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三五三”
2019-11-25彭钢
【摘 要】系统回顾了1993年以来江苏教育现代化的26年历程:从省级层面推出的重要文件和重大举措,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三个基本阶段,追求教育发展理想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评估和监测教育现代化的标准和效果,支撑表述江苏教育现代化实践的系统性和学理性的研究。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三份文件;五项研究;第三次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4-0060-05
【作者简介】彭钢,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00)研究员,江苏教育现代化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督学。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而支撑这一变化并为这一变化提供稳定而长期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则是中国的教育。意味深长的是,今年年初《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这是建国史上第一个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文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等待已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文件,而且恰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要时刻出台,既令人鼓舞也令人深思。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回顾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意义深远。
一、关键时序
我们现在可以自豪地说,江苏省是全国最早由省级政府明确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省份,可作为“重要事件”载入中国教育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经济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历史性地完成了“双基”验收,并适时提出实施和推进教育现代化。26年来,江苏始终高举教育现代化的旗帜,以引领全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续写了江苏教育的宏大篇章。以下是这一時序表:
1993年,江苏省相当一部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平均综合指标基本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江苏全省率先步入现代化,并要求苏南沿江发达地区启动现代化工程。为了积极回应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江苏省教委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率先提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
1996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目标后,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由此拉开了全面建设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帷幕,原来发端于基础教育的教育现代化被确认为江苏教育的总体发展战略,伸展到江苏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引领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旗帜,并在近20年内始终不变。
2003年,江苏按照“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两个率先”要求,制订了省级小康指标,着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程,教育必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05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21世纪第一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颁布了《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
2010年江苏公布《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实现现代化必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20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省”。
2013年1月31日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江苏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5月省教育厅召开“指标体系的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2013年5月18日至19日省政府在苏州召开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大会,与教育部签署教育现代化试点省份协议书。江苏新一轮的教育现代化工作全面展开。
201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21世纪以来第三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一达到、两提高”的战略目标,即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教育现代化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2019年5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规划了未来江苏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聚焦供给侧打造江苏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省”。可以说吹响了全面推进和实施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号角。
二、三份文件
在长达26年的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有三份文件至关重要:一是江苏省教委1993年印发的《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二是2007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以下简称《主要指标》),三是2013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1.三份文件标志着江苏教育现代化推进的三个基本阶段。
一是试点探索阶段,时段为1993年至2005年,建设重点主要在苏南和沿江的部分乡镇和学校,以《意见》为标志,揭开了江苏探索教育现代化的序幕;二是区域推进阶段,时段为2005年至2010年,将教育现代化创建从学校、乡镇层面扩展到县域层面,围绕《主要指标》所规定的指标,推进县域层面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是全面提升阶段,2010年以来,建设重点从县域拓展到省辖市与全省,围绕2013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指标体系》,全面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整体提升省域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水平。从学校、乡镇到县域再到省域,江苏的教育现代化实现了从“整体设计”的自上而下,到“实施推进”的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和持续扩展。
2.三份文件体现了不断追求教育理想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第一阶段的标志性文件《意见》,基于《苏南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提交的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亚洲“四小龙”为主要参照系推进教育现代化,首先使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赶上亚洲“四小龙”的平均水平,争创全国一流水平,明确“教育观念”“发展水平”“条件装备”“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并形成了对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建设的评估指标。
第二阶段的标志性文件《主要指标》,明确提出要以中等发达国家为基本参照,要具有国内先进性和国际可比性,要求到2010年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实现三大目标: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三阶段的《指标体系》以世界银行所公布的发达国家和OECD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为基本参照系,以教育发展水平达到世界一流为目标,全面设计了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开放、教育保障、教育统筹、教育贡献、教育满意八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将继续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相并列,以体现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将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拓展为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实现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充分发展);三是首次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具体化为检测指标并占有最高权重。从亚洲“四小龙”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到OECD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参照标准不断提高,教育发展的全面性、体系性和完整性也在不断提升。
