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之我见

2019-11-26李虹瑾

大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院人才课程

李虹瑾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该文章在案例调研中发现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一些偏差,管理层的理念存在偏差;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不科学;师资团队与管理存在问题;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为更好培养人才,学校应致力于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和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为学生发展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6月13日至6月18日,在我校王洪才老师的带领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行学生到江西N 大学的Y 学院进行调研。作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参加调研,也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所学有所用,收获颇丰,实感欣慰。在S 市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与老师在饭桌上畅聊,欣喜异常,饭罢之际,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让每个人发表了自己在Y 学院的所见所闻所感并抛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

首先,应当把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一是“何为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如何培养”。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第一步必须明晰何为“拔尖创新人才”。所谓拔尖创新人才,从字面上来理解,不仅要具备创新力,还得是创新人才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说,这类人才必须拥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和超凡的创新精神,能够做出一些引领性的成果,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更深一层来看,能成为这样出类拔萃的人,必然在知识、能力、素养各方面都是优秀的,这才有了“拔尖”的可能,在此基础上,某一方面表现出卓越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综上所述,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掌握丰富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出众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潜能,拥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素养,并肩负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引领某一技术领域变革,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在各个领域中都会出现,可以分为研究型拔尖创造人才、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和在某一领域拥有特长的专业型拔尖创新人才。

接下来要回答的就是“如何培养”的问题了,但在回答之前,我认为要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背景进行追究。不难回答,这一问题是围绕Y 学院的发展状况而提出的。Y 学院创办伊始就被N 大学定位为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精英学院,是拔尖学生个性发展、创新实践的重要基地,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对Y 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估。但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Y 学院的设想是美好的,实际成效却与最初目标相距甚远,甚至学院的一些做法有悖初衷。在师生交谈中我们几乎一致地都指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我不得不思考,Y 学院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导致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呢?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偏差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可以总结出Y 学院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层的理念存在偏差。Y 学院承托了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内部管理人员尤其是领导层具备改革意识和战略眼光,锐意进取,敢于创新,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领导层似乎并未完全真正领悟“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未能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适宜的土壤中主动“长”出来的,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生长空间很重要。Y 学院采取“圈养”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并且以学院的某些绩效目标(考研率)来约束学生的选择(多次劝说想找工作的学生去考研而导致其主动退出Y 学院)。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保证Y 学院的整体质量,但对自我意识强烈、主体性强的大学生过于束缚,并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没有足够的施展空间,“拔尖性”也无法凸显。

第二,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不科学。在课程设置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牺牲专业课而增设许多通识课程,这一做法有点本末倒置,过多的课程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并且增设课程重知识而轻能力,实践课程较少且水分较大;在培养方案上,个性化、多元化程度亟需加强。

第三,师资团队与管理存在问题。Y 学院没有专门的教师团队,这导致教师缺乏一定的归属感,进而削弱了其责任感;Y 学院在师资选择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未设立一定的标准,同时也没有权力对教师进行管理,无法保证教师的质量水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Y 学院虽然在顶层设计上已经涉及到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方面面,如设立导师制,学生淘汰制,开设科研创新项目、国际交流项目等等,但与之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在执行过程中也未能落实到位,使得其效力大打折扣。比如导师制形同虚设,科研创新项目虎头蛇尾,国际化项目虚有其表,使得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国际化视野并未切实得到加强。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想方式

在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之后,最后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即到底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结合Y 学院的改革情况,并放眼整个高等教育界,我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设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Y 学院也是这样),这种单一取向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高级人才的要求。因此,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而设。具体来说,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研究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学术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侧重于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

当然,同类型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也不能全然相同,要努力在课程、教学、师资各方面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和水平。同一所学校中的不同专业,也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志向追求,来设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二)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拔尖创新人才是各领域中的杰出者,一般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良好的个性品质与素质特征,这就需要高校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

第一,在大一阶段,为学生设立广泛的基础理论课程和通识课程,帮助他们发展综合素质;

第二,在大二大三阶段,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体系、有逻辑,同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设置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第三,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加强实践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程结构设置一定要科学,同时给学生足够的选课空间。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第一,要完善教师队伍的选拔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保证师资的质量水平;

第二,重视导师队伍的建设,并将导师制度落到实处,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导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三,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采用研究性教学、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训练学生的批判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

(四)增加学生参与科研和国际化教育的机会

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来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自主研究、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这些项目的初衷是好的,但一定要建立正规的科研训练机制和评价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需要注重导师在科研训练中对学生的指导,加强科研训练的连续性,以达到对学生的系统训练。此外,努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现校企互动和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

在国际化教育方面,聘请外籍教师是一个途径,但要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水平,最好能采取双语教学的模式;派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是另一个途径,但其形式应该更加多样,除了有短期访学,也要有长期访学,或是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的方式,力求在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

(五)为学生发展营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拔尖创新人才最终能够脱颖而出,一定与自己的独特性和突出性密不可分,这靠外部的“拔”是无法达到的,而是要靠其内部的“生长”,这就需要学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生长提供一片健康的土壤。

第一,必须因材施教,培养方案也应该因人而设,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在不同方面探索和创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程、专业选择、课余活动安排各方面,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不过分管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激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第三,从管理者到教师,再到学生,都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鼓励创新、追求真理、宽松活跃、严谨扎实的风气来熏陶学生。

第四,拔尖创新人才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不能以“圈养”的方式让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生长空间,让他们到外面的世界去多经历风雨,这才有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学院人才课程
人才云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