯基(Bessovysledki)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一个滑雪者的石雕像,该滑雪者使用的滑雪板是由动物骨骼制成的。

以上文物显示,人类早在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500年,就初步掌握了滑雪技能,早期的滑雪主要功能是耕种者和狩猎者作为代步工具,为了谋生和猎物所进行的雪上活动。公元550年普鲁考皮斯的文学作品《速降的芬兰人》,就是描写滑雪方面的文字考证。到了中世纪,滑雪已经被引入了军事,在芬兰、挪威、瑞典和俄罗斯都有这方面的记载。1199年就有芬兰人用滑雪作为代步用于战争的记述:国王西格德森·苏威瑞曾下令军队利用滑雪作战。将滑雪用于军事方面还有:1200—1260年的挪威内战;1444年保卫梁赞的莫斯科远征战役;1773—1775年俄罗斯叶梅利扬·普加乔夫起义等战役均发生在冬季。因此,士兵们都是穿着滑雪板进行作战和军事行动的,最具象征意义是以士兵滑雪为背景的城徽雕刻,城徽上雕刻着脚上穿着滑雪板,左手持三角形盾牌,右手持带钢尖的滑雪杖(作为战矛)身着全副武装的士兵,从山上疾飞而下的雄姿。这是挪威素有“滑雪之乡”的利勒哈默尔城市的重要标志。可见,滑雪在挪威和欧洲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滑雪是挪威很普及的冬季运动,12世纪由北欧传入英格兰,进入现代,挪威最早把滑雪列入体育课,并将其发展为冬季竞技运动。19世纪40年代,挪威将滑雪传入美国,美国早期著名的滑雪者汤普森(Thompson)的父母亲都是挪威人。

1860年,在奥斯陆举行了挪威首届全国滑雪比赛,挪威也是第一个创立了滑雪俱乐部的国家。1881年英国著名的滑雪倡导者A·柯南道尔来到瑞士,并将滑雪运动带到了达沃斯。与此同时,挪威人桑德拉·诺德海姆(Sanddla Nordheim)发明了雪板固定器,大大推进了挪威的滑雪运动,桑德拉·诺德海姆也由此被誉为挪威滑雪运动的奠基人。

挪威著名的腹地探险家费里德乔夫·南森(Frid tjpf Nansen)于1888—1889年穿着滑雪板推着雪橇横越格陵兰岛的探险创举轰动了世界,由此南森被誉为“滑雪之父”。他探险行为激励着广大滑雪爱好者,使欧洲乃至世界北方各国掀起了滑雪热。此后,德国、瑞士、美国等北方国家纷纷建立了滑雪俱乐部,国内和国际间的滑雪比赛频频举行,极大地促进了越野滑雪运动广泛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将古代国际冬季运动发展过程概括以下几点:第一,国际滑冰运动最早出现在2 000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可以推断起源于欧洲。12世纪有了早期的滑冰用具;13世纪开始用木制和兽骨制作简易滑冰用具。公元1572苏格兰人年发明第一双铁制冰刀;1850年美国人布什发明了第一双钢制冰刀;荷兰人发明了管式冰刀。第一次速滑比赛于1763年2月4日在英国举行(距离为15英里)。第一部速滑比赛规则于1888年诞生,荷兰人提出了采用双跑道比赛办法,设立短、中、长距离比赛项目。第二,花样滑冰的产生与演化基本与速滑、花样属同一历史时期。花样滑冰起源于欧洲,最先流传于荷兰,18世纪诞生于英国,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1772年英格兰人约汉逊出版了第一本花样滑冰教科书《论滑冰》;1871年第一次花样滑冰比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1908年花样滑冰被列入奥运会项目。第三,冰球运动起源较晚,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现代冰球运动起源于加拿大。第四,滑雪是世界上一项古老的 冬季运动,最早流传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1921年在瑞典胡廷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副保存完整的滑雪用具,距今已有4 500年;1860年首次滑雪比赛在挪威举行;1881年挪威人桑德拉发明了固定滑雪板。滑雪是挪威和欧洲人崇尚的运动项目。

