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与尝试
2019-11-26姜玉琴
姜玉琴
教师敢于创新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变更与创新,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创新者,既要敢于创新,而且要能够创新。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什么样的创新状态,整个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创新水平。照本宣科,循规蹈矩的教学活动,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学生也不可能表现出求新求异的精神面貌。强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两种精神,而且培养学生也具备这两种精神:一是要有一种怀疑精神。书本上的道理讲的对不对,原理讲的合理不合理,教师完全有怀疑的权力,教师要有一定的怀疑精神,这是进步的基础。二是坚信一切现存的都是不完善的,都有改进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具备一种批判精神,对现存事物都要敢于批判,要能够批判,这是创新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了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减少统一约束、整齐划一的要求。无论是在课堂管理上,还是在实际教学中,都应该把学生解放出来,减少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不要对学生约束得太多。特别是不要对学生思维活动设置过多的禁区和限制,这涉及到能否从深层次上解放学生,激活课堂,鼓励创新。长期以来,教师往往习惯于在教学中预先设定标准答案,预先设定解题思路,真正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够自由想象的、能够探究发现的空间十分有限。虽然课堂里也在进行启发,课堂里气氛也很活跃,但在活跃气氛的下面隐藏着的是学生思路被老师牢牢控制。问题出来以后,教师很快以诱导性、暗示性语言把学生思路限制在他已经设计好的标准化的框子里,引导学生向着标准化的答案迈进。这样确实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始终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对待所有教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空间就很小,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了。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从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开始。对儿童来说,整个世界、生活就是一个个问号构成的,所以,他们问题很多。为什么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少,很多学生最后不会问问题,提不出问题来,跟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分不开的,包括家庭教育方式。在我们的教育方式中,对孩子的好多很好的问题,往往采取呵斥、制止、不予理睬,长时间后孩子质疑问题的精神会被窒息掉。所以,在我们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一定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始终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和家长应该有正确的对待发问的策略和方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发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他把外界的经验通过问题问出来,在教师、家长、成年人帮助下通过对问题讨论和回答,然后把这种经验再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作为教师如何应对学生发问这里面大有学问,不同的应对水平,不同的回答方式,对学生帮助和影响是不一样的。首先,教师对学生问题要积极回答。回答学生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比较低级的回答是回绝问题或重复问题,使学生不会发问,最后排斥学习;第二层次是承认自己了解不多或不明白;第三层次是提供可能的答案;第四层次即最高级别,是鼓励学生在对提供答案评估的基础上,对可能的答案加以一一验证。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发表的意见,教师应该冷静地对待和思考,特别是一些跟教科书,跟教师设定不一致的意见,教师应该慎重思考后给予判定,在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建议教师延时判断,保护学生发问的积极性。否则,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师不经意间就可能受到伤害。另外,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可能都在向这个方向思考,他们也需要时间,应留给他们回味思考的余地。第三,如果老师对问题考虑不周,答案产生错误或不全面时,要勇于承认错误,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积极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加深理解主要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创新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良好的理解状态,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智力活动水平。所以,从创新角度来说,要建立一种理解型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创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要求要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问题、设计教学时要换位思考,要真正理解和关心学生,不能总以成人的眼光,成人的价值观,成人的行为准则和标准看待学生所做的一切。有些在老师看来不能支持的事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就是很正常的,应该关心,应该支持。如果按成人意志强求一致,去主导他们,我们所做的好多事情,学生就不愿意听,不能理解。在设计教学时,要适合孩子年龄特点,要暴露知识发生发展过程,思维呈现过程,要适合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不可生搬硬套。二是向学生学习,师生共同成长。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获益和成长,老师也在不断成长。课堂是双向的,是师生互动的。过去我们认为课堂里只有一种学习,即学生向老师学习,实际上课堂里学习是双向的。教师学习学生,主要是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一些特征、品格、行为方式。如对新生事物的高度敏感、旺盛的学习欲望、好奇心、同情心、纯真善良以及勃勃生机等。
教学环境本身也是潜在的教学效益,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所以,是创设什么样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创新中非常关键。教学环境从大的方面讲,一是社会心理环境,一是物质环境两个方面。从社会心理环境来说,课堂里没有一种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的氛围,对智力活动,特别是对他们的思维、创新精神有很大影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但当叫起后却说不出话来的情形。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形成一种对学生没有心理压抑、威胁的心理安全环境,这是创新活动的一个前提。教师的语气、态度要亲近,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的每一个发问,和学生同喜同悲。
就教学过程而言既要看到它程式化、标准化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一面,教学过程是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的过程,变革和创造是随时出现的,不是物和机械的生产流水线。所以,不能把教案设计到剧本的程度,一幕一幕、一句一句台词、时间安排到分到秒,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就会完全被窒息。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契机。教学应该搞结构式设计,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时间空间的安排到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一定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状态及课堂中现实的情况,在遵循预定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现时需要不断调整教学状态,在互动、生成、创造发展的过程中推进教学。有些课,设计得过于精致,过于机械和程式化,表面上给人无懈可击的感觉,实际上一点生气也没有。学生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下,非常被动地配合老师进行演出。课堂中应该有的创造、应该有的生气、应该有的创新精神都在这种精巧的设计、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程序下被牺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