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对话”
2019-11-26陈春晖
⦿陈春晖
克林伯格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他提出了“教学对话原理”,指出教育的本质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所有的教学活动实际上都是广义的对话,并不会因为占据主导的教学方式而发生改变,优秀的教学共通的本质标识就是相互作用的对话。因此,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对话所涉及的主要对象就是师、生和文本,如果脱离这一环境,语文教学便脱离了寄存的关键载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怎样才能展开多元的有效对话活动呢?
一、借助有效导入,创设对话情境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是教师运用语言实施教学艺术的关键场所,而当前能够触及小学生心灵的也只有教师的语言。为了架构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要立足于导入环节为学生设计能够引发他们兴趣的导语,结合家常导入的方式链接生活,既能够有效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同时也可以吸引他们快速的融入文本意境。
以《哪吒闹海》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并未着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而是结合家常导入的方式引入课题:“今天老师所推荐的小故事……”“哪吒闹海!”学生们大声回答,板书课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之前你们看过这个故事吗?了解其中的内容吗?是从哪里看到的呢?”学生们纷纷回答:电视、电脑。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图片:“这个故事实际上最早来自于《封神演义》,后来,有人对这段内容进行了改编,既能够在动画片中、故事集中看到,还可以在京剧舞台上看到。大家喜欢讲故事吗?”“喜欢。”生答。“那么大家先认真倾听这个故事,在课后可以讲给你的家长或者其他伙伴听。”这种如同话家常一般的导入方式,既能够触及学生心底的琴弦,也能够激励着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引领他们快速入情入境。
二、品读文本细节,推进对话深度
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的思维瓶颈,应当给予相应的启发和帮助,使他们可以直击文本重点和难点,所以作为教师,应着重引领学生聚焦文本中的重点内容,并集全力攻破,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深入品读细节内容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细节,结合个人感悟展开品读和赏析。在教师的引领下,有学生这样发表个人感悟:“在文本中,作者描绘刚升起的太阳‘悄悄探进来’,虽然并非是直接描绘父母之间的爱,但是赋予了阳光生命,仿佛连阳光都不忍心惊动父母,通过这一细节刻画可以体会到文字背后深厚的情感。”于是教师继续追问:“那么这样的写作手法会有哪些好处?”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积极讨论,他们大都认为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阳光生命和情感,仿佛“一切景语皆情语”。
课堂学习的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体会潜藏在文本背后的情感和内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这一教学目标。
三、设计有效问题,拓展对话空间
古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一些文本,都是“缀文者”个人经历,或者是对亲历的描绘和记述,因此饱含着真情实感。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把握这部分文本,结合多元的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将作者成功地引向学生,才能够使学生主动的亲近作者,使他们之间的交流能够跨越时空。
例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一位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提问:“人生第一课已经时隔40年,为何文本中的我仍然会对此保有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心中,为何会对田老师如此感恩呢?”这些问题的设计如同“介绍信”或者“接头语”,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入原本,必然能够和作者之间展开更深层面的对话,能够想作者之所想,感悟作者之情感,这样的交谈必然会生发异彩。
四、紧扣文本角色,生成对话精彩
文本中所涉及的人物或者角色一般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而且散发着思想性以及强烈的感召力。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也可以将他们作为一方对话者。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和文本中的角色人物链接在一起,必然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紧抓情感主题以及变化主线为学生设计提供:“彭德怀是如此深爱大黑骡子,但是为何又不听劝阻,毅然决然的枪杀了它?为什么他对大黑骡子充满柔情、充满怜爱,对待身边的人却如此粗暴?”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直接“对话”彭德怀,基于交流共享个人阅读体会。彻底理解这些问题之后,他们的情感以及对文本内涵的认知,必然会得到相应的深化与升华。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立足于文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可以和文本内容、作者以及人物角色之间展开多维度的对话,既有助于阅读思维的纵深拓展,也有助于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乐学的过程中,自主相约精彩、寻求精彩,迸发精彩之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