2.2 中国古代冬季运动

2.2.1 古代早期的冰雪活动 春秋时代的史籍《山海经》[3]第十八卷“海内经”记载:“有丁灵国(辞海注:古民族)其上有毛,马蹄善走,日行三百”。传说这是丁灵族在冰天雪地里穿着一种滑行器滑行于冰雪之上的习俗。这一记载带有非常神化色彩,只是一种传说且是骑着马快行,既没有滑行器的记载,也没有这神秘人种的佐证,只是一种传说。因此不能列为冰雪活动的史证。日本学者白马库古曾撰文指出: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的《世界史》及在西亚各国历史、地理和风俗等古史中,记述了居住在阿勒泰山脉的一个民族,冬季有穿着“山羊角”即冰雪滑行器,在山谷、雪原、冰川上像山羊一样奔跑的习俗。日本考证滑雪起源曾引证了《山海经》一书,并将资料陈列于札幌的冬季体育运动博物馆中。以上记载约在公元前211年—公元前206年,当时人们已发现在中国阿勒泰山脉的丁灵族及其他民族使用马蹄、山羊角等器具在冰雪中滑行的活动,以此作为狩猎、交通、运输和作战的工具。《辞海》记述丁灵族分布于贝加尔湖以南地区(山海经中称为北海),还有记载公元前85年—公元前72年,丁灵族配合汉军,协同乌桓、鲜卑等在与匈奴作战时,士兵曾使用过马蹄、山羊角之类的东西,但仍然未有证明这些物件是用来在冰雪上滑行的。

2005年,在中国新疆阿勒泰敦德布拉河上游的沟谷中,发现四处属于史前时期的岩棚彩绘岩画,距今大约有1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岩画中显示出“滑雪狩猎的人像”,这是滑雪起源于我国的阿勒泰地区最有力的证据,也是世界考古最早反映滑雪活动的依据。滑雪起源还可从语系的起源做进一步考证,中国、蒙古、俄罗斯远东及更远的欧洲国家都离不开阿勒泰语系,挪威学者城德约夫·南森认为,关于滑雪的词根都来自于中亚中心地区的阿勒泰,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可以推断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最早的滑雪发祥地。

这一历史考证,也证明了春秋战国《山海经》所素描的丁灵国有关滑雪方面的记载符合史实。当时丁灵国的分布方位在“北海之内”它在商周时期就存在,后迁移到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古时代的北海)。贝加尔湖和古阿勒泰地区的原住民,以游牧、狩猎为生,由于大雪封山达半年之久,雪深之处可没人马。因此雪后的交通尤其重要。《三国志·民·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乌孙长老言,北丁灵有马胫国,其人间声似雁鹜,从膝以上向着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马。”这些记载描绘丁灵族人用毛皮覆盖早期的滑雪用具,如骏马般迅捷的滑行状况。裴松之的注引清楚地说出丁灵族人膝以上部分是人身、人头和人的上肢,膝以下部分所称的马胫马蹄(即人的下肢长的是马腿马蹄),其实是用毛皮覆盖着的古时用的滑行器(今称滑雪板),因此是“不骑马,而走疾马”,形容丁灵族人如骏马迅捷的滑行速度及在雪上的活动状况。充分确证了丁灵族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在雪上活动的真实情景。这一史实记载,有力地证明滑雪起源于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并以史前发现的岩棚彩绘岩画为据,距今有10 000年,阿勒泰应是世界滑雪运动最早的起源地。这比滑雪源自于4 500年或6 000年前的欧洲,最少应提前了2 000~4 000年。彻底颠覆了滑雪起源于西方的考证,1万年前滑雪就已出现在我国新疆勒泰地区。

2.2.2 隋、唐、宋、元、明代的冰雪活动 在1 400多年前的《隋书》[13]写道:“人好猎兽,皆成木马,升降山隥,追走若飞”这里所说的木马就是现在滑雪板的雏形。古书所称的“骑木马”或“乘木马”均是指滑雪狩猎。《新唐书》云:“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为颉斤,桦皮覆室,多善马,俗称乘木马驰冰上,以板籍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这里的“木马突阙”是指3个部族(都播、弥列、哥饿支)人都善于骑乘木马,而这个木马就是滑雪器具。“以板籍足”是把木板置于脚下,脚踩在木板上,木板接触雪的面积大,可以分散体重,则对雪的压强减小,使脚不致于陷落雪中;由于着雪部位板面平滑,则减小与雪的摩擦,这就使“木马”成为当时人们在雪上行动的最优良工具。而“屈木支腋”是指木马的动力,是靠置于腋部弯曲的木棍支撑于雪上而获得的,或双脚并行滑进,或双杖双足交替支撑滑进,这样一撑方能滑行百步,号称“蹴辄百步”。可想而知,如果用这样的木马快速追猎野兽,且又不再惧怕陷落雪窟,可称是当时人们在雪上滑行最好的工具了,无疑是人们在实践斗争中的一大创举。

