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高中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5练小刚
练小刚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型,留守学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普通高中留守学生由于学习内容难度、学习压力的增加,使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普通高中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帮助普通高中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促进他们良好的社会性情感、亲社会行为、道德感的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0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4-0116-01
普通高中留守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自身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许多地方政府提出了相应的办法,但效果并不樂观。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通力协调,以此来改善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普通高中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交往方面。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说过:“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人的社会性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家庭阶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亲子交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向子女传授着多方面的社会知识,包括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等,并在其中给予孩子大量的帮助、指导、纠正。但普通高中留守学生却恰恰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只有逢年过节才可以和他们团聚,缺少了父母的指导与纠正,这会让他们在日积月累中养成坏习惯,甚至产生不法行为,给他们人生规划和日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个性发展方面。“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与外界交流而产生的”。许多留守学生的性格属于内向型和极端型,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环境影响的。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注意,很少有机会能和父母交流,在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有人指导时,父母却不在身边,而其他监护人又往往疏于观察,这样很容易导致一部分孩子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特点;还有一部分由于缺乏有效管束而使他们任意放纵,走向极端,变得锋芒必露,甚至富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三)学习方面。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指导,而且极容易出现与老师关系的紧张都导致这一群体部分学生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乏信心和耐心。许多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而成绩偏低,同时许多留守学生成绩不稳定。
(四)社会性情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方面。“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应”。众所周知,除了语言情绪和情感已成为人类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许多留守学生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不能加以调控,许多留守学生往往表现出叛逆、攻击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是由于许多留守学生长期缺乏关爱和交流,一旦遇到困境,尤其是人际关系、技能等问题时,便表现出手足无措,情绪的大起大落,甚至有的留守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产生怀疑,对未来迷茫不安。
二、普通高中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对策
(一)深化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促进城镇化发展。加快对户籍、医疗、学籍、异地高考等方面的制度改革,促进城镇化发展,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跟随父母进城、实现在父母工作地入学、参加高考的政策限制。
(二)加强社会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对于留守学生问题,可以针对性的建立一些留守学生慈善机构,呼吁社会人士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和捐助。针对留守学生集中的地方我们也可以设置留守学生学校,学校不仅在物质上要给予比其他学校更好的条件,而且在情感方面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内要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三)帮助监护人或代理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明确的责任意识和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子女中的意义,每个家长都要以多种渠道来增强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沟通内容不仅仅只是学习方面,也应该涉及学生的生活和心理活动动向。
(四)关注后进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人生规划。作为学校要更加的关注后进留守学生的教育,要创设温暖的集体环境,定期举办各种课外活动,让留守学生,特别是后进留守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在集体中可以开展互助关爱活动,让学习优异的学生带动帮助后进生。同时,作为老师也要特别关爱后进留守学生,老师可以定期做一些课后辅导,对后进留守学生要有区别的对待,帮助留守学生做好人生和职业规划。
对于普通高中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发现并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的帮助留守学生进一步发展。同时,留守学生问题不仅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共同付出努力,更需要社会从制度层面根本上加以改革,这样,普通高中留守学生的问题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美)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