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与《李娃传》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2019-11-26罗珊
罗 珊
一.引言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形象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而在文学理论中,形象便是文学形象的简称,它指的是语言形象,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学形象直接传达了作家的审美理念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形而上思考,是作家总结出来的现实社会中的一种典型。所以形象对比研究,一直被视为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产生在不同时空却有着类似思想表现的作品的研究,对于剖析历史,启迪世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法国作家小仲马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和中国中唐传奇作家白行简的作品《李娃传》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目的是揭示在不同时空中的社会制度与社会风气不合理性,阐释在已经逝去的年代里底层人心灵意识,生存悲剧,通过分析她们的社会处境,心路历程,展现他们在极不合理的社会背景下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辉。
二.悲惨遭遇下形成的人生态度
1.人生遭遇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自身的生存处境有直接相关性,不幸的人生遭遇直接让人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背景是人物生存的前提,作为文学审美形象,二位女主人公身上都集中反映社会底层妓女的生存现状与心理活动,她们被作为典型的形象展现出来,很明显是作家希望通过她们的人生遭遇从道德批判的角度审度整个社会。
茶花女玛格丽特与李娃都是非常不幸的女性,虽然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但是人生遭遇皆令人同情。玛格丽特本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农村女子,但她生不逢时,出生在法国七月王朝时期,七月王朝是一个代表金融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王朝,这一时期法国资本主义得到高度发展,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消解,人与人之间在表面上呈现出相互平等的关系,但是在这看似繁荣发展的社会里,在底层的贫困者依旧在为生活而挣扎,这种现象最深刻的体现在农村,因为农村原有的经济形式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排挤,农民受到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农民生活每况愈下。因此为了生存,玛格丽特不得不离开农村,来到繁华的巴黎大都市,可对于一个只有美貌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女子而言,在大城市除了出卖自己的肉体才能获得生存空间之外,别无选择。她凭借着自己的美貌与独特的气质赢得了众多所谓上层人士的青睐。表面上她过着光鲜亮丽,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种靠肉体获取生存的环境,让她的内心跌向绝望的深渊。而那些供养她的绅士们,也只是把这个可怜的女子当作是炫耀自己身份的工具,没有感情与尊严的物品,将她的人格肆意的践踏。
《李娃传》对于李娃的身世没有详细的说明,粗略的介绍了李娃是唐天宝年间的名妓,从作品中“某为姥子,迨今有二十岁矣”[1]这句话还可确定李娃自幼被鸨母收养。中国古代狎妓盛行,贫苦人家由于无力将子女抚养成人,将幼小女童卖入妓院,然后妓院再将这些女童培养成完全依靠鸨母,以肉体赚取金钱的工具。妓女没有自由,她们被当作一件物品任意买卖,并且在“待客”时没有选择的权利,由老鸨安排。李娃便是其中典型,由于从小被灌输的价值观,让她认为靠身体赚钱天经地义,她非常配合鸨母去勾引富家子弟,从他们那里获得财富,在挥霍完他们的金钱之后再抛弃。所以她人生悲剧的不幸不仅在于她自幼的遭遇,更在于她对于安于现状不敢去反抗的态度,如果不是再遇见被她抛弃了的形容枯槁的荥阳公子,她可能会永远活在自欺欺人的内心世界里。
2.生活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对于玛格丽特和李娃而言,她们的生活实践就是上文讲述的在黑暗现实当中,作为底层人她们的不幸遭遇。在物质生活上,她们可能比一般下层百姓生活得更优越,但是这是用她们的肉体与尊严换来的,所以物质上的优越不可能弥补她们精神上的痛苦,这直接决定了她们人生态度的消极性。
玛格丽特来到巴黎之后在物质上非常地富足,但由于内心痛苦,她根本无法让自己在精神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她看不到希望,不知道自己活下去有什么理由,也不知道这样黑暗的社会现状还要多久才能改变。只是她却清楚地知道以她的力量不可能改变社会的现状,但是她又不愿意顺从,于是就用摧残自己,挥霍金钱方式来报复社会。她纵情声色,生活奢华放荡,千方百计的挥霍将她当作情人的绅士们的金钱,甚至让他们倾家荡产。她丝毫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甚至有意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原本就有肺病的她日日纵酒到深夜,把自己虐待的不成人形。她说:“保重身体,这对那些有家庭,有朋友的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是好的,而对我们这些人,一旦我们满足不了情人的虚荣心,不能供他们寻欢作乐,他们就会抛弃我们,我们就会长期夜以继日地忍受苦难。”[1]她将整个法国社会看得透彻无比,所以非常清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知道自己虽然表面看来风光无比,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所以她的生活态度是极其消极的,甚至是堕落的。