3.三份文件提供了评估和监测不同阶段实际达成的标准和效果。
以《意见》所提供的标准对学校和乡镇进行评估和验收,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筹措资金对中等和中等以下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新热潮,推动了新一轮的学校新建和改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设施和装备条件不断提升,反过来形成提升内涵、质量、队伍的倒逼机制。以《主要指标》的标准,江苏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省内外著名专家对全省县(市、区)进行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全面推进苏南、苏中、苏北的教育现代化进程。截止到2012年,全省104个县(市、区)共有94个(含5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评估并被省政府认定表彰。以《指标体系》为监测对象,从2013年到2017年,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对全省教育现代化连续监测了5年,从2013年的63.8分,到2016年的80.2分,年平均增幅在4分左右。依据现有标准,2020年总体实现程度能够达到90分以上的预期目标。
三、五项研究
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长期而系统的实践探索,不仅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决策、顶层设计紧密相关,与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努力探索、自觉实践、勇于创新紧密相关,还与江苏善于系统思考、不断总结、及时概括、形成学理紧密相关。可以说,江苏教育现代化始终是有自觉意识的现代化,始终是有规律探寻、学理建构的现代化,始终是有系统研究作实践支撑的现代化。如果说全省的教育现代化实践是宏大叙事的主体部分,那么以下由省教育行政领导牵头的五项教育现代化研究,则构成了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称之为理论篇。
1.《教育现代化读本》。
以王斌泰为主编(时任省教育厅厅长)、省教科院魏所康研究员等为主要研究力量承担的省委组织部江苏“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项目专用教材《教育现代化读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完整而系统地概括了江苏教育现代化13年的实践历程(2006年3月项目立项),从宏观层面研究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背景、目标、体系等,专题研究了教育公平、教育投入、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对外开放等,系统表述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成就和理性思考。
2.《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周稽裘(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为主持人、以省教科院马维娜研究员等为主要研究力量的课题组对中国教育现代化进行了完整而系统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研究”,研究成果《教育现代化: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描述》获全国教育科学成果奖。
研究成果回顾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具有非常广阔的研究视野,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即教育生态视角,研究教育现代化的供给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即使从今天看也依然十分超前。每一个部分都归结到公共政策的框架设计和制度创新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果受到郝克明(原教育部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顶尖学者)为首的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3.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
从21世纪初到2017年,以丁晓昌(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为主持人、省教科院宋旭峰研究员、南师大胡建华教授等为研究力量的课题组,基于江苏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对省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极为丰富:涉及省域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体制机制、高校治理、内涵提升、质量保障、大学文化、综合改革等多个方面,涉及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高职强省、独立学院发展等多个层面。2016年、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丁晓昌专著《做强省域高等教育研究》和《省域高等教育发展论》成为省域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代表作。
4.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2020年)。
2012年受省政府委托,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经历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体系构建、指标选择、权重分配等,经过五轮省内外专家咨询会议,省政府召開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征集各大市人民政府的修改意见,在2013年初由省政府办公厅颁发,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研制实施方案,省教育评估院组织年度监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转化为省级政府的重大决策,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并推进。
5.江苏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教学体系现代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的集中体现,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品质和专业保障。主持人杨九俊及其核心团队成员吴永军、彭钢、董洪亮、王一军、张晓东、万伟等,从2002年开始,围绕推进和实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江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主线,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视角,进行总结、概括和提炼,形成了江苏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系列成果,包括:《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新课程系列丛书》涉及新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标准、学习方式、教学改革等主题,每个主题一本专著;《新课程课堂教学丛书》涉及语文、数学、外语、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建设新课程: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获首届江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完成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金招标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能力建设”。
四、第三次教育现代化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公认的起源为1904年开始的废科举、兴西学、公派留洋等。如果说中国教育的“一次现代化”是在被迫打开国门、历经战争忧患、国家四分五裂的状况下,低起点、低水平起步的话,那么中国教育的“二次现代化”则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启的新征程,历经70年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多样化的覆盖全体公民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已达到并超过世界中等以上国家的平均水平。从1993年开始的26年江苏教育现代化进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教育现代化最嘹亮的音符之一,并使江苏教育达到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笔者以为,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标志,中国教育进入了“第三次现代化”的重要历史进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强调了“制定教育现代化文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三次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经历了第二次教育现代化并为中国教育现代化作出贡献和表率的江苏教育,必将在第三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中继续前行,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