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26彭雪梅
彭雪梅
(福建省南平市建溪学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小学语文是集传统文化、现代文学以及社会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经典诵读内容可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层面。经典文学作品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学内容,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中华美德,学生在参与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情操,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都大有裨益。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离不开阅读、背诵以及写作,而诵读则是促使学生理解、记忆阅读文本内容的主要方式。经典诵读主要包含了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例如《论语》、《老子》、《三字经》等等内容,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与优良的道德品质。据有关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学习记忆能力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锻炼提升的,记忆力的使用越频繁,记忆效果越好,已经记忆的知识内容在不断的反复诵读过程中也会逐步加强记忆与理解。由此可见,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诵读不仅能够强化日常的学习质量,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学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文化学习和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时期,通过经典诵读学习,可以促进促进小学生以更为深刻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事物,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精神文化元素,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中熏陶小学生的思想情操,促进小学生思想品质发展。
2.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注重日常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渗透。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灌输的过程,相反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我教育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过程中更多是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教学作用,促使学生在自主诵读学习过程中主动发现经典作品中的知识联系,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在实际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为载体,结合经典诵读渗透。例如,教师根据不同的经典读物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时间,如《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一段内容可以设置一至两周的学习周期,然后在这段时间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围绕这段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练字、习作等形式不断加深熟悉过程,提高诵读学习的质量。通过这样将经典诵读渗透到日常教学各个环节的形式,减低学生对经典诵读学习的畏惧感和学习压力,逐步提到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经典诵读在小学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2.2 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升经典诵读应用效果。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应当从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有趣的活动或者游戏所吸引,传统形式“师传生受”的教学过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致使教学过程“事倍功半”,基于小学生这一学习特点,在经典诵读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习活动或者学习竞赛作为教学媒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积极性。小学生学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接龙等形式的小游戏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组织与引导,保障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2.3 在经典诵读中拓展创新,深化经典诵读育人作用。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中都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由于经典文学作品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大多较远,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创新,更好的理解经典作品中的表述内涵。例如,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曾子杀猪的故事”,讲述的就是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孩子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就骗孩子说:“等我回来就给你杀猪吃。”妻子回来以后曾子真的就把家里的那头猪给孩子杀了。在现在的小学生眼里吃猪肉已经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但是透过这个故事讲述的“讲诚信”主题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更好的拓展诵读理解,正确解读诚信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深化经典诵读的育人作用。
总结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文化接触层面,同时可以在学生诵读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将经典诵读和日常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从学生学习习兴趣入手,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深化经典诵读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