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2018年综合评点与2019年动态预测①
2019-11-26张锐
张 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260)
既有发达经济体的莺歌燕舞,也有新兴市场国家的惊心动魄;既有美元的一路尽情狂欢,也有非美货币的连绵惨淡哀嚎;既有货币政策的集体性收敛,也有财政政策的群体性松绑;既有贸易制裁的阴云密布,也有自由市场的满地霞光;既有经济摩擦的烽火硝烟,也有地缘政治的恐慌蔓延……2018年的世界经济遭遇到了太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袭扰与冲击,宏观政策因时适势地进行了多重相向或者逆向创新与调整,经济肌体在市场力量的顽强作用下朝着自我出清的方向发生着艰难的修葺与复位。起伏与跌宕,压抑与张扬,收获与失落,惊讶与平淡,诸多纷繁复杂而又情态各异的表情符号留存与镌刻在金融危机十周年的纪念之碑上。
一、经济增长的亮点与暗点
按照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合(IMF)每年的4月和10月都会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对世界经济宏观大势及经济前景做出及时分析与动态预判。据IMF的最新研究报告,2018年世界经济同比增速将达到3.7%,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一期的分析报告相比,新的预测结果下调了0.2个百分点,而且这还是2016年以来IMF的首次降级[1]。但是,与IMF相比,另一权威机构世界银行在2018年两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经济走势却给出了持续乐观的判断,照世界银行的基本结论,2018年世界经济会实现3.1%的强劲增长,不过,对比可知,在经济增速上,世界银行的态度还是要比IMF要保守得多[2]。如果再综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及著名分析机构的判断,2018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长3.5%应该没有多大的悬念。
利用特朗普大规模减税形成的扩张内力及连续加息导入境外资本形成的外部拉力,美国经济在供给侧构成了稳步快行的“双足模式”,不仅使得过往货币宽松导致的经济扭曲结构得到矫正,而且也强力提升了本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资料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2.3%、4.0%和3.5%,其中第二季度增幅不仅创下2004年以来的新高,而且创下了2015年以来首次连续两个季度GDP数据维持在3%以上的周期记录。值得指出的是,两大关键指标显示美国经济依然处在扩张轨道之中:一是3.7%的失业率创出了近17年以来历史新低,年度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下,同时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持续走低且靠近历史最低水平,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吸纳力非常强劲;二是信心指数持续高位运行,其中制造业ISM指数及非制造业PMI指数全年都保持在54的高位,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100左右徘徊。基于此,美联储预测2018年美国GDP将增长3.1%,若真这样,美国经济扩张周期将持续114个月,仅次于克林顿执政时期创下的120个月的最长经济扩张周期。
与美国相比,受到英国脱欧悬而未决、意大利银行及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负债率大幅上升等因素的干扰,加之出口增长萎靡的压制,整个欧洲地区的经济表现差了很多,其中欧元区19国2018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7%、0.6%和0.2%,不仅出现逐季滑坡的局面,而且第三季度创下了4年以来最差的单季增长成绩。受到影响,欧盟28国2018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2.4%、2.1%和1.7%,环比增长均现跌势。据此,欧洲央行认为,201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约为2%,整个欧洲地区约为1.6%。
作为发达经济体也是亚洲地区的重要经济板块,日本经济2018年开局就露出不祥之兆,第一季度GDP环比下滑0.2%,改写了先前连续8个季度正增长的历史,到了第二、三季度,日本经济接连分别出现0.2%与0.3%的环比萎缩,过往连续三年正增长的脚步似乎孑然而止。经济上空之所以出现如此连阴天气,一是因为人口老龄化加重致使日本国内消费始终没有得到提振;二是因为台风及北海道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值得庆幸的是,日本劳动力参工率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稳健攀升态势,并创造了200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国内失业率降低到2.4%这一1990年以来的较低水平。在IMF看来,日本经济2018年可以实现1.1%的年度增长。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2018年的预测,IMF认为年度增长率同比可达到4.9%,世界银行的结论是能够实现4.5%的同比增速,而高盛则乐观地指出可以达到5.4%的增速,而且“金砖五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重要经济板块,2018年可收获到5.4%的平均增速,其中印度最高为7.3%,中国为6.5%,巴西为2.4%,俄罗斯为的1.5%,南非为1.4%。看得出,除了印度经济在前一年基础上继续增长外,其他国家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态势出现了明显分化的前提下,委内瑞拉2018年的经济增长将会继续萎缩,不仅连续三年出现两位数负增长,而且成为了世界经济命运最为惨淡的国家。
二、货币政策的鼓点与节点
有些出乎众人所料,耶伦执掌美联储届满后,没有经济学学位的鲍威尔在2018年初登上了美联储掌门人的席位,成为美联储第16任主席。正是如此,在鲍威尔“登基”的那天,美国股市以极不友好的姿态表示出了对这位美联储主席继任者的不敬与不满。当天,道琼斯指数重挫逾1 100点,标普创下6年以来最大跌幅,纳斯达克指数更是收出了3.78%的长长阴线。更为重要的是,鲍威尔操起美联储主席的权杖后,还面临着特朗普政策偏好的反向压制,仅过去一年特朗普就8次直接“炮轰”鲍威尔,不过,秉持务实作风的鲍威尔还是排除了特朗普一次又一次的命令式噪音,以足够的定力维系和导引着美联储这艘金融航空母舰我行我素而又不偏不倚地向前行驶。
为了拿到理想的经济增长成绩单,同时不想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让共和党丢票失利,特朗普历来要求美联储放慢货币政策收缩的步伐。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信号的不断走强及物价的回升,在可能出现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鲍威尔还是没有听取特朗普的建议,演进了3年的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脚步在他的手上得到了义无反顾的延续。整个2018年,美联储一共加息4次,每次加息的频率是25个基点,美联储基准利率从1.25%上升到了2.30%,而在货币利率抬升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增长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依然稳步健行。
基于经济基本面相较欧债危机期间的显著改善,欧洲央行在2018年初将原来800亿欧元的购债规模压缩到了300亿欧元,并且按照计划在2018年9月初步退出购债计划,年底完全停止购债脚步。然而,面对经济增长多个季度的连续下滑,欧洲央行9月底没有丝毫地减弱债券购买力度,到年底放弃购债的计划可能也会暂时搁置起来。不仅如此,在最新的利率决议会议上,欧洲央行做出了维持再融资利率、隔夜存款及贷款利率三大利率不变直至2019年夏天。不过,与欧洲央行政策有所区别,英国央行却在过去一年中跟随美联储的脚步适度收缩了本国货币政策,一次加息25个基点推动英镑利率升至0.75%的水平。
