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陶”香四溢的阅读教学之径
——以部编七年级教材为例

2019-11-26

儿童大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油翁陶行知文本

李 吉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实验中学,江苏 苏州 215500 )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人之性情有善有恶,教育能使恶者变恶,善者益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接触文本来获得好的文化熏陶。因此,本人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我也尝试着通过阅读教学来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追寻“陶”香四溢的语文阅读教学之路。

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来说,初中语文,既有着熟悉的味道,又透着神秘的气息。于是我告诉自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他们心中种下爱语文爱阅读的种子。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提升兴趣

面对语文教科书,如何引导学生喜欢语文课,进而主动走进文本,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当我读到陶先生的“活的教育是教育中最不可少的现象。”“活的教育要拿活的书籍去教。”这段话时,我恍然大悟:语文书本是活的,学生是活的,我要活用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我认为语文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创设相应的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五光十色的语文世界,让无语的语文世界活起来。当然,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情境才能更快的使学生进入文本世界,展开个性化的阅读。

以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为例,这是新时期的散文名篇,在观察、布局、遣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其中心思想是借由描绘不同季节的雨,来展现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的困境有二:一、雨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对一部分学生来说难以再生太多新鲜感与热爱之情;二、学习时是九月份,正值金秋,而一般学生难以构想其他三个季节中雨的特征。

基于初一刚入学新生的这两点学情,我特意挑选了一个秋雨潺潺的上午来教学。南方的九月,还带着夏日的洒烈,既有夏雨的清爽,又在正蓬勃的花草中显出一番春的柔情,而在终日不见阳光的阴潮之处,若雨疾风劲,甚至还有几分冬日的萧瑟。基于天时,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挑选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展开对所描述的雨的想象,然后分成四组,到走廊上试着去感受脑海中对应季节的雨。有的学生带着语文书,有的学生觉得雨下得不大,就走到露天,在香樟树下、在草地边、在花廊旁边,一个个严肃又真挚的面庞似乎都沉浸在书本与自然的情境中。有同学指着花坛说:“老师,我想到夏天的雨能把这一块泥地冲得飞溅出去好远,夏天的雨真是猛烈”,也有的说秋雨其实和春雨差不多,落在月季花上,“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还有的说秋雨让人觉得宁静,会想到以前旅游去过的几个地方……

诚然,文本的存在都有其与阅读主体的时空隔阂,而语文阅读教学的要义,就是将生活与想象还给文本、还给学生,教育是活的艺术。

二、学生主体,手脑相长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我尽量避免满堂灌,避免一家言。我深知语文课本的内容是是摇曳多姿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头脑帮手生长,手帮头脑生长。”这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教师容易陶醉在自己的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而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卖油翁》中,学生在课堂上流露的大胆质疑让我印象深刻。这篇情趣盎然的文言文塑造了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个鲜活的形象,根据教参上的解析,陈尧咨盛气凌人而又通达爽快,卖油翁技艺精湛而又气定神闲。然而字斟句酌之间,我也颇有疑问——文章在提炼“熟能生巧”这一主题、在歌颂卖油翁的身手不凡之时,是否忽略了卖油翁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学生在品味“睨”、“微颔之”等细节时,是否会考虑卖油翁也和陈尧咨一样,在他不动声色的背后,也是一个骄矜之人?因而课堂上,在疏通文言字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谈一谈自己对卖油翁形象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这是个“深藏不露”、“技艺高超”的老人,在鼓励之下,也有一些学生跃跃欲试说——“老师,我觉得卖油翁其实不能全盘被歌颂”、“卖油翁挺爱找茬的”、“他有点不务正业、目中无人”,原先静默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原来有许多学生都认为,卖油翁虽然是一个老者,但也应该谦虚待人,他的“睨”与说话语气,其实都是为了有目的地去展示自己的酌油之技。紧接着,课堂又掀起另一次高潮:有几个同学又替卖油翁辩护——他是一个走街串巷的商贩,社会地位低下,接触的群体大多市井布衣,因而说话语气符合人物身份,此外,这样描写人物不仅真实自然,更显得可爱形象……在肯定卖油翁的技法娴熟之时,我更对这些大胆质疑的学生给予了鼓励。相对于一成不变地死记人物形象,学生视角的多样性、判定的合理性都是课堂主体的体现,这更是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

陶行知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到。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强调的正是学生的头脑的解放,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针对孩子们颇具特点的解读,教师就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孩子的极端解读做适时的纠正。同时肯定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保护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三、把握主旨,品析语言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诠释作品的主旨,这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道德境界。

陶行知先生认为: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角度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文章主旨。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他们理解文章主旨,让孩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充实。如《秋天的怀念》主旨的理解可以是母爱的艰辛伟大,可以是对生命残缺正视……《走一步,再走一步》不仅是告诉我们要直面困难、化整为零,也是在赞美父亲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引出该如何对待父母谆谆教诲的问题……《猫》的寓意除了告诉我们要有仁爱之心、不损人利己之外,还能从做事明辨是非、实事求是、要尊重生命、善于自我反省等角度进行考量。

阅读教学还要带领学生尝试品味语言。教师在教会学生赏析语言的基本技能之后,重在实践,通过具体的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赏析品味语言的能力,让学生在赏析语言的实践中提高能力,增强自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文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亲近语文,进而爱上阅读,获得美好品德的熏陶。

四、合作探究,参悟文本

在集体中阅读,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陶行知先生1938年在武汉大学的演讲稿》一文中讲到:“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如果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学不进去的。但若让他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就好得多。”这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等理念不谋而合。

如七年级下册《老王》一文,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贯穿着三次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分析老王人物形象;二、互助探究,作者为何在结尾处对老王怀有“愧怍”,作者对老王是怜悯、宽容、还是尊敬;三、交流品鉴,文章语言简朴中的超然老到。考虑到这篇文章带鲜明的时代烙印,且生活中学生对弱者的情感浅止于“关心”、“同情”,而教师的全盘解析也趋向于流于直接灌输,因而便设置为合力去解读文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会侧重由表及里分析形象,从身世、言行谈及成因,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而教师引导学生对作者隐性介入的考量,又能加深对主体的把握,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就既能较好地规避对叙述主体的误解,又能从学生主体出发,一步步由浅入深地强化对作者语言艺术与人文关怀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部编新教材的设计也多处体现着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教师更要用“活”的教育理念引导教学实践,也应在教育大家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以期待学生通过与优秀文本的接触形成好的人文素养。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有过“望尽天涯路”的渴盼,有过“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付出,而今,我探寻到了“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真谛——“陶”香四溢的语文阅读教学之径,相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与学生的语文教学将更具魅力。

猜你喜欢

油翁陶行知文本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再辨卖油翁的“睨”
再辨卖油翁的“睨”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