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活桥梁,构建魅力数学课堂
2019-11-26⦿蒋华
⦿蒋 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割裂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无法将其与生活建立联系,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地遗忘,无法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寻求数学与生活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知识较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对其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有时甚至会产生排斥的心理,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如何激发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成了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而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了学校内的两块草坪,一块草坪是平行四边形,一块草坪是梯形,哪块草坪的面积更大一些呢?学生们开始争论了起来,有的学生认为是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大一些,也有学生认为是梯形草坪的面积大一些,但谁都不能说服谁,怎么办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已经掌握,学生们的眼光自然聚焦到了梯形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没有全盘托出,而是选择了放手,让学生拿出梯形,自主地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学习才是积极的、主动的、高效的,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上述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让数学课堂充盈生命的活力。
二、巧用生活素材,突破难点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支撑,脱离了思维,数学学习活动将无法开展。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距离教材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难以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影响着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化解教学难点,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不同年份的年历。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年历,然后观察各个年份每个月份的天数。学生们很是兴奋,立即投入到了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观察每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有31天,4月、6月、9月、11月都有30天,最奇怪的是2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教师趁势告知学生,31天的月份是大月,30天的月份是小月,而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学生们自然会心生疑问:2月的天数为什么不像其他月份天数固定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自然地引出了关于平年和闰年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强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上述案例,针对抽象的概念教学内容,教师没有灌输讲解,而是巧妙引入了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地完成知识的构建,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三、引入生活问题,实现活用
生活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重要的任务之一,引入生活性的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将知识转为技能。因此,在教学完数学新知后,教师应引入生活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综合能力。
在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引入了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一件上衣110元,一条裤子80元,买5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学生们在生活中一般都购买过东西,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增强他们完成的兴趣和热情。很多学生分析题意后,认为题目中要求5套衣服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一套衣服多少元,而一套衣服是指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因此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110+80)×5=950(元),这样无疑是可以的。但也有学生认为5套衣服里面,应该有5件上衣和5条裤子,可以运用5件上衣的价格加上5条裤子的价格,110×5+80×5=950(元),同样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
上述案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的内容后,并没有进行单一的练习,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具有生活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运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升了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宝藏,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数学知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巧妙地引入生活素材,化解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实现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