公元300年—400年间,滑雪游迁狩猎,不仅在阿勒泰地区,而且还活跃在东北黑龙江地区的难水(今嫩江和松花江)到完水(今黑龙江)之间的广阔地域。继鲜卑族之后,兴起的室韦(失韦)部落,其中的北室韦的9个部落,都有冰雪活动的详细资料。这是当时原住民以及搬迁过来的游牧民族有关滑雪涉猎的实际记载。在同期阿勒泰地区的黠葛斯人,丁灵族后裔拔野古、铁勒、回纥等也都有乘木马狩猎的习俗。因此,就有了《新唐书》所记载的回纥“乘木逐鹿冰上”的生活场景和滑雪猎鹿的写照。

随着丁灵族的迁移,与新疆阿勒泰山脉同一纬度的我国北方地区。西起阿勒泰山、额尔齐斯河,东至库页岛,北从贝加尔湖至我国的长白山一线,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也很早就有狩猎的记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属室韦族的滑雪了。室韦族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和嫩江以西地带,他们当时向唐朝纳贡。《隋书·室韦传》[13]有记载:“室韦‘契丹之类也,北者号室韦,分为五部,不相统一,所谓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大室韦 ’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冬则入山,居土穴中。年畜多冻死。饶獐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据《隋书》记载:“自南韦室北行十一日至北韦室(在当今的大兴安岭北麓呼玛、爱辉境)。由北韦室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于)北韦室,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其余同韦室。”在《北史》《通典》等文献对冰雪活动均有所记载。其中,蒙兀室韦作为其后裔,把滑雪活动继承下来。由于长期生活在寒冷多雪的气候环境,滑雪就成为交通和劳动工具,蒙古语“察纳”即是滑雪板。在《中国民族史》中曾有过这样记载:“冬天以察纳代步”,说明蒙古族自古就有滑雪的历史传统。

宋朝史籍《文献通考》中对北方拔悉弥族的冰雪活动也有记载:“拔悉弥,一名弊刺国,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结骨东南,依山散居。去敦煌九千余里。有渠帅,无王号。户两千余。其人雄健,皆射猎,国多雪,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枥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着雪而滑,如着缕履缚之足下,若下阪,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每猎得鹿,将家室就而食之,尽更移处。”以上描素,表明北方民族游牧生活特征,木马是古代人雪上的滑行器具,用带毛的马皮包在木板上,以加大雪板的滑度和滑行速度,这使狩猎更具成效,显示了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这即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滑雪、滑冰活动。

《文献通考》有关骑木而行的记载,可认为是延续了丁灵族先人的生活习俗。居住在东北长白山、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所使用的“竹马”,就是类似骑木滑行的另一类雪上滑行器了。人站在“竹马”上,手握一根曲棍,在雪上支撑滑行,这又是一种别样的滑雪活动,所以“竹马”亦可认为是滑雪板的雏形。

《元统一制》《明统一制》等书籍,均有北方民族冰雪活动的记载。驯狗使役在偏僻地区古已有知,《元史》有记载:“辽阳艾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一十五处,元役站户三百,狗三千只,以狗供役之驿站也。”《癸辛杂记》载:北域“自八月至四、五,海水皆冰,人物行其上,如履平地,站车往来,悉用四狗挽之,其行如飞。”后来的《清通考》更有详实记述:“自宁古塔七百余里……有狗车木马轻捷之便,狗车形如船,以数十狗拽之,往来逆运其土产貂特等岁岁为例。”用通俗一点来说,这种运输工具就是东北人所称的“狗拉爬犁”,在古文记载中称为“狗车木马”。爬犁和木马,就是人们所说的滑行器,古时叫“骑木而行”。古人利用这种滑行器,借助狗的拉力或自身的支撑力而达到行其如飞。直至今天,在北国冰天雪地里还有驯狗拉爬犁的游乐活动,而且是颇受北方人喜欢的一种冰雪竞技活动,在北欧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冰雪活动。

