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文生思:文献是学术思想的源泉
——基于高铁旅游研究视角

2019-11-26汪德根

文景 2019年5期
关键词:期刊文献论文

汪德根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江苏苏州 215123)

引言

文献既是学术思想的“源泉”,又是学术研究的“营养”。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都能深刻体会到文献在其科研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对刚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如研究生)来说,文献既是其进入学术殿堂的“敲门砖”,更是其进行学术研究的“生存之道”(汪德根,2018)。任何科学发明与创造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或受前人启发而产生的新灵感,而学习文献就是研究者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张睿、张伟,2019)。然而,因科技文献往往具有艰深晦涩、枯燥乏味的特点,加之人的内生惰性和外界诱惑的存在,所以很多研究生不愿静下心来阅读文献(汪德根,2018)。由于缺乏学术情怀,主动性不够,因而不可能认真学习文献,也就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了“通过金钱或靠人情关系在低端刊物上发表文章”(Ryan、高俊,2014)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平时缺乏文献阅读和学习,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李敏和陈洪捷(2017)分析不合格学位论文时指出,涉及文献方面的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参考的文献数量不足,阅读量不够,导致很多“不合格论文”对学科或论题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了解不够;二是文献综述撰写水平低,没有对相关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不足等问题进行宏观和深入的把握,仅停留在罗列资料和简单分析上。

综上,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尤其是对刚步入学术圈的研究生来说更为重要。基于此,为更好地帮助研究生及一些青年教师理解文献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本文尝试从广泛阅读文献、纵深阅读文献和精细阅读文献3个方面,以高铁旅游研究为视角,阐述学术研究如何实现广度阅读探寻思路、深度阅读厘清思路和精度阅读谋划思路,以期为研究生及一些青年教师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广阅“寻”思

广阅指广泛阅读文献。广泛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经常涉及的研究行为,尤其对刚步入学术研究殿堂的研究生来说,作用更为凸显。因为对于一个刚涉足学术圈的研究生来说,如何尽快进入学术研究轨道,即“学术入轨”是其首先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学术入轨”并没有捷径,只有将自己“浸泡”在浩瀚的文献库中,沉浸于文献阅读和学习,从中汲取学术研究的“营养”,才能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当然,广泛阅读并不是指阅读所有文献,而是挑选文献进行泛读。挑选文献有3个原则:一是挑选高水平文献;二是挑选最新文献;三是挑选经典文献(汪德根,2018)。广泛阅读文献在寻找学术研究思路中的作用如下。

1.拓宽视野,触发灵感

通过广泛阅读高水平、最新和经典的文献,可以拓宽学术视野,触发研究灵感。以笔者于2003年撰写的文章《近20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分析——〈地理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和〈自然资源学报〉发表的旅游地理类论文研究》为例。这篇成果的创作背景就是因为笔者作为硕士研究生(2001—2004)不知道如何写论文,苦闷、彷徨后向自己的导师——陆林教授请教,陆教授给予笔者的指导就是“将近3年来‘三地’期刊里(地理学界一般将《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简称为“三地”)的旅游类论文复印下来阅读学习”。从导师那里得到这一指示后,笔者一鼓作气将“三地”办刊以来所有旅游类论文复印下来,花了半年多时间认真阅读这些文献,并尝试撰写了这篇论文。实际上,广泛阅读“三地”文献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发表了一篇论文,更是帮助笔者打开了旅游学术领域的大门,使自己能够较为全面地知晓、了解相关研究进展,学会了选题、搭建研究框架、运用研究方法、组织语言和表达等学术研究技能。由于从文献中汲取了学术“营养”,掌握了学术研究技能,因此较好地实现了“学术入轨”。本人硕士研究生期间在《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旅游学刊》《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和《山地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得益于广泛阅读文献,笔者能够拓宽视野,激活灵感,找到合适的研究领域并开展研究,最终取得如上研究成果。

2.熟知期刊,投其所好

投稿是从论文撰写完成到最后发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出研究成果的被认可度。一般地,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需要经历投稿、初审、外审、复审、接收和刊发等一系列环节,周期相对比较长。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投稿是第一环节,对后续环节将产生影响。由于学术规范要求不允许“一稿多投”行为,必须一稿一投,即被一个期刊拒稿后才能改投其他期刊,因此,如果一篇论文被不同期刊一次次拒稿,则发表这篇论文所需的时间很长,且对作者的学术研究自信心也有很大打击。因此,熟知期刊,投其所好是提高文章发表成功率的重要手段。

