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汽车检测站发展及其改进
2019-11-26李宏州李原杰
李宏州、李原杰
(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510599)
1 机动车检测系统的发展
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业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日益提高,我国人民对机动车的需求与购买力逐渐增加。截止至2017年年底,全国民用机动车总保有量超2亿,近十年我国民用机动车保有量总体呈逐步加快的趋势,平均年增长量约0.15%,其中,2017年民用机动车数量超过2亿,比往年增加约0.23亿。但是,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仅2017年全国交通事故就发生约18万起,造成伤亡人数约24.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1]。
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机动车以来,我国机动车检测的主要依据是《机动车管理办法》[2],由车管部门执行,对车辆进行每年一检。随着机动车数量增加,交通部开始筹建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对车辆进行更为系统的检测,包括初次检测、定期检测,以及临时检测等。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实施,我国机动车检测逐步规范化、社会化,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完善,机动车检测设备的计量检定开始受到重视。但机动车数量进一步增长,机动车检测工作开始出现诸多弊端。例如,检测周期与频率存在不合理性、检测不规范、检测机构分布不合理,以及检测机构数量远不能跟上机动车数量的高速增长等等。为此,相关部门在2014年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机动车检验工作的意见》进行改革,打破了机动车检测由政府垄断的局面,检测行业转为完全开放的市场,各政府部门从原有直接管辖转为职能监管。
2 机动车检测分类及现状
我国机动车检测站依据面向对象及检测项目不同主要分为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检测站(安检站)、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综检站)和环保尾气检测站(环检站)三种[3]。安检站主要对机动车直接相关的技术指标进行定量检测,保障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项目包含制动、前照灯、侧滑、轮重、车速等,周期一年,由公安部门主管。
综检站主要面向营运车辆,检测项目相比安检站更为全面,除安检项目以外,还包含底盘测功机、四轮定位,以及转向等项目。评价指标除了安全性还有动力性、经济性等,主管部门为交通部。
环检从属于安检,与安检项目同周期进行,主要针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进行限制,检测主要成分有CO、HC及NOx等[4],由环保部门负责监管。
三站关系为:安检为基础,综检源于安检,高于安检,环检为安检补充。由于三站各自独立,极大抑制检测效率,且政出多门,对检测站具有直接管理权的部门有公安、交通、质监、物价和环保等部门,各部门主管范畴及重视程度不一,导致检测项目重复、职能交叉,以及规范不统一等弊端。为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检测效率,合理优化社会资源,机动车检测市场化后,2018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货运车辆安检、综检和环检合并,实行“三检合一”。此举不仅降用户检测费用,整合检测资源,还促使各地检测站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合并转型。
3 机动车检测设备的计量检定工作及问题
保障机动车安全性能除了要定期对其进行技术指标量化评价外,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检测站设备的计量标定水平。通过对检测设备进行量值溯源,来保障机动车检验设备正常工作,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经过长期发展,我国机动车检测技术已逐步完善,但在检测设备计量标定这一块工作仍缺乏重视,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仍有欠缺,各地工作开展有较大差异,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备。
《计量法》规定,机动车检测设备属工作计量器具,需要定期检定校准。国家质检局先后制定了JJG1014《机动车检测专用轴(轮)重仪》 、JJG688 《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 、JJG909 《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等一系列检定规程,作为机动车检测设备检定的技术依据,并建立相应标准器对进行量值溯源。然而,仍存在许多不足。
(1)相关技术依据指标及检定方法更新缓慢。
(2)对新增检测项目建标不及时、不完全,导致对检测设备的计量标定不全面,无法客观衡量检测设备。
(3)检定工作所使用标准器受限于技术原因,跟不上检测设备的更新发展,对新检测设备没有科学的标定方法。
4 存在的弊端
机动车安全性能主要取决于检测项目是否完全与检测频率是否合理两方面。解决检测项目与检测频率两者问题的核心在于管理和技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检测机构,根源在于管理上的不足。
4.1 政府职能交叉,管理混乱
机动车检测机构受多个监管部门共同管理,职能上互有重复,管理上各有侧重。这导致检测站规划不合理、检测项目和检测频率不统一,以及技术依据不规范等问题。机动车市场开放后,各部门从直接管理转为后台监管,一定程度改善这一现状,但仍然缺乏一个具有最高管理权的部门去协调监督和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完全放任其市场化依然存在风险性。
4.2 规范标准不统一,技术依据更新慢
受限于技术的原因,相关标准规范文件出台缓慢,导致各地检测站检测项目不统一,技术指标不一致,同时检测项目不完全。
4.3 检测经营管理者理论基础不足
检测行业的市场化,准入门槛限制降低。众多新的检测站中,不乏一些对检测行业不熟悉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这让检测站的管理和业务存在较大隐患。
4.4 检测设备轻视维护,标定工作不重视
部分检测站受限于资金问题及管理不到位,对检测设备维护保养缺少重视,长期使用甚至超寿命使用设备,没有定期维护及更新零件习惯,严重影响检测真实性及可靠性。部分检测站对计量标定工作不够重视,私自篡改系统软件促使超差数据达标,影响标定工作开展。
5 改善建议
5.1 逐步推行“三检合一”,合理优化检测项目
在当前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精简机构和流程,提升效率和质量是大趋势,逐步推行“三检合一”,对于地方半垄断主义及残留利益关系要坚决打击。当前“三检合一”政策的推行正处于过渡期,检测站的合理布局、设备规划、检测项目及检测频率均需在实践中探索。管理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规范制度,统一标准,合理配置资源,优化规章制度,避免重复检测、二次收费,并出台新法律法规跟进新进程。
5.2 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及水平
政府管理监督人员应加强危机意识,对敏感可疑检测站多注意巡查,同时定期开展行业信息及专业技能相关培训,涵盖对象应包含所有行业有关人员,共享信息与交流。对于检测机构从业人员,管理者应有不断提升自身行业知识的意识,现场检测人员应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并要有敏锐察觉意识和熟练专业技术,关键岗位人员需要定期培训及职业水平测试考评。
5.3 行业自律,加强监管
对于整个机动车检测行业,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检测机构,最重要仍是自觉遵守行业规范。部分地区成立机动车检测协会,以此强化管理,统一行业规范,检测机构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关系,以此遏制恶性竞争、价格战以及黄牛等不良现象。
在协会保障整个行业良好运作基础上,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重视计量标定工作的开展,落实问责机制,严格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质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