李娃,一个自幼被老鸨控制,几乎没有人身自由的风尘女子,对于自身面对的生活,有过不满,但是没有到达将之抛弃的程度,由于习惯卖身求荣的生活,她没有想过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也不会思考怎样去改变社会的不合理,并且她接受了依靠出卖肉体获取金钱的现实,甚至是安于这样的生活。在她的观念里,妓女不应该有感情,不配和地位高的富家子弟真正的相爱,她把自己界定为社会底层人,知道自己就算对男子产生了情愫,也会被社会所不容许,所以她不敢让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她不是没有看清社会的真实面貌,而是她看得太过清晰,知道自己根本来变不了世人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所以选择了顺从。表面上看来,她比玛格丽特豁达,至少没有因为社会不堪的现实而摧残自己的身心,但实际上,她内心是无奈的,在贞洁观念、门第观念如此之重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妓女除了趁着年轻卖身挣钱,然后再孤独终老,别无选择。
三.对爱情的追求与为爱牺牲
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两部作品都是通过写作为妓女的女主人公与地位远比她们尊贵的富家子弟相识相爱的过程展开的,她们的爱情都历尽坎坷,真是动人,她们的人生结局虽然不一样,但是对爱情的追求与为爱人牺牲的精神却惊人相似。
茶花女是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聪颖女子,她在遇见阿尔芒之前放浪的生活只是掩饰心里的不满,所以真正的爱情到来后便为之赴汤蹈火,阿尔芒的出现让她的心灵得到了重生,她不再如同之前那般心如死水,形同枯槁,而是有梦想的活着。并且她的爱是执着坚定的,对于阿尔芒尊那颗尊重她,把她当成平等、纯洁的人来爱慕的心,她倍感珍惜,她说过“凡是一个女人心里能够容纳得下的和能够给予的爱情,我都拿来给您了。”[1]可见她对爱情的付出与重视。她如同一个小女人般与阿尔芒快乐的生活了半年,这半年里她的对阿尔芒的爱越来越深刻,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但她理想的爱情终究不能被容忍,阿尔芒父亲,一个受门第思想影响很深的的出现是她人生的又一次转折,他软硬兼施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他的话如同晴天霹雳般把玛格丽特原本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心劈得支离破碎,她开始思考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最终高尚灵魂战胜了追求幸福的梦想,聪明的她也意识到了自己永远不可能得到阿尔芒父亲的认可,于是她宁可背上背叛的骂名,选择离开阿尔芒,哪怕早就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得到阿尔芒的报复。她的让步,不是对于门阀制度的妥协,而是被一个疼爱儿子的父亲的情感感动,是不想让心爱的人难堪而做出地巨大牺牲。
《李娃传》对于人物的讲述要简单很多,但这并不妨碍对李娃爱情观的理解。之前就分析,李娃不敢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与她有过交集的男子都是在社会上有钱势的人,他们只会把妓女当作玩物,呼之则来,挥之即去,所以不可能对她们付出真感情。也正是这种心理暗示,使她遇到荥阳公子后,哪怕自己动了真情,也不敢承认,并且等到痴情的荥阳公子身无分文之后,她便配合鸨母设置骗局,将荥阳公子抛弃,几乎将荥阳公子逼上了绝路。等到她看到昔日英气逼人的荥阳公子沦落到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地步之后,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心,也爆发出了她原本就善良的本性,毅然决然的顶住世人非议,离开鸨母,全心全意帮助荥阳公子考取功名。她的爱情在开始时是隐忍的,在帮助荥阳公子时是义无反顾的,而等到荥阳公子高中之后,便豁达的提出要离开,又是明智而且高尚的,因为封建门阀制度不可能允许一个官僚把妓女当作妻子,李娃深刻的认识到自己一直跟着荥阳公子只会让他难堪,自己也不会过得好。虽然到最后她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局,被封为汧国夫人,但是她那种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保全心爱人声誉的想法,非常可敬。
四.结语
对于《茶花女》与《李娃传》讲述的都是已经远去的故事,但故事所展现出来内容和思想实质都是探索历史事实的养料,也是引导我们对社会存在的不合理性思考的引擎。通过对两部作品女主人公的在人生、爱情方面的经历分析,展现她们带有浓厚悲剧性的崇高美,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时空当中,不幸是相似的,而不幸者,依然可以用高尚的心灵来面对人世间对于他们的不公平待遇,在卑微地位下展现耀眼的人格魅力。
注 释
[1]小仲马著,金锵然译.茶花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