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第一,根据春秋时期《山海经》记述,新疆丁灵族人在阿勒泰地区穿着滑行器在雪上系列活动的史实;考古学在阿勒泰发现旧石代时期有关滑雪的岩棚彩绘岩画;《魏略》描素丁灵族人用毛皮覆盖雪上滑行器的说法,表明了丁灵族不是上半身长着人身人头、下半身长着粗毛的四条马腿的人,而是膝的上半部是人身、人头和人的上肢,膝的下半部是用毛皮覆盖着的滑行器,并非是马腿和马蹄在雪上滑行的人,就此确认了丁灵族人是纯粹的人种。这些历史考究,则有力地证明了滑雪是起源于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距今有10 000年。阿勒泰是世界滑雪的起源地,这比滑雪源自于4 500年或6 000年前的欧洲,最少早了2 000年,彻底颠覆了滑雪源自于西方的考证。第二,中国古代冰雪活动应以丁灵族人系列滑雪活动为主线,并随着丁灵族人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将新疆阿勒泰山脉与同一纬度的我国北方地区连成一片。形成了西起阿勒泰山、额尔齐斯河,东至库页岛,北从贝加尔湖至我国的长白山广阔地带,这是我国古代北方的黠葛斯、拔野古、铁勒、回纥等民族,以及黑吉两省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女真族(后来的满族)、蒙古族等冰雪活动的大致区域。这些少数民族都有骑木狩猎的习俗,他们共同特点是以游牧为主、流动性大、冬季以冰雪为资源,进行民族交往、文化习俗交流以及冰雪方面的技术与技能交流,并通过异族通婚,改变了民族习俗。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创造了北方民族的游牧文明。第三,隋、唐、宋朝,冰雪活动的起步与西方各国基本处于同一时期,但发展的水平却远落后于西方。其原因在于西方各国参与冰雪活动的群体处于本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且上层的达官、贵族、绅士、学者等占有相当比重,大众也比较重视参与冰雪活动,使冰雪活动比较普及,因此西方的冰雪活动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文化性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北方民族地处偏僻,远离文化中心,冰雪活动是在较原始自然条件下的交流,尚不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较深层次的交往。这是与西方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第四,古代冰雪活动所用的“木马”“滑木”“骑木”[13]是一种交通工具,现代称为“滑雪板”,是人们冰雪活动的滑行器具。也是古代人在冬季里用于渔猎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故古代人参与冰雪活动带有生产性、自发性、娱乐性的趋向。第五,古代人用木板制做的滑行器之所以叫“木马”,主要取其形状似马、滑行的速度也像快马一般,因而由此得名。用此物滑行不仅在雪上,而且在冰上也是如此,因为古代未用过冰刀(清代用过将铁条镶嵌木板上的简易冰刀),也是用木板在冰上滑行,因此“骑木滑行”是古代人参与冰雪活动的通用滑行器。

2.2.3 清代的冰雪运动 清朝(1644—1912)是古代冰雪运动发展鼎盛时期,就冰雪活动而言,清代已从生产性、生活性发展成娱乐性和军事性活动了。清代的各类史书都记录了滑冰活动的盛况。

1623年(清代前身后金八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皇族及夫人、蒙古一品官及夫人等到结冻的河上(沈阳附近的太子河)进行跑冰赛。所谓跑冰赛共三项活动内容:一是踢形头,即在冰上踢一种用布或皮革缝制成球状物(内部充以毛或棉)亦称冰上蹴鞠;二是冰上赛跑,是众人轻装简从,按规定路线奔驰在冰上;三是,赛后还在冰上大摆筵席以表示庆贺。当时参赛人并没有穿冰鞋,尚不算是一种纯粹的滑冰活动。但仍属于宫廷的高规格活动。可见,跑冰赛既是清代“冰嬉”发端,也是“国俗”的起源。满族人从小就学习滑雪滑冰,培养出了高超的驾驭冰雪能力,因此素以剽悍骁勇著称。正是利用了满族人的这一特长,1625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落的战争中,曾组建一支善战的机动性很强的滑冰部队(费古烈部)。士兵们穿着“乌拉滑子”(皮制的乌拉靴子上绑上木板下镶嵌铁条的冰滑子)在冰上快速滑行。据《满语释抄·乌拉滑子注》载:“时费古烈者,所部具皆着乌拉滑子,善滑行,一昼夜行七百里,制服了降而复叛的蒙古巴尔虎特部”的故事:天命年间,墨根城(今嫩江县)遭蒙古巴尔虎特部的围攻,眼看就要守不住了,努尔哈赤命令费古烈星夜驰援,于是费古烈让士兵全部换上乌拉滑子,拉着载着火炮的爬犁,在嫩江冰面上滑行如飞,一天一夜竟滑行了700里,当他们赶到时,墨根城正处于千钧一发紧急关头,突然杀出一支生力军,蒙古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他们是从天而降的神兵。