同欧洲央行的政策选择完全不谋而合,出于国内经济形势的逆转及通货膨胀并未达标的现实,日本央行全年将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分别锁定在了-0.1%和0%左右的位置。不仅如此,日本央行维持了以每年80万亿日元为目标的长期国债增持额度,以及每年约6万亿日元的交易所交易基金的购买额度。按照日本央行的态度偏好,如果经济继续收缩,不排除推出更为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
理论上来说,作为风向标美联储货币政策一旦收紧,其他国家与地区都应该紧步后尘,否则在利率“剪刀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势必产生资本大规模流出从而冲击本国经济。正是如此,印度尼西亚央行在过去一年中先后5次提高基准利率,其中贷款工具利率升至6.5%的历史新高;而阿根廷央行更是拉开了“里拉保卫战”,仅在一周多的时间就连续加息3次,基准利率从27.25%跳升至40%,被市场称为“绝望式加息”。目前阿根廷央行的利率水平达到了60%,是全球最高的利率。不仅如此,中国香港金管局也做出了上调利率25个基点至2.50%的决定,是香港12年以来首次上调利率,同时代表香港过去逾10年的超低息环境宣告结束。
然而,当一个国家的基准利率上升过快或者升至太高水平时,又必然反过来增加该国的融资成本,从而约束本国经济增长甚至不排除会出现经济衰退的后果。也正是如此,相比于新兴市场的外围国家,核心国家央行似乎面对美联储更有定力,其中俄罗斯央行在2018年还降息了两次,而中国央行也一直没有迈开加息的步伐,只是以连续4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举动顺势而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还采取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及OMO(公开市场操作)等操作方式向市场不断补充流动性,从而保持了中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有序运行。
三、财政政策的热点与沸点
过去一年中依靠美元霸权而生成的利率优势让美国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充分的融资,年度流入规模至少5 000亿美元,但特朗普却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为了刺激国内经济的增长,2018年年初特朗普就抛出了未来10年的基建投资计划,预算规模达到1.7万亿美元,远超过2017年宣布的1万亿美元。为此,特朗普提议自2018年起的未来10年内划拨2 000亿美元的联邦资金,用于投资全美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此来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私人机构投资。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大规模减税形成了对政府收入的“挤出效应”,加之美联储加息导致了美国政府还债负担的加重,美国政府入不敷出的压力不断增加,而为了减少财政赤字,特朗普同样乐此不彼地走上了增发国债的老路。
公开数据显示,在2018年第一季度发行了4 880亿美元的国债后,第二季度美国财政部又发行720亿美元的国债,第三季度的发债规模再度扩张至3 530亿美元,如果再加上第四季度发售的4 250亿美元,按照美国财政部的统计,2018年全年的发债总额将达到1.338万亿美元,举债规模不仅比上一财年翻了近一番,而且创下2010年以来年度最高发债量。至2018年底,美国国债总额已经累计高达21.7万亿美元。但是,借钱速度总是赶不上花钱速度。据美预算办公室发布的报告,2018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较去年同期扩大17%,达到7 790亿美元,创下6年以来的新高;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同期美国州政府支出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财政年度总支出同比增加4.8%。由于财力不济,联邦政府部门在2018年1月被迫关门,约80万雇员被迫进入休假状态,130万雇员进入无薪工作状态,每天经济损失超过60亿美元。
相比美国,欧盟在财政政策的使用上要谨慎得多,不仅死死守住了3%以下的既定赤字红线,而且严密监控与制裁意图突破底线的欧元区国家。由于意大利政府在提交给议会的2019年预算草案中将年度赤字提高至2.4%,比意大利上届左翼政府的预期高出两倍,欧盟据此要求意大利下调预算赤字,同时启动了“超额赤字”调查程序,如果意大利拒绝修改预算法案,欧盟将对意大利开出约等于其国内生产总值0.2%,即34亿欧元的罚单。据悉,这是欧盟成立以来首次驳回成员国提交的预算草案。
同美国一样,日本似乎走上了一条债务扩张的不归之路。在债务规模已经达到1 091万亿日元并创下历史新高的基础上,日本政府2018年年底正在考虑一套规模为10万亿日元的刺激政策。如果按照日本1.24亿人口来算,相当于每个人负债887万日元。另外,由于在市场不断地购买债券,日本央行持有的资产规模增至553.6万亿日元,首次超过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评估,日本2018年的财政赤字额占GDP比重为4.4%左右。
秉持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理念,2018年以来中国政府分别发行了4期凭证式国债与电子式国债,规模分别达到了600亿元和480亿元。同时中国财政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了规模为50亿元的国债及30亿美元的主权债券,另外,批准发行了4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劵。尽管实施了系列的发债举动,但中国财政赤字率依然控制在2.6%以内,而且像中国这样较好把控了年度赤字率的国家也不在少数,如英国政府2018年的赤字创下了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赤字率仅为1.7%,阿根廷财政赤字也降低了近1个百分点,即便是希腊这个昔日欧债危机的重灾国家,财政状况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
作为过去一年财政政策的最大亮点,减税在不少国家得以成功展开,其中澳大利亚政府做出了将企业税从30%削减至25%的决定,同时该国政府通过法案,未来10年将个人所得税削减约1 440亿澳元,由此产生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个税削减计划。另外,针对1 000亿印度尼西亚盾至5 000亿印度尼西亚盾范围内优先发展行业的投资,印度尼西亚政府确定了给予5年内公司税减半的优惠政策。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政府年内两次降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5%下调至20%,年度减税效应超过1.3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提前开展了个人所得税的调整,个税基点从3 500元提高至5 000元,并在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及赡养老人等方面推出了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在2018年先后4次降低进口产品关税,同时做出了对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重大决定。
四、通货膨胀的支点与焦点
尽管美联储等主要经济体加息动作不断,但由于全球总需求处于扩张状态、总供给出现小幅收紧、加息存在时滞效应等,2018年全球物价还是呈现出了总体上升趋势,据IMF预测,2018年全球通货膨胀同比将达到3.5%。从经济理论上分析,适度通货膨胀并非坏事,既说明市场供给与需求处于基本平衡甚至需求大于供给状态,同时昭示世界经济增长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自从新年开始首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出现了同比2.1%的涨幅后,美国通货膨胀在2018年上半年一直表现出强势攀升趋势,并在7月份出现了过去1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该月物价同比增长2.9%,扣除波动性较大的能源和食品价格后,该月核心CPI同比增长2.4%,同样创下了10年以来的最大涨幅。进入下半年,美国国内CPI涨幅按月度平均保持在2.7%以上,因而全年超过美联储设定的2%的通货膨胀目标没有悬念,而这也是支持美联储连续加息的重要参考指标。
