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当下该如何开展优质语文教学
2019-11-26刘丽
刘 丽
(江苏省涟水外国语中学 江苏 涟水 223400)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在遵循一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有效教学课堂构建的意义
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到师生内部意识、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影响。而就实际意义分析来看,研究有效教学依然源自于课堂教学行为表现的研究行为。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以教师单纯“教”的行为作为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一个关键性视点,对学生主体“学”的行为则有所忽视,这是习惯使然。但在现代教学理论中,我们在研究教学有效性时不仅应对教师行为有效性展开深入研究,同时还应兼顾学生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互动、交往乃至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化过程。因此真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必然是包括师生在内的各类因素彼此作用、相互推进的动态化过程。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理解语文并掌握语文的应用技巧,不断丰富语言知识积累,锻炼其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各项能力,重视培养语感,充分发展语文思维。在建构主义观点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与中心,并且是认知主体以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其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意义的完美生成,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并非必须传授、讲述或灌输语文知识,而应对课堂情境、会话以及协作等各类学习环境要素予以充分利用,确保学生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并树立创新精神,从而能够合理建构所掌握知识的意义。结合协调理论可知,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包括教师、教材、教法以及学生等诸多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应合理、恰当配合,确保彼此处于相互协调状态,并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倘若各要素相互独立,互不支持,则难以形成合力,此种情况下各个要素固有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会导致其他要素功能被抵消,进而对整体教学效果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协调不仅仅是一种指导思想,更是动态的过程,是教学目的所在。
2.方法指导的关键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有效听课。听好课是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课堂上听懂多少,当堂消化多少。听懂的多,消化的多,课后做起作业来时间用得少,心情也轻松,既可以腾出时间学得更深更广,又有利于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全面发展。相反,如果没听好课,课后做作业不但费时间,还会感到学习有压力,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各方面也得不到发展。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听课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动脑思考,对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对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凡是学习有问题的学生,几乎都是上课较懒散或者不懂得怎样听课的;凡是学习有兴趣、成绩优秀的,往往上课都能做到手、脑、耳并用,做好笔记和标注。当代学生大多比较自信,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所以课堂上不缺乏发言的学生,如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同时学会用心倾听,那么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不仅如此,复习同样很重要。学生学到的知识会遗忘,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
3.教学评价应该重视
课堂问答时教师要注意善于留等候时间,不能因为课时的紧张而不留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之所以留下等候时间是因为这段时间构成了学生思考的宽松气氛,而没有等候时间会引起学生的焦虑、紧张。还要注意使课堂问答要保持“无序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这样,可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又叫课堂评价。注意在必要情况下应留一定时间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补充完善问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和其语言难以及时准确地外显思想,可能使其回答不完善,回答问题后的轻松和顿悟可能使其能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回答。其次,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反馈,以表明教师接受到他们的理解和对课堂做出的贡献。其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愤。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其正确与否,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指责或讽刺,以免打击或伤害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的回答行为,更要从肯定、鼓励的角度作出反馈。要强调的是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查明原因,是因为不愿意回答而不回答,还是因为胆怯、害羞、不习惯回答而不回答,或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不回答。查明原因后,再采取措施。
综上所述,“有效课堂”的模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文化,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的被动局面,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构建有效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