一般地,投稿需要将论文选题与期刊诉求充分联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熟知期刊,了解期刊所刊发的论文具有什么样的风格,是注重理论或注重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兼具;论文性质是偏定性还是偏定量;论文体量是偏长还是偏短。尤其需关注期刊近些年来刊发论文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与投稿论文选题的关联度,是相似还是补充,是深入研究还是全新拓展等。只有对期刊了解清楚,才能提高论文发表的成功率。例如,笔者通过广泛阅读发现,国内顶级期刊上还没有刊发过与高铁旅游有关的成果,尤其缺乏涉及高铁效应及影响机理的深层次研究成果,由此,笔者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一文投稿到《地理学报》并于2015年成功发表。又如,《中国农村经济》是国内经济类重要期刊,但刊发旅游类论文相对很少,早期曾经在1990年刊发过一篇旅游类论文,之后再也没有刊发过。由于笔者有及时关注最新文献的习惯,一次偶阅《中国农村经济》的文献时,发现其在2006年和2007年两年间连续刊发4篇有关乡村旅游主题的论文。结合2006年和2007年的中国旅游年主题均与乡村旅游有关,笔者判断《中国农村经济》已开始关注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当时正好撰写了一篇乡村旅游方面的论文,随即投稿到《中国农村经济》,于2008年成功发表。再如,2006年,笔者指导学生撰写了一篇《我国工业旅游的空间结构特征》论文,在考虑投哪个刊物时,注意到《经济管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而论文选题正好涉及“工业旅游”,由此判断这篇论文有可能符合《经济管理》的刊发要求,随之投稿到该刊且成功刊出。

综上,笔者由于熟知期刊特点,依据期刊刊发论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投稿,极大地提高了发表的成功率,如笔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0多篇文章,又在工作后指导学生3年内发表近10篇核心期刊论文,这些均得益于把握了“熟知期刊,投其所好”原则。

3.洞察热点,实现创新

旅游学是应用型学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聚焦热点容易探寻到新思路、新视角和新领域。对于刚步入学术圈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撰写论文时如何表达其研究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所在是难点,若能抓住热点话题开展研究则能较为容易地阐述研究创新点和研究价值,同时提高文章发表成功率。例如,1999年“十一”黄金周引发了“假日旅游研究”热,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引发了“体育旅游研究”热,2008年新休假制度、2012年实施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政策、2015年“厕所革命”都引发了相应的旅游研究热点等。表1是笔者的团队聚焦热点问题开展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表1 聚焦热点问题开展研究的代表性成果Tab.1 Representativ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hotspot issues

由于长期养成关注热点的研究习惯,笔者得以与高铁旅游研究结缘。2010年3月,笔者在考虑博士论文选题时,偶然间读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的新闻《武广高铁带来粤湘鄂游大变脸,广东人争饮“头啖汤”》。新闻报道了一些游客乘高铁出游的感受:“一早上高铁,中午就到了武汉,速度真快!20多年前我从武汉到广州得20多个小时,现在3个小时就到了。今天我们先来踩踩点,以后周末就可以坐高铁去武汉游玩。”“先坐高铁到韶关,当天去乳源大峡谷徒步,休整一晚,第二天再坐高铁去湖南,一路走一路玩,玩遍湖南高铁沿途的景点,然后再奔向湖北,去武大看雪景……”笔者的兴趣和研究热情被唤起,又继续搜索相关新闻发现,在《武汉晚报》、中国新闻网、凤凰网等媒体上均有武广高铁开通后对旅游业影响的相关报道,如“高铁助武汉旅游打出‘翻身仗’”“湖南武广高铁沿线游客‘井喷’增幅超4成”“深莞市民爱高铁,高铁沿线现‘黄金周末游’”等。

笔者在读完这些新闻报道后,凭借多年从事旅游研究的经验和直觉意识到,高铁旅游值得研究。又在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外涉及高铁旅游研究的成果不多,尤其是国内的相关研究更少,可见,国内关于高铁旅游的研究比较滞后,亟待展开。由此,笔者与高铁结下了深厚情缘——“研缘”,开启了高铁旅游研究之旅。

二、纵阅“厘”思

一般地,确定选题后,就需要围绕“选题”进行深入研究,如学术小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和研究课题等在确定选题后就进入“纵阅‘厘’思”阶段。通过纵向深入阅读与选题相关的文献,厘清要开展研究的思路,主要包括3个阶段:一是挖掘研究现状,即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二是探寻研究突破口,即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后,探寻研究的突破口;三是构建研究框架,即构建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内容较全的研究框架。