与美国一样,欧元区的通胀率在2018年也表现出了上行态势,全年绝大部分月份CPI涨幅都保持在2%以上,不过,由于欧元区内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并不一样,如年度通胀率最低的丹麦仅为0.4%,而最高的罗马尼亚却高达4.6%。因此,2018年欧元区整体通胀率依然没有达到2%的目标,平均通胀率约为1.7%左右。而相较欧元区通货膨胀不温不火而言,依然还在“脱欧”跑道上顽强前行的英国物价形势表现要火热得多,2018年全年国内通胀率同比涨幅达到了3%的阶段性新高,这也是促成英国央行跟随美联储加息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经济增长目标而言,日本希望物价快速上行的愿望可能要强烈得多,而且这种渴望在日本政府身上已经存续了数年之久。按照年初设想,日本国内通货膨胀应当伴随经济的回暖而朝着2%的目标靠近。然而,从年初的强风暴雨雪,到年中的酷暑和台风,外加北海道附近发生的强烈地震,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完全打断了日本物价前行的节奏,通胀率平均月度涨幅基本徘徊在1.3%以下,虽然国内零售销售额出现连涨现象,但同比增速却又在不断放缓,也就没有构成能够拱顶通货膨胀上行的持续动力,因而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的改善就只有留待下一个年度了。
新兴市场国家通货膨胀出现了明显分化的结果。中国、印度与俄罗斯等国的年度物价水平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抬升,但基本上都控制在本国央行所设定的范围之中,与此相反,土耳其、阿根廷及委内瑞拉等国通货膨胀则出现极度恶化的局面,其中土耳其的年度通胀率同比劲升26%以上,阿根廷全年通胀率超过20%,伊朗通胀率升至50%,南苏丹与苏丹通胀率分别接近100%和65%,而委内瑞拉的物价走势更是一举创造了人类经济史的记录,按照IMF发布的报告,预计2018年委内瑞拉的年化通胀率将达到1 370 000%(1.37万倍),而为了稳定物价,委内瑞拉政府也是奇招迭出,从将该国货币波利瓦尔砍掉5个0,一次性贬值95%,到将最低工资提高3 000%,再到推出由石油、黄金及大宗商品支持的加密货币“石油币”,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但委内瑞拉依然没有逃脱物价飞涨—提高工资—创造货币—物价再涨的恶性循环[3]。包括这些通货膨胀恶化的重症国家在内,新兴市场国家2018年物价水平平均涨幅超过4%,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之多。
需要说明的是,通货膨胀必然抬高城市生活成本,加重居民生存的压力。虽然说像土耳其、阿根廷及委内瑞拉等国通货膨胀的恶化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但其成因主要是因本币汇率的狅贬所致,而且因为经济增长力度不强与其对应的消费受到抑制,当地房地产价格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国家主要城市还不是生活成本最大的地区。根据全球著名权威的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发布的《2018年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在世界375个主要城市中,生活成本排名第一的是中国香港,其次是日本东京,而在前10名中,中国还有上海和北京上榜,深圳与广州进入了前20的席位,同时武汉、重庆、南京等二线城市也都进入榜单的前50,由此可见,中国国内城市生活成本在全球处在前列位置。
五、汇率生态的光点与斑点
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显示,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国家货币价值或者价格与本国货币利率保持着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像美元这种全球通用货币更是如此。由于经济基本面全面向好的有力托举,同时还有美联储多次加息形成的强大牵引,美元在2018年继续演绎着持续多年的亢奋气势,全年上涨幅度达到了10.25%,比70.69的历史最低价高出27美元之多。
美元的一枝独秀让非美货币只能望洋兴叹,而且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非美货币在2018年全部收出阴线,其中欧元跌幅超过5%,英镑跌幅超过5.5%,加元下跌6.91%,丹麦克朗下跌6.09%,挪威克朗下跌4%,瑞士法郎跌幅超过2%,澳元下跌7.58%,新加坡元下跌2.47%,相比较而言,日元全年显得比较坚挺,年度跌幅没有超过0.3%。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达经济体货币普遍下跌,但却并未见到任何一个国家像金融危机时期那样对市场进行强力干预,而是显得波澜不惊。
新兴市场国家主权货币几乎可以用集体性塌陷来形容,其中贬值幅度最大的是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土耳其里拉及阿根廷比索,三者贬值幅度均超过50%,阿根廷比索的贬幅更是高达96.62%。另外,巴西雷亚尔、俄罗斯卢布、南非兰特及印度卢比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也都在15%—20%。阿根廷比索、印度卢比及伊朗里亚尔均创历史新低,印度尼西亚盾创出了2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IMF报告统计显示,加权平均而言2018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整体贬值幅度达到12%。
统计资料显示,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约为62.26%,欧元占比约为20.25%,日元占比约为4.97%,英镑占比约为4.48%,加元占比约为1.91%,人民币占比约为1.84%,澳元占比约为1.7%。由此看得出美元所占据的绝对分量位置。而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是,美元上涨意味着全球资金状况较为紧张,跨境资本流动减少,特别是在美元利率上升及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汇率出现非常规性贬值的情况下,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的抽离速度更为迅疾与频繁。据IMF预测,过去一年中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出的资本超过了1 000亿美元甚至更多,而且资金的流出速度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频率[4]。
事实上,本币贬值除了引起资本外流外,还会引致新兴市场国家负债成本曲线的上翘。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兴市场国家因货币贬值而难以偿还的美元债务多达3.7万亿美元,相比10年前扩大了近1.5倍。而从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值来看,更清晰地看到一些具体国家十分脆弱的偿债能力,其中阿根廷的外债余额是外汇储备的近5倍,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的1.6倍;土耳其的外债余额也是外汇储备的5倍,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的1.5倍;南非的外债余额是外汇储备的4.3倍,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的0.8倍;马来西亚的外债余额是外汇储备的2.1倍,短期外债是外汇储备的1倍。这些国家的负债尤其是短期负债均已大大超过本国外汇储备,违约“黑天鹅”随时可能飞出。
作为应对阻抗本国货币下跌的普遍性政策选择,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国家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频繁抛售美元以干预市场,由此导致了本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萎缩。统计数据显示,除了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在2018年呈现出了超过百亿美元的增长外,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国外汇储备年度规模减少超千亿美元,印度减少近300亿美元,巴西减少10多亿美元。不过,尽管中国外汇储备减少最多,但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且市场干预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全年人民币小幅贬值4.98%。