努尔哈赤建立清朝后,把冰雪活动带到了皇宫,将用于军事作战的滑冰逐渐演变成了宫廷娱乐活动的“冰嬉”,并把“冰嬉”做为“国俗”形成了制度。所谓国俗是指满族的传统风俗。冰嬉就是在冰上的游乐、竞技,类似今日的冰上运动。清代学者窦光鼐、朱筠等在《日下旧文考·宫室·西苑》写道:“冬月则成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

清代有关冰上活动的穿着,曾有这样的记述:康熙时,有过冰上抢球的活动,亦未定制成型。冰嬉成为每年一次的竞技活动还是从乾隆十年开始。当时有一种用于在冰上抢球冰鞋,康熙时有过这样描述:“所着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15]此间,所称的抢球冰鞋,其制似鞋底为木板,嵌入两根铁条,铁条前面有齿,两条便于平衡稳定,铁齿便于制动和发力。冰鞋以铁齿咬住冰面,便于起动、停止、踣(仆跌),这就是此种冰鞋的特征和功能。还有一种用于竞速冰刀,其鞋底木板中嵌一条钢片,如刀如剑,冰刀之名即由此,使滑跑更少阻力。《燕京风岁时记》说:“冰刀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不能暂止。”可见,当时球刀和赛刀已经分开了。

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我国历代史上一位有特殊价值的人物,他提倡滑冰活动,由他倡办的清朝“冰嬉大典”把古代民间为生存和自乐性的冰上活动,提升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活动,这在世界滑冰文化史上可称是一个创举,把中华民族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文化发展成为一个辉煌的历史阶段。

乾隆一生写下大量的诗作,其中有许多赞美滑冰运动的诗篇,尤以《冰嬉赋》和倡办的“冰嬉大典”具有特殊的滑冰文化价值和考究冰上活动的实践价值。他写出数十篇冰嬉的诗作,并亲自主创了《冰嬉赋》长达1 300多字[15],可称是中外历史上第一篇从宏观文化视野描述竞技运动的珍贵文献。乾隆的《御制冰嬉赋》,首开帝王为冰嬉作赋的先河。他还多次命宫廷画家将太液池冰嬉场面摹画下来。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冰嬉图》《冰嬉赋图》《紫光阁赐宴图》等,都忠实地反映出八旗兵在太液池上表演冰嬉的场面。乾隆年间,滑冰技术也发展到一定水平,乾隆五十七年有赞颂冰嬉的文字记载:“在冰上时而像闪电,瞬间即逝;时而如戏水,跃上潜下。同时拉注强弓,瞄准高悬的花束,依次射去,花束中自动响起一串鞭炮声,令人惊叹不已。”还有“摆山子”技艺表演,由两队百名滑冰者,按口令同时旋转腾翻,只见“五色战裙,上下掀腾,风驰电转,朱缨貂尾,左右摇荡;足下威武铃,万声锵和,尤为奇观也。”当时的花样表演,也十分引人注目。有“一马十三式”,每人表演13个高难动作,不得重复性表演。因而涌现出许多技艺高手,有人可倒溜数丈,有人可双腿叉开蹲滑,表演得都十分精彩。

从乾隆十年(1745年)起,每年举行一次八旗兵士的冰嬉大赛,称作“冰嬉大典”,并将其定为“国制”“年例”或为“国俗”,一直延续到嘉庆年,将近百年。这在国际滑冰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盛事。清代连年举办的“冰嬉大典”,不仅促进了八旗军滑冰活动的开展,也带动了京津地区冰上活动的开展,进而推动了我国冰上活动的普及,使滑冰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乾隆皇帝的亲自参加指导冰嬉大典,还大力倡导滑冰诗、赋、画的艺术创作,使清朝的滑冰文化焕发了绚丽的光彩,成为当时世界冰雪文化的引领者。

