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职业农民新的群体形象

2019-11-26熊丽萍

文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农民职业文化

熊丽萍

在新时期西部文学画廊中,甘肃作家王韶华长篇小说《崆峒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发行)展开了从新中国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变化画卷,突出刻画了职业农民这个新的形象。所写的崆峒人,生活在城乡结合部,处于不同工作岗位和职业,但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形成了改变农村穷困落后的现状和农民命运的新群体。这区别于以往以血脉、亲情、宗族为纽带的联系,其生活、生产关系属于现代社会的状态、层面,着力叙写既保持乡土风貌又城市化的崆峒村,深入发展农林产业和进行文化建设,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勾勒现代化农民的改变态势和乡村振兴的路向。

其代表就是柳瑞芬,她从小失去母亲,在贫困的农村长大;她遭受过极大凌辱,以及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她在不断地“问道”、求和进取。她是农民企业家,栽植金果而成功,带领乡亲致富了。她的团队是把农民变成职员,把从事稼穑转化为开发农林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迈进。她又是一个文化人,从小父母亲言传身教的生长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人物成长的生活基础,而且深受“崆峒文化”的熏陶影响,青春成长期写诗,中年成熟期完成戏剧作品,过了“天命”之年,她把家资拿去建了一座崆峒书院,仍然一手写作品《头顶黄土的儿女》,一手编专著《崆峒金石录》,挖掘、研究与艺术地表现崆峒文化。她拢生产、经营和文化完美地统摄于一身,她是在贫穷落后乡村创业的职业农民,是引领女性飞升的文化农民,在那农耕文明延伸的山间小路上前行。

另一个形象是地道的农民春梅,她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平常的日子。见她的面叫不上名字,可心里头一定有她的影子。在那乡下老家,出门就忙地里的活路,进门就做饭、洗衣等家务,心无挂碍,嘴上唠唠叨叨,埋下身子劳作。有的时候,就斋戒念佛。她固执、偏狭,曾经违章私自建房被拆除;又老实诚恳,在栽种苹果树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农药而保持绿色有机果品。她捋着那间杂风霜的头发,从嵌有KK亮钻的红毛衣内,抓一把汗水一把垢甲。这憨拙的手哪,伸开来是树根,多少年月,多少辈,抓住黄橙橙的土地。那么,冰凉的冬天割下几道道血口子,渗出的是殷红的春色么。

白雪是农民的父母官,是吸引眼球的公众人物。她从农大毕业后,从团委干事,到主管农林业副区长,最后成为市长,全力支持,实施了崆峒村乃至全市的“崆峒金果”支柱产业,努力办好诸多民生工程,积极促进地方工农业和教育文化的发展,并与腐败分子和违纪行为进行不懈的斗争。她要立言于家国情怀,立行于造福崆峒,立身于洁白干净。是那“达则兼善天下”的女官员。也许在官场的磨砺了数十载,而她没有磨掉那“那股天真劲”的性格儿。

崆峒人淳朴厚道,拼死拼活要干出个名堂。柳兆坤是个吃土豆长大的汉子,朝鲜战场的“起雷英雄”,而中年到晚年,从事崆峒文化建设。王志文是个教师,屡受挫折,仍忠于职守,书写乡村教育的大雅篇章。还有农大毕业的高原回到故乡,带领青年科技人员,有声有色地搞起了现代化的果林产销与科学管理。攻读硕士、博士的胡莉,从崆峒大地苹果树下走出去,走到人才与科技冲撞的大世界。这是喜之忧之新一代崆峒人的传奇。

王韶华的《崆峒人》则是一部以改革、开放、创新为特点的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转型的普通大众者奋斗之歌,同时是一部留恋农耕文明留住乡愁的乡村振兴之歌。其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进步意识足以引导人们有志有为,积极进取,与命运抗争,即告别物质匮乏时代,在迈入小康社会大门口重新定位人生的价值观;而且,这种奋斗既不是英雄式的,也不是悲歌式的,更不是喜剧式的,而是平民式大众化的,即以诚实劳动为前提的创造财富并享受财富之路,尤其是创造精神财富。这是《崆峒人》通过职业农民新的群体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又一深刻思想意义和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农民职业文化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
职业写作
谁远谁近?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