除了抛售美元外,为了守卫本币价值,更多的国家将传统的货币与汇率工具用了个遍,其中委内瑞拉放宽了15年的货币管制,允许私人银行和交易所出售美元;不仅如此,阿根廷政府还做出了向农产品在内的初级产品征收出口关税的决定,而且阿根廷还向IMF申请获得了500亿美元的救助贷款;即便是历来保守的巴基斯坦也不得不向IMF寻求救助。当然,这些拿到救助款的国家不得不接受IMF提出的降低财政赤字等系列苛刻要求,从而使得本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稀缺。
六、股市的乐点与泪点
经济基本面的强力支撑,美元利率的上行引致的资本大规模持续流入,造就了美国股市长达10年的牛市,甚至在2018年前10个月美国股市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不过,由于对国内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的担忧,美股在第四季度的表现差强人意,以致出现了美国可能由牛转熊的判断。最终的实际结果是,道琼斯年度下跌1.01%,标普500下跌1.34%,纳斯达克微涨0.64%。
美股的持续走牛在国内造就了鲜明的财富效应,美国家庭净资产在2018年突破了100万亿美元,全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至14.55万亿美元,两者之比高达6.87,创下历史新高。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股市,美股的强劲表现也在国际市场上创造出了巨大融资效应。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股市2018年IPO规模与数量创下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全球共有16家“独角兽”企业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市值超过了2 000亿美元,其中2018年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有26家,募集资金超过百亿美元,且成为8年以来中国企业在美IPO最多的一年。
并不同美元汇率仅是一花独放那样,也有不少国家的股市与美股一样在2018年中出现了比较精彩的行情,其中很多国家股票指数还摸到了历史高点,包括英国富时100摸至7 903.50的历史高点,德国DAX30摸至13 598.50的历史高点,加拿大股市摸至16 586.46的历史高点,巴西BOVESPA摸至91 242.22的历史高点,印度孟买指数摸至38 989.65的历史高点,富时南非摸至5 518.70的历史高点,越南胡志明指数摸至1 185.06的历史高点,泰国SET摸至1 652.51的历史高点,菲律宾马尼拉指数摸至9 078.37的历史高点。遗憾的是,除了巴西BOVESPA和印度孟买指数全年分别交出上涨16.56%和3.69%的红色成绩单外,其他几乎所有股票指数创出历史最高点的国家最后都以绿盘报收,其中英国富时100年度惨淡下跌12.21%,德国DAX30巨挫15.74%,法国CAC40下跌9.19%,加拿大股市下跌6.30%,富时南非下跌15.57%,越南胡志明指数收跌2.12%,泰国SET收跌5.70%,菲律宾马尼拉收跌11.95%。
此外,还有一些国家与地区的股市不但没有创出历史新高,而且还出现程度不同的跌幅,其中日经225指数下跌5.55%,欧洲斯托克50下跌12.15%,西班牙股市下跌12.14%,葡萄牙下跌10.27%,希腊雅典ASB下跌18.67%,荷兰AEX下跌7.57%。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土耳其伊斯坦堡100指数一度在短短3个月不到的时间累计下跌超过3 000点。
相比较而言,虽然巴西、印度等少数国家股市表现不错,俄罗斯股市也出现了小幅下跌,但因受到资金抽离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股市的总体下降幅度还是超过了发达经济体股市的下降幅度,而且分化特别明显,其中在2017年全球股市涨幅最大的阿根廷股票指数也于2018年首月升至历史最高点,但随后却一泻千里,全年股票指数几乎腰斩。与阿根廷一样,历来跟跌不跟涨的中国A股更是出现了非理性下跌,上证指数全年收出了跌幅超20%的巨大阴线,创业板更是巨挫23%,A股熊市持续10年之后于2018年在全球再次垫底。
中国股市长达数年的熊市及连绵不断的阴雨不仅让投资人深度套牢,而且导致了2 000多家上市公司质押股票陷入爆仓风险,上市公司债务违约不断发生,并最终有可能引发一场系统性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高层紧急喊话,救市政策纷纷推出:允许银行理财资金入市、放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松绑并购重组等;全国许多地方政府拿出真金白银向上市公司注资,救助基金规模超过千亿元; A股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回购潮,整个2018年有多达千家的上市公司实施回购,累计回购规模较2017年全年增长了3倍。
更值得庆幸的是,虽然股市表现不尽人意,但经过连续四年评估,A股终于被纳入全球第一大指数MSCI之中,其中2018年MSCI采取两步走方式分别以2.5%的纳入因子共计将462只A股股票纳入到 MSCI新兴市场国家指数和MSCI全球指数,并且MSCI表示自2019年5月开始分两个阶段将A股纳入因子从5%提升至20%。无独有偶,全球第二大指数商富时罗素也表示自2019年6月起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因此,中国股市的国际化成色愈来愈鲜明。
七、债市运行的要点与特点
从2108年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宏观政策选择来看,紧货币与宽信用是同时出现的主基调,前者主要表现为利率的提高及QE力度的减弱甚至退出,后者主要表现为国债、企业债及信用债发行规模的扩张。但是,债券的成功发行必须有相应的购买力,而购买力又是由债券的收益率所决定的,只有足够高的收益率才能引起市场的胃口。然而,并不是债券收益率越高越好,任何债券只有表现出合理的价格水平才会收益与安全兼具。
由于受到加息的影响,加之美国经济表现相当亮眼,美国国债从2年的中期债券到5年、20年及30年的长期债券,多种券种收益率在2018年前10个月都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连续三个季度的上升;5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达到了2011年2月以来3%的历史新高;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升至3.21%,创下了2011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涨至3.42%,创下2014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走高,也增强了美国财政部增加国债发行量从而扩大财政赤字的政策底气。