1.挖掘研究现状

一般地,梳理某领域研究现状时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具有梳理文献容易,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但创新困难、拓展空间相对小等特点;二是尚未成熟的研究领域,具有梳理文献困难,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很少,但创新容易、拓展空间大等特点。笔者通过归纳整理高铁旅游相关文献发现:国外重视高铁对旅游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以研究论文为主,其他为研究报告;与国外相比,国内对高铁旅游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范围较窄,只涉及高铁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影响以及对旅游目的地发展影响两方面。基于此,笔者针对国外高铁旅游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撰写了《国外高速铁路对旅游影响研究及启示》一文并投稿到《地理科学》期刊,于2012年顺利发表,同年,该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对国外高铁旅游研究进展的梳理,为笔者开展高铁旅游研究提供了相应借鉴,使笔者初步明确了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游客出游距离产生明显作用,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进而引致“多米诺”效应,由此可建立从可达性、出游空间行为、客源市场结构、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旅游产业结构、旅游地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研究高铁旅游的思路。

2.探寻研究突破口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句让世人领略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和它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歌词“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则让世人深知青藏铁路在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不仅在横贯东中西、沟通南北方等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的宏观层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们日常出行消费的微观层面也产生很大影响。“早饮广州茶、午喝长沙水、晚食武昌鱼”的“异地日常休闲体验游”的时尚消费就因高铁而得以实现(汪德根,2016)。因此,如何分析高铁“时空压缩”效应是高铁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研究交通可达性是剖析“时空压缩”效应问题的最好手段,但可达性不是高铁研究的突破口,而是研究基石。研究交通基本要涉及可达性问题,关键问题是可达性变化后,会带来什么样的连锁反应?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在哪里?笔者明白,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就在文献里,需要花时间去找到。

除“六要素”外,旅游还需两大必备条件——“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这是在很多旅游教材或相关著作中均会提及的知识。20世纪80到90年代,因受经济成本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人们出游表现出两个原则:一是“就近原则”,客源市场距离衰减规律诠释了“就近原则”,如吴必虎、唐俊雅和黄安民等(1997)认为“80%以上的市场分配于距客源地500km以内范围”(见图1-a);二是“旅速游缓原则”,即人们的出游需求为旅行速度要快,花费在旅途上的时间要少,在旅游地游览要慢,将有限出游时间用在旅游目的地游览中(刘伟、朱玉槐,1999;田里,2004)(见图1-a)。进入21世纪,因可支配收入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出游几乎不再受经济束缚,但受时间因素的限制仍很大。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就是压缩了旅途时间,满足了人们“旅速游缓”的需求,那么,人们出游的空间行为是否还符合“就近原则”,80%的居民选择出游地是否还集中在500km以内的近中程范围?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时间不变,地理距离显著增大”,进而影响到旅游者对出游目的地的选择,由此也成为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见图1-b)。

图1 纵阅文献探寻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Fig.1 Longitudinal review of literature to explore the breakthrough of high-speed railway tourism research

综上,通过探寻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发现,文献确实是学术思想的“源泉”,即使是非常熟悉的简单原理或观点,也有可能成为解开困惑的突破口。可见,唯有读活文献,才能激活思维。

3.构建研究框架

一般地,研究框架要体现出逻辑性、层次性和合理性等。理想的研究框架对于学术论文、硕博士学位论文和研究课题均很重要。研究框架建构一般从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理主线,即根据选题理清一条主线,明确要研究哪些内容,且这些内容是能被主线贯穿的,由此搭建一个由主线串联各研究内容的明晰框架;其次是扣逻辑,即要求框架的每个部分层次清晰、环环相扣、逻辑凸显;再次是挖思路,即按照“研究什么问题、解决问题思路、运用哪些方法”的要领细化框架的每个部分(汪德根,2018)。如笔者要完成高铁旅游研究的博士论文,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高铁旅游研究框架体系。

研究高铁效应必须进行高铁开通前后旅游业的比较以更好地分析问题。笔者当时将京沪高铁确定为研究对象,因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开通,由此,设计思路、搭建框架以及外业调研等一系列研究准备工作需在京沪高铁开通前做好,收集大量开通前的资料和数据,以便与开通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未雨绸缪,“抢时间”的前瞻性研究设计为高铁开通前后的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为切入点,按照“格局—响应—机制—优化”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高铁旅游研究的框架:首先,分析高铁对区域旅游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这是研究框架的基石;其次,研究旅游要素对高铁影响可达性的响应,探寻旅游资源位势、旅游空间行为、旅游流网络和客源市场结构在高铁改善交通可达性条件下的变化规律,这属于研究框架的表征;再次,剖析区域旅游空间高铁效应的类型及其影响机理,这是属于研究框架的精髓;最后,提出高铁影响下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和政策建议,这是研究框架的目的,体现出实践意义。通过“可达性变化→旅游要素响应→空间效应→影响机理→旅游空间优化”等研究内容,构建了一个逻辑缜密、层次合理、内容全面的高铁旅游研究框架体系(见图2)。

图2 纵阅文献构建高铁旅游研究框架Fig.2 Longitudinal review of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high-speed railway tourism

