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后代讲述父辈的苏区往事

2019-11-25

新传奇 2019年43期
关键词:闽西中央苏区井冈山

去东北时是10万干部战士,3年后冲出关就是100万大军,其中有90%都是东北的农民。他们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这些没有文化的农民为什么能力越来越强,最后能承担那么重大的责任?

中央苏区是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在党的领导下,苏区广大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以下是部分革命后代围绕苏区精神展开讨论,在此整理成发言纪要以飨读者。

给农民分土地反而救了红军

邓小燕(原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之女):我父亲一生的经历是和中央苏区密不可分的。从1926年入党,直到1928年在闽西与郭滴人共同领导了后田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然后创建中央闽西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使红四军从井冈山下来后有了一个立足之地。在这个良好的基础上,红四军得以发展壮大,在闽西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等重大理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们党的领导人在土改工作中,没有具体的土地大纲可循。在打土豪分田地的过程中,他们紧紧地依靠着群众,和群众一起商量怎么分,依靠贫苦农民代表大会讨论,按人口平均分,让地主富农也把多出来的田拿来分。经过农民在分田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如地主拿出来的都是薄田、劣田,再提出新的方法,让他们拿出好田、肥田分。经过几次反复调整,他们创建了“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分田政策。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对这种分田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当地的地主和富农也保留了部分土地,没有把这些地主和富农们全都逼到共产党和红军的对立面上去,这样就给后来闽西老区在白色恐怖期间红军的存活留下了一定余地。

所以,在3年游击战争期间直到解放时,闽西根据地有14.6万人口的地区,约有20多万亩的土地一直在农民手中,就是说闽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第一个20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为何九成农民都愿跟党走

邓穗(邓华上将之子):国民党发动马日事变后,我父亲从长沙回到老家郴州。不久,朱老总(朱德)和陈老总(陈毅)带着南昌起义的部队发动湘南起义,我父亲就跟着朱老总的部队到了湘南并一起上了井冈山。因为他有文化,18岁参加红军,从一开始就是连党代表,20岁就当上了红军师政委,他在红军队伍里成长进步得很快。

当时在井冈山上很困难,他所在的团下山后走到一个岔路口,因为这个团里好多都是湘南人,有些人就说要回家乡打游击,井冈山要吃没得吃,我父亲说这个不行,你回去以后农军(农民自卫军)就散了。当时我父亲有一个表兄弟,他也说要回家乡打游击,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在岔路口上,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他的表兄回去后不久,被国民党的队伍杀害了,而我父亲因为回到了井冈山,才有后来的成长,才有最后指挥十五兵团解放海南岛的机会。总结我父亲当时的那种情况,他是靠什么呢?还是靠一种信仰。

去年是辽沈战役胜利70周年,我们四野子弟们组织一起回到东北参加相关纪念活动。我当时就想了一个问题:去东北时是10万干部战士,3年后冲出关就是100万大军,其中有90%都是东北的农民。他们为什么跟着共产党走?那就是共产党走到哪儿都想着群众的疾苦。翻了身的农民知道,是共产党和红军帮助贫苦农民获得了解放。

所以说,群众基础好,是我们干好革命的重要保证。早在中央苏区初创时期,毛澤东就曾指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叨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叨念争取群众。”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问题,毛泽东带领临时中央政府工作人员和红军战士在瑞金沙洲坝挖了一口井,被当地群众称为“红井”;朱德帮助农民插秧收稻;周恩来、张闻天等帮助红军家属挑水砍柴等爱民故事,至今还被广为传颂。

1934年1月,毛泽东在“二苏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郑重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我们这样做了,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苏区群众发自肺腑地说:“共产党真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当时,正是由于各级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因而能够拥有战胜强大敌人和各种困难的“铜墙铁壁”。

没有文化的农民为何能身担大任

李生雨(李聚奎上将之子):第四次反“围剿”是我们中央苏区红军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大兵团的山地运动战。我们的付出很小,收获很大。

当时,我父亲带着红9师冒雨奔袭十几里地,到了大龙坪,发现敌人一点儿防备都没有。父亲将全师一线摆开,包括机枪连一块儿往上冲,40分钟战斗胜利结束。我军只伤亡了46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活捉了国民党52师师长李明以及他手下的3000多官兵。在整个第四次反“围剿”当中,我们活捉了敌人52师师长和59师师长,还将敌王牌师11师的师长击伤。

在中央苏区斗争期间,我们的干部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我父亲过去是一个农民,只上了一年私塾。就是在斗争实践当中,他一边作战,一边学习,一边总结,才长了本事。在他任27团团长时,徐彦刚是他的师长。那时候师长要求每个团长战斗结束后要亲自写总结,我父亲没有文化不会写,每次都是由文书代写。徐彦刚就自己花钱买了3支派克笔,给他的3个团长一人一支,说以后你们这个战斗报告都得自己写。我父亲说我哪儿会写,徐师长说,先让文书写,然后你们再把它抄下来,这样时间长了,你们就会自己写了。当时就是这样逼着他学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指挥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虽然很多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出身,但他们为什么能力越来越强,最后能承担那么重大的责任?就是他们善于学习。我父亲是新中国石油工业部首任部长,他是个大老粗,怎么能搞石油?就是他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完成党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他们这样做是哪来的动力啊?就是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

(《炎黄春秋》)

猜你喜欢

闽西中央苏区井冈山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广东原中央苏区参照西部政策的来由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井冈山十里杜鹃
倾尽全力抓好振兴发展广东原中央苏区的大事
正视差距 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