然而,进入12月以后,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却出现11年以来的首次“倒挂”。在收益率曲线图上,横轴是期限,纵轴是收益率。一般而言,期限长的债券收益率要比期限短的收益率要高,此时的收益率曲线是朝右上方倾斜的,相反就向右下方倾斜,也就是长期与短期利率“倒挂”。数据显示,在12月的“倒挂日”,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跌至2.97%,持续低于3%的关键水平,2年期美国国债与10年期美国国债的利差缩窄至不足15个基点,而3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度高出5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1.4个基点。历史数据显示,收益率的“倒挂”往往领先于经济衰退,其中1950年以来美国总共出现10次收益率“倒挂”,最终有9次出现经济衰退。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美国国债收益率总体达到了过去7年的高位,但投机者和对冲基金持有的押注10年期美国国债价格下跌的空仓头寸却创下了纪录,与此同时投资人从债券基金中撤资的规模创逾3年高位,追踪垃圾债的交易所交易基金出现了3年以来的最长跌势。所有这些都表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前景预测并不乐观。对于美国国债是否与美股出现同时大幅调整的猜测声音愈来愈强烈。另外,虽然美国国债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很小,但包括中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在内的国家在过去一年中都进行了不同幅度的减持,使得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降低到了近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与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缓慢上行相伴随,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债券收益率则出现大幅飙涨的情况,其中土耳其10年期债券收益率涨至22.11%的历史新高,阿根廷世纪债券收益率涨至9.19%的历史新高,委内瑞拉发售的石油债券收率也升至13%的历史新高,印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18年首次突破8%,并创下3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10年期国债债券收益率升至8.306%的历史新高。收益率大幅走高,代表这些国家利率成本的增加,违约风险清晰可见。
非常值得庆幸的是,在先后接受了国际社会3轮共计2 800多亿欧元的援助后,按照欧元集团19国财长达成的一致性协议,作为欧债危机最严重灾区的希腊终于在2018年结束了向外界持续求援的计划,最后一笔规模为150亿欧元的贷款偿还期限被允许向后延长10年,希腊至此也结束了国内的财政紧缩政策,并在2018年8月重返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发债融资,这也是10年以来希腊首次向全球发行10年期国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到此画上句号[5]。
与希腊的债务情况得到改善一样,俄罗斯在2018年面向国际市场融资的形象也获得较大程度的修复:一是12年以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首次将俄罗斯主权评级从BB+上调至BBB-,展望稳定,从而代表着俄罗斯摆脱了持续3年的垃圾级评级,重新获得投资级;二是惠誉国际也将俄罗斯主权级别调高至BBB-,同时确认俄罗斯的投资级评级,其展望稳定。这样,俄罗斯主权级别就与哈萨克斯坦、保加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站在了同一档次上,在全球融资的便利性大大提高。
作为全球债市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世界银行在2018年委托澳大利亚联邦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了一次开创性的债券发行,而且这也是世界银行首次使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债券。资料显示,债券名称为“bond-i”,是“区块链发行新债务工具”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融资规模为1亿澳元。相比传统发行方式,区块链技术可以使债券发行大大降低成本,同时简化融资和交易程序,效率更为高效快捷。
八、大宗商品的清点与盘点
2108年新年伊始,得益于欧佩克和俄罗斯主导下持续的产量削减及强劲的需求,国际油价首日开盘便突破每桶60美元,创下2014年以来最高的新年开盘价。然而,作为与国际地缘政治因素紧密相关联的核心大宗商品,石油价格走势必不可免地充满了太多变数。由于美国认定沙特王子穆罕默德·本·萨德满主持了杀害美国记者卡舒吉的行动,美国随后宣布对沙特实施严厉制裁,同时受到制裁的还有伊朗,就此,国际油价仅用一个月时间便在刷新4年新高之后完成了牛熊转换,并一度用12连阴刷新了史上最长连跌纪录。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布伦特原油下跌幅度超过了9%,纽约原油期货收出了跌幅为13%的长阴线,双方均结束了连续两年上涨的态势。
当然,燃油价格下降并不完全是由国际地缘政治因素所引起,供需失衡、美元走强等因素成为了压制油价的重要原因。据IMF预测,2018年全球对石油需求将增长130万桶/日,如此一来油价应该会走强上涨。但是,由于石油输出国欧佩克组织自身的矛盾而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性减产协议,导致供给总是大于需求,进而反压了油价的上行空间。与此同时,来自美洲和非洲的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进入原油供应版图,供给方的多种力量最终改写了国际油价的年度上涨轨迹。正是因为自身矛盾导致了油价下行,欧佩克也最终出现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分裂,中东能源出口国卡塔尔宣布在2019年1月退出欧佩克,而作为天然气的主要出口国,卡塔尔从过去一年天然气价格大幅收涨近50%的精彩行情中坐享到了巨额市场红利。
从理论上看,虽然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及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在避险资金的追捧刺激下,黄金理应出现不错的市场行情。然而,由于受到美元升值的钳制,黄金价格在2018年终止了连续两年上涨的脚步,下跌幅度超过了3%。紧跟黄金的步伐,白银也结束连续两年上涨的趋势,以深跌10%的惨淡结果无奈收局,且距离历史底部价格仅一步之遥。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100大主要央行中,除了加拿大在2018年卖掉了自己手中所有的黄金储备外,其余都趁着黄金价格下跌大口吃进黄金,其中美联储购买黄金的数量刷新了过去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波兰购买的黄金数量创了1998年以来的最大规模,而且这是欧盟第一次在21世纪购买黄金。另外,印度央行也在过去10年没有购买黄金的基础上于2108年首次参与黄金购买。俄罗斯、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的年度购买黄金数量高居前三,三者总购买量占到了全球央行黄金需求总量的80%。
受到收储黄金行为的影响,过去一年各国央行的黄金总持有量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总持有量达到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目前来看,美国持有8 000吨的黄金,位居全球第一,德国持有3 000吨,法国和意大利则各持有2 500吨,俄罗斯则排在了第五位,中国紧随其后排在了第六位。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黄金储备为零的国家,包括加拿大、安哥拉、伯利兹和汤加等。
尽管黄金价格出现了下跌,但其重要的衍生品种钯金却在过去一年中4次创出历史最高纪录,最终演绎出了上涨17%的年度靓丽行情,以致有人形象地指出钯金“带走了金属的全部光彩”。资料显示,钯金主要用于汽油车的催化转化器,也可用于日益流行的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各大经济体执行更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倒逼着汽车制造商必须将更多的钯金用来生产催化转化器;同时供应方面世界上只有俄罗斯和南非等少数国家生产钯金,年度总产量不到黄金的千分之五,供求缺口达到140万盎司,从而驱动了钯金在16年后再次超越黄金价格。