三、精阅“谋”思

精阅“谋”思指通过精细、精心地阅读文献而谋划思路,一般用在具体创作某一篇学术小论文或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主要表现为精细、精心地阅读文献,学习文献中的研究理论或研究观点、研究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图表表达方式等,为自己要进行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寻找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为例,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使游客出游半径显著增大,进而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产生一定影响。已有研究指出,空间距离和交通可达性是影响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的首要因素(Chew,1987;Abeyratne,1993;Prideaux,2000;孙根年、张毓、薛佳,2011),根据这一观点引申出3个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是影响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是怎样的?二是交通条件改变后(如提高交通运行速度),主要因素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的影响程度将如何发生变化?三是交通条件改变后,空间距离是否仍是影响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首要因素?带着这些问题精细阅读相关文献,谋划解决思路。

由于高铁产生“时空压缩”效应,缩短旅途时间,增加了旅游地游览时间,实现了“旅速游缓”原则,因此如何分析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的关系是笔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精读文献发现,陈健昌和保继刚(1988)的论文《旅游者的行为研究及其实践意义》提出了“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原理。进一步梳理发现,王瑛和王铮(2000)在研究云南省旅游业区位时,将“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原理进一步量化,将“旅行时间”和“游览时间”两个指标结合起来提出了“旅游地边际效用”模型。这些文献中的观点为笔者分析“旅速游缓”原则以及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见图3)。

旅游者如何选择出游目的地?主要影响因素对出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程度如何及其如何发生变化?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旅游地和客源地作为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最适合分析相互作用的方法是旅游引力模型。国内有很多学者开展了旅游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如宣国富、陆林和汪德根等(2004)运用旅游引力模型实证了三亚客流空间潜力模型,罗明义(2005)在修正基本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吸引力综合评价法模型,并以云南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笔者在比较这两个模型后发现,宣国富的模型设定了指标的待定系数,进而得到了影响指标的作用程度,缺陷是沿用了基本模型的3个指标而没有将更多的影响因素纳入模型中;而罗明义的模型纳入了更多的旅游引力影响因素,使其更加科学和全面,但缺陷是无法确定不同影响指标对旅游引力的作用程度大小(见图3)。这两个模型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但都具有参考价值,因此笔者结合这两个模型,根据高铁旅游研究需要,构建了旅游需求—供给引力模型(见图3)。经过实证研究得出,在高铁影响下,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旅游交通网络密度以及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距离对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影响程度发生很大的变化,客源地与旅游地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汪德根、牛玉、王莉,2015)。据此,高铁旅游研究的突破口问题得以解决。

图3 引鉴他人研究观点和方法实现自己的研究Fig.3 Citing and referring others’ research viewpoints and methods to realize one’s research

2.激活文献,传承经典

“激活文献,传承经典”指借鉴经典文献中的研究观点或原理,且与经典文献进行“对话”,活用到自己的研究中。由此,通过研究“对话”实现学术观点碰撞,进而产生学术“共鸣”,促进学科理论建设。笔者在下文中将以研究区域旅游高铁效应及影响机理的成果为例,阐述如何做到激活文献,传承经典。

国内关于旅游者空间行为的研究非常成熟,其中陈健昌和保继刚(1988)的核心观点“最大效益原则”“地理尺度空间行为”“近邻效应”等一直被引用,截止到2019年6月,该成果的被引频次达到584次,下载量达到5854次,可见该文是一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里提出的观点——“一般旅游者到达旅游目的地后选择旅游点级别与旅游者到该目的地需迁移的路程有关。大尺度空间的旅游属长程旅游,他们常常只游览目的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之后,如果资金和时间尚允许时,他们一般也不停留在原地游览该地级别较低的旅游点,而是迁移到其他地方,游览该区域级别较高的旅游点”——被借鉴在笔者的高铁效应机理研究中。同时,笔者进一步诠释了对这个观点的理解:“陈健昌学者所解释的旅游现象实质阐述了一个原理,即区域旅游‘核心—边缘’扩散原理,一个区域核心节点是吸引源,将旅游流向区域周边旅游节点扩散,实现核心节点带动边缘节点共同发展。但这种现象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核心节点的旅游流才有可能转移到其他边缘节点”(汪德根、陈田、陆林等,2015)。由此,精细阅读经典文献,将经典文献中的一些研究观点引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进一步诠释并与之对话,从而推动旅游学科理论发展。

结语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阅读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石。面对艰深晦涩、枯燥乏味的科技文献,更要秉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学术精神。实施“科教兴国”国家战略离不开创新型科研人才,作为国家发展学术和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硕博士研究生们,更应该耐得住枯燥科研的寂寞。学术真正的原动力来自内心的挚爱,研究生应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为座右铭,激发内在的学术激情,努力发展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期刊文献论文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