综上所述,从古代中国冬季运动和国际冬季运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清朝冰雪运动发展为巅峰的史实,可有以下认知:第一,清代是我国古代冰上运动的兴盛时期,乾隆在位的60年间达到了巅峰境界。乾隆是历代最重视滑冰运动的皇帝,他亲自检阅数十年的“冰嬉大典”,把中国古代滑冰运动推上了历史的巅峰;他大力弘扬冰上文化,亲自主持和撰写的“冰嬉赋”是古今中外帝王中的唯一;他是继先帝努尔哈赤、康熙后把冰雪运动用于军事训练、作战的杰出的最高领导者,使滑冰运动在军事、政治、文化和竞技上发挥了特有的功能,并显现出历史的辉煌。这些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最高领导者如果重视体育,就能将其推向最高境界。第二,清代是中国最先将冰雪运动用于军事训练和作战的朝代。而芬兰于1199年就有以滑雪作为代步用于战争的记述,1200—1260年的挪威内战,1444年保卫梁战的莫斯科战役等都是以滑冰和滑雪作为交通工具完成军事行动的。可见,我国将冰雪运动用于军事方面基本处于同一时期,最迟晚于西方2~4个世纪。第三,历史考究,清代自康熙年间(1661—1681)有使用前面带齿的铁条嵌入木板上的冰鞋“所着之履”,也有用于竞速的嵌入木板上的钢片冰刀。在西方,13世纪就有荷兰人将铁制冰刀安在木板上的记载;1572年发明了铁制冰刀;1850年发明了钢制冰刀和管式冰刀,1752年就有荷兰人穿着速滑刀进行越野滑行和比赛的记载。由此可见,清代使用铁条和钢片的冰刀比西方最少还晚2~4个世纪,且还不是西方的铁制冰刀和管式冰刀,说明当时欧洲人发明的冰刀尚未传入中国。第四,鼎盛时期的清代冰上运动,多半是上层社会宫廷娱乐性活动,或用于军队训练和表演,在表演竞技活动时,所用的规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宫廷冰上表演也很少有普通民众参与,所以普及面有限。此时的西方,1676年世界第一次速滑比赛始于荷兰,尔后陆续的速滑比赛的竞赛场地逐渐演变为封闭的椭圆形400m跑道。1849—1865年先后在美国、荷兰、挪威、法国、捷克等普遍建立了滑冰俱乐部和滑冰协会,这些行业组织促进了滑冰运动的国际交往和国际比赛。1888年诞生了第一部国际速滑比赛规则,并确定了长、中、短比赛项目和采用双跑道的比赛办法。这些举措使速滑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有了较大幅度提高。然而,此时清朝的冰上运动虽属于历代之最,但由于朝廷封闭保守,不重视引进技术与国际交流,也没有建立相应的滑冰俱乐部形式的行业性组织,使滑冰运动停留在国内的高水平。即使当时有了一定规模的竞赛活动和比赛规则,但由于内容单一、狭窄、局限,在国际上尚没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的东西。第五,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为清朝的鼎盛,乾隆又将冰上运动推向顶峰,使冰上运动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此间,本应抓住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促进滑冰运动和冰雪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可惜由于中后期的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衰败落后于西方,这是中国史上的一大憾事和悲剧。第六,鼎盛时期清朝的滑冰运动,虽然较多地表现在宫廷的娱乐和军事方面,但对普通民众也有一定的影响,吸引很多民众和青少年参加冰上运动,使北方人掌握了一定的滑冰技能和有了一定的冰雪文化底蕴,为后来发展现代冰雪运动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花样滑冰冰球滑冰
花样滑冰双人滑短节目比赛研究——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
我国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成绩突破的探索——以2019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中国杯为例
“芬兰冰球战略2018~2022”解读与启示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我国花样滑冰运动发展的百年回眸与未来展望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雨课堂”平台用于滑冰课的初步实践
小老鼠滑冰
高水平花样滑冰竞技人才的培养
“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