的确,钯金绝对不是大宗商品阵营中唯一上涨的成员,尤其是玉米价格结束连续多年的惨跌行情,最终收到了涨幅高达11.39%的红色K线,而小麦价格更是一路走高,年度上涨幅度突破了20%。然而,由于上涨的品种依然还是极少数,微弱的亮光自然就无法覆盖整个大宗商品市场的暗淡天日。贵金属品种方面,伦铜年度跌幅超过了10%,伦铝下跌17.13%,伦锌下跌18.24%。农产品方面,芝加哥大豆下跌8.78%,棉花也改变了连续两年上上涨的态势。据德意志银行统计,在追踪的70个资产类别中,超过90%的品种在2018年的回报率为负,并且这是近百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九、金融治理的雨点与落点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10周年,但因为各国经济恢复程度不一而出现的综合实力悬殊之差却愈演愈烈,加之政治事件的频繁干扰,各个经济体之间合作的动力与意愿出现了明显减弱趋势。此外,英国脱欧和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微妙的政治环境变化给全球金融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此,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2018年的全球金融体系风险呈上升趋势,亟需进一步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增大全球金融体系的韧性,以充分应对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在美国,虽然特朗普有意放松监管,甚至对奥巴马政府时期推出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嗤之以鼻,新上任的鲍威尔也曾公开表态称要重新评估《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有效性,并公开表示在不违背政策目标前提下消除、放松或者改进监管规则。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的违规者,美国政府却依然不会有丝毫的心慈手软。由于富国银行为数千名不需要汽车保险的客户办理汽车保险并收取费用,调查核实后,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和通货监理局对该行开出了10亿美元的罚单。此外,高盛在马来西亚为来自阿布扎比的国际石油投资公司提供基金发行服务时存在贿赂行为,除了被美国监管当局要求退还约6亿美元的服务费用外,还将受到总计约2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同时,马来西亚政府也表态称将考虑禁止高盛在本国的一切业务。
反洗钱成为了过去一年中各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工作,其中澳大利亚最大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因反洗钱不力,最终与澳大利亚反洗钱机构达成协议,支付了7亿澳元的罚款金额,并且这也是澳大利亚就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开出的最高数额罚单。无独有偶,荷兰最大的金融服务提供商荷兰国际集团违反了多项反洗钱法,且存在没有仔细审查不寻常交易和某些账户的失职行为,最终被荷兰检察机构处以9亿美元罚款。更值得注意的是,数十年以来都保持了良好声誉的北欧国家也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信任危机,其中丹麦最大的银行丹麦银行因帮助俄罗斯的犯罪团伙洗钱,可能将面临高达40亿克朗的罚款,从而将创造出丹麦有史以来最高的罚款记录。
针对在信贷、票据、理财、信披及审慎经营等方面的多种违规行为,中国政府在过去一年中对金融机构的罚款力度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年份,其中不仅有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遭遇处罚,同时包括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也屡屡中枪,此外,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在赫然呈列在被处罚的名单之上。初步统计,整个2018年,中国银监会开出的罚单超过了3 000张,罚没金额超过30亿元。不仅如此,中国监管机构还做出了对金融机构进行定期压力测试的决定,以引导大型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体金融机构受到严格监管的同时,虚拟数字货币同样纳入到全球国家监管层的法眼。一方面,包括比特币、莱特币等在内的数字货币出现了非理性的炒作,泡沫堆积非常之大且风险传递迹象格外清晰。另一方面,数字货币领域还出现了疯狂的盗窃行为,其中黑客攻击进入日本数字货币交易所Coincheck,5亿多美元的加密货币遭到洗劫。同样,韩国Bithumb共有3 000万美元加密货币失窃。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受到挑战。对此,各国监管层展开了对数字货币的围追堵截,其中韩国政府针对加密货币交易账户推出实名认证系统,禁止匿名银行账户进行涉嫌洗钱等违法的加密货币转账行为,同时禁止本地加密货币交易所在境外交易所购买加密货币;欧盟推出了针对数字货币的反洗钱指令,允许监管机构金融情报机构了解数字货币钱包信息,并确认加密货币地址拥有者,旨在发现、调查、防范该领域的金融犯罪;日本政府公布了打击匿名数字货币Zcash、Dash和Monero的计划,还要求主要信贷机构评估加密货币用户,以防止数字货币犯罪活动。
各国政府的严厉监管,加之数字货币本身的泡沫需要挤出,曾经在市场上大红大紫甚至舆论上一直在猜想着有可能成为主权货币的虚拟货币在2018年落得了一地鸡毛的下场[6]。2018年年初,比特币还高傲地站在17 149.67美元的最高历史收盘价的位置上,但在一万美元的心理价位坍塌后,多个整数关口随后轻易被撕破,直至年终比特币跌至3 500美元以下,全年价值跌去了8成之多。
十、国际贸易的痛点与奇点
国际贸易从进入2018年伊始就被笼罩在阴霾滚滚与剑拔弩张的不安气氛之中。除了释放要拆除美墨边境墙及要重新改造WTO等进攻性言论外,特朗普还拉开了向四周点火开炮的凌厉架势。作为新年开出的第一枪,特朗普首先宣布对进口光伏产品和大型洗衣机分别采取为期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即所谓的“201调查”,耐人思考的是,不以“是否存在倾销或者补贴”等事实为前提而直接施以保障措施的“201条款”已经在美国总统的手中冷藏了17年,特朗普启动该条款也是其自上台以来首次直接签字批准的关税保护。
对进口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是特朗普又一个不分贸易对象的武断性制裁决定。不过,也许担心自己树敌太多进而会导致四面楚歌,特朗普随后又将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墨西哥及韩国等排除在课征钢铝关税的对象之外,而出乎特朗普意料之外,没有享受到钢铝关税免征待遇的欧盟与日本随后迅速抄起复仇的枪杆,在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递交了一份准备对美国加征关税产品清单的同时,日本也明确表态,将对来自美国的500亿日元的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规模相当于美国对日本金属产品征收关税的额度。
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说是整个2018年国际贸易领域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对中国通讯企业中兴集团做出8.9亿美元的刑事和民事处罚金不久,美国便集中所有枪口对准了中国。先是宣布对中国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惩罚性关税,之后又做出对从中国进口的约2 000亿美元商品分阶段加征10%和25%关税的决定。作为被动还击,中国政府先后做出了对来自美国1 333项50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关税及对原产于美国5 207个税目约600亿美元商品分类加征25%、20%、10%和5%不等关税的针对性安排。
然而,战则两伤,合则两利。虽然中美双方贸易对垒过程中达成的初步和解协议因美国政府的出尔反尔而沦为了一张废纸,但谈判的大门始终没有关闭。经过中美元首的年底会晤,两国最终达成共识,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包括不再提高现有针对对方的关税税率,以及不对其他商品出台新的加征关税措施。同时,双方将在3个月的时间加紧磋商,一旦谈判达成协议,2018年以来加征的所有关税都可能取消。
应当说特朗普在处处点火的同时,还没有忘记在经济上结盟建交,尤其是非常卖劲地兜售他十分崇尚的双边贸易协定,而且特朗普最终收获了沉甸甸的贸易成果。在与墨西哥达成初步双边贸易框架不久,美国便与韩国正式缔结双边贸易修正协议。因此,美国的汽车、药品和农产品都将顺畅地进入韩国,而韩国也换来永久性钢铁关税豁免的待遇。不仅如此,美国还与加拿大达成贸易协议,并进而促成了美墨加三国全新贸易协定的生成,从而最终取代了已有24年历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更让特朗普骄傲的是,欧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完成了零关税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缔结成了全球最大的经贸伙伴关系,创造了又一个世界贸易历史上里程碑式事件。
在与美国经贸合作关系获得实质性提升的同时,欧盟还与新加坡最终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同时欧盟还批准其与越南达成的贸易协定。另外,欧盟更新了与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议,并开始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谈判,且与南美贸易集团——南方共同市场的谈判也进入收尾阶段。不仅如此,欧盟还与日本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该协议将取消双方贸易产品的几乎所有关税。由此,美国、欧盟、日本这3个全球前四名、经济总量超过全球55%的三大经济体已经基本清除了所有贸易壁垒,即将实现完全的零关税一体化的贸易融合。
其他地区的自由贸易进展也有声有色。在亚太,除美国之外的11个原TPP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新协定“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贸易协定”(CPTPP);在南美,智利和巴西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规定两国在服务贸易、电子产品等17个领域互免关税;在亚洲,中国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同时中国与日本重启规模为2 000亿元人民币/34 000亿日元的货币互换,同时中国还与英国续签了规模为3 500亿元人民币/400亿英镑的货币互换协议。此外,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吸收了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 617家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
十一、资本并购的景点与看点
虽然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单边主义与地缘政治频繁作祟,但依然没有阻挡住全球商业资本斧钺铿锵的前行脚步,一个又一个企业并购的长臂伸展到世界各个角落。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并购交易规模达到了3.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0%,创出历史新高,年度并购规模最终打破历史记录没有任何悬念。
总量盘子业务并不足以展示并购力量的火爆程度。统计资料表明,2018年全球并购项目的平均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份的水平都要高,同时一个个行业庞然大物在并购大潮的簇拥之下腾空而起,其中制药和化学品生产集团拜耳收购孟山都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和杀虫剂制造商,加拿大巴里克黄金收购兰德黄金资源公司催生出了全球最大的黄金矿商,康卡斯特竞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诞生了世界最大的传媒公司。初步统计,2018年价值超过50亿美元的巨额并购交易占到了交易总量的的40%以上。
按地区划分,日本、美国、欧洲企业的海外并购金额占到了全球并购交易总额的1/4,其中美国企业超过了2 000亿美元,随后是日本,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了1 200亿美元,而欧洲约为1 000亿美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历来在全球并购舞台上非常活跃的日本企业在2018年表现得更为亢奋,其中不仅近700起的日企并购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且并购资金规模也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历史记录,而且规模超过1 000亿日元以上的并购案就有15起,为日本历史上所罕见。另外,虽然除日本之外的亚洲企业的并购金额逊于美国与欧洲,但在全球并购活动中所占的份额却提升到了35%,高出10年前12个百分点,相反欧盟公司并购占比相较10年前下降了14个百分点[7]。
美国和日本两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跨国并购阵营中鹤立鸡群,主要依靠的是手中充沛的现金流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商业信心。美国和日本两国股市在过去一年中分别创出历史新高,上市公司在利润不断增长的同时,市值规模也越来越大,手中的“余粮”也愈来愈丰盈。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现金储备超过了2万亿美元,其中排名前24位的上市公司掌控的现金储备达到了1.12万亿美元。同样,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上市公司的手头现金目前达到120万亿日元,按500家主要上市公司计算,公司手头现金占总资产的比率达11%,比美国还要高。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本来就与市场并购交易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即财务状况越强大,越有利于企业展开并购,而并购的利好消息也可一定程度刺激股价,从而进一步扩大公司市值及获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日本等国企业在全球并购市场呼风唤雨完全不同,中国的海外并购似乎走向了低潮。工业和信息化部《2018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企业产生跨境并购交易数量比上一年度减少50余起,交易资金规模下降20%以上。观察发现,海外商业并购环境的收紧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构成了不小的约束,其中美国不仅强化了CFIUS(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权威,而且出台了FIRMMA法案(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导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在美国的断崖式下跌。与此同时,作为昔日中国企业在欧洲展开并购最活跃的国家,德国也推出了对非欧盟企业收购本土战略性企业的审查新规。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收缩并不完全是欧美国家的政策调整所引起,很大程度上是因国内“去杠杆”的要求所致。对比发现,在海外并购降温的同时,2018年中国境内企业并购交易金额也下跌了24%,境内外企业并购步伐整齐划一地放慢,既可以看成政策方向有序引导的结果,也可以视为企业在资本扩张之路上回归理性的标志。
十二、2019年的世界经济:观点与视点
对于2019年世界经济的预判,无论是IMF还是世界银行,亦或是OECD,分析报告给出的一致性结论是,经济增长动力仍存,但下行压力却在逐步增大。据IMF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为 3.7%,世界银行的判断是3.0%,而OECD认为世界经济增速将从2018年的3.7%降至2019年的3.5%。与此同时,一些市场分析机构的展望数据与权威经济组织基本保持了一致,其中高盛预测2019年全球实际GDP增长速度将放缓至3.8%,穆迪预计同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放缓2.9%。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银行的最新调查,44%的基金经理预计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成为自金融危机以来最悲观的预期。
的确,维系世界经济增长的因素还不少。一方面,美国经济作为“火车头”的作用不会短期衰竭,其对其他国家形成的外需拉力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全球各国财政政策都会在积极轨道同向而行,投资拉动经济的力量还处在不断释放状态。不仅如此,G3(美国、欧盟与日本)的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着继续修复状态,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还将继续发生着重要作用。中国在投资、市场开放及商业环境改善等方面不断推出创新政策,为世界经济赋能的角色愈来愈明显。但是,2019年世界经济前行的脚步又必然受到许多因素的掣肘,局部性与阶段性倒退的风险也将不可避免,经济上行的态势可能会一波三折。
就全局性影响因素看,第一,虽然美联储2018年年末发表的最新货币政策报告提出了利率“略低于”所谓的中性区间这一措辞,表明未来继续加息的态度有所软化,但美国通货膨胀水平却在持续改善,非农失业率也在不断降低,因而不排除美联储在新的一年继续加息,全球资本还会继续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抽逃,非美货币将面临新的贬值压力,并构成对相应国家经济体的进一步灼伤。第二,虽然中美两国贸易摩擦按下了休止符,但并不代表最终结果不会出现出乎意料的变故,因而不排除中美贸易的谈判会再次陷入僵局,继而双方重新回到对抗状态,这样不仅会对两国的互信构成更大的伤害,还会封堵中美下一步谈判的空间,并对世界贸易造成深度冲击。第三,全球范围内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还会继续蔓延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作用也在逐渐减弱,同时多边贸易受到严峻挑战,双边贸易持续加强,全球贸易遭遇碎片化撕裂的危险。基于此,IMF将2019年全球贸易量预期从先前的4.2%下调至4%。
就美国影响因素看,第一,即便是美联储暂停加息脚步,但加息与缩表所引致的收紧效应也将渐次传递到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身上,从而抑制实际经济的增长动能。随着利率曲线的走高,不仅企业的融资成本必然增加,而且固定资产投资也会相应减缓。地产和耐用品需求等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行为将受到抑制,其中过去20个月里所有主要的交易指标都在显示房屋销售量持续减少及建筑商信心的不断下降,住房建设活动拖累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可能性不断增大。第二,减税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将呈现边际递减效应。据美国税务政策中心的测算,本轮减税对美国GDP名义规模的提升幅度在2018—2020年分别为0.8、0.7、0.5个百分点,由于此轮减税发生在美国经济复苏加速周期,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在减税刺激效应下的回升速度在2018年更快,但边际递减效应在2019年则必然呈现出来,从而弱化经济增长的增量动能[8]。第三,美国财政赤字存在上升过快的风险。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19年白宫财政赤字有可能突破1万亿美元,由于美国中央政府债务占GDP的比率已经接近100%,美元持续加息后,其每年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如果继续加息,美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将更加沉重。虽然我们不能做出美国必然违约的判断,但为了消除财政赤字,特朗普政府不断发行国债却是无疑的,而随着美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张,美元将面临贬值风险,美国股市与债市在高位崩盘及对全球所造成的恐慌效应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基于此,IMF将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从2.7%下调至2.5%,同时美联储预计2019年GDP增速将放缓至2.5%。
就欧盟影响因素看,第一,受到美联储加息的影响,欧洲央行在2019年出现被动缩表与加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区域整体经济所遭遇的成本覆压不可避免。第二,欧元区各国经济还存在着各自的痛点或者不安分的因素,如英国退欧协议难产的概率并不低,且可能被迫延期,由此导致退欧风险从“短痛”演变为“长痛”;意大利围绕着财政赤字目标与欧盟展开的博弈或许会进一步升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致意大利主权信用危机及欧洲银行业危机等。第三,相比于经济因素而言,地缘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有可能对欧盟一体化进程形成新的冲击与破坏,其中在新一年的欧洲议会选举里,各国民粹政治势力可能首次形成统一阵线,增强反区域一体化的力量,同时伴随中东地缘政治压力和难民流入,欧元区一体化的深化改革尤其是财政能力的建设预计仍将裹足不前,难以及时为欧洲经济输送长期增长能量。此外,2019年默克尔卸任德国基民盟领导人职位,德拉基担任欧洲央行行长届满,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民众支持率陷入低谷,三大核心领袖人物作用的式微将进一步削弱欧洲团结和改革的阵营力量。基于此,IMF将2019年欧元区实际经济增速下调至1.7%。
就日本影响因素看,第一,为增加收入,日本政府决定从2019年10月将销售税从目前的8%提高至10%,企业经营成本相应增加已是铁板钉钉。第二,为应对日渐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日本的社会化福利和医疗支出成本空前增加,2019财政年度将首次突破100万亿日元而达到创纪录的102万亿日元,产业扩张与设备更新投资由此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分流之痛。第三,日本国内劳动力供给半径非常之小,外向型用工成本日渐增加,同时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宽松度几乎到了极限,进一步可以延长的经济政策杠杆也十分有限。基于此,IMF与OECD共同认为2019年日本经济增速下滑至1.0%。
就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因素看,第一,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向受到美元扰动特别巨大,而且全球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的数额已经连续三年处在下滑通道,2019年可能还会继续,流动性不足将成新兴市场国家的主要瓶颈。第二,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财政赤字率已处在10年以来的高点,而且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发行量相对比重也攀至50年以来的最高,国家债务负担明显超重,赤字压力显著加大,一些财务能力脆弱的新兴市场国家存在着违约的风险。第三,产业结构失衡、外贸依存度奇高及政治和政策的不确定性的矛盾在不少新兴市场国家还在固化,经济上升的弹性空间非常狭窄。动态观察,由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制造业PMI持续下探并在2018年末接近荣枯线附近,而且未来还有下行压力,除了亚洲新兴经济体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速外,其余国家都将面临增长乏力乃至经济失速的威胁。基于此,2019年“金砖四国”GDP增速将放慢为5.2%,而整个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幅度则只有4.7%。
对于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来说,应对新的一年经济减速的共同性挑战,完全有必要在宏观政策上保持节奏与步伐的基本一致,包括谨慎实施货币政策,重建财政缓冲机制,通过改革提高增长潜力和营造经济增长新动能。而在面对彼此利益冲突与矛盾化解时,各国必须抵制与摒弃内向型思维,力争在开放与平等对话中寻求共识与共进,力克国家之间及世界经济的过度失衡。无论是解决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性问题,还是破解不同经济体贸易关联难题,各国都理应维护IMF及世界贸易组织等第三方世界经济组织的权威性与完整性,并在这些组织的有序协调与斡旋中寻找到各自利益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