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探析武术价值及发展
2019-11-25吕小黎黄冈师范学院
吕小黎 黄冈师范学院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杰出代表,有异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人文底蕴,使得它有别于西方的现代体育,更是丰富了世界体育内涵。现代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武术已经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出现以利于裁判评分体操化的改变,传统武术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其主要是发展人的肢体、躯干自身属性的运动,更多是一种以近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一种技击、健身、养身、自娱自乐的文化。笔者认为,武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其技击性的强度和重要性都有所不同,现代武术技击性的“弱化”,健身、养身、娱乐性增强,在文化内涵上提升人的勇往直前、建立自信、把握自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一、现代武术技击性的弱化
(一)武术由原始搏斗厮杀向多元化发展
武术的技击性一说,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的“齐人隆技击”,主要是指军事搏斗、杀敌报国的技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结合当时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具有拳种明晰、价值功能显著的中华武术文化,尤其近一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武术在竞赛体育精神的影响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技击性的弱化,它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裁判易于评判打分,已不能再单纯的解释为对抗搏斗,它以武术规定动作套路为主要内容,具有厮杀格斗含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满足安全需求,产生于当时社会的狩猎或打斗是古代武术形成的基石,武术技能就是为了保护家人或团体,击败对手以获得生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练,人们的冶炼技术的提升,制造工具应用于战争需求,有关军事武艺成熟的训练方式、各类器械的繁荣与民间武术的空前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牵连。
回顾整个中华武术发展历程,其实古代武术主要应用在致命格斗和军事武艺方面,其主要服务于族群之间的利益纠葛,古代武术通过长久的磨炼和成长,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身体模拟对抗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特体系,在明朝1370年左右开始至清朝时期空前发展,逐渐脱离军事武艺。武术的本质特性也由技击杀敌蜕变成集技击、健身、养身、娱乐观赏、提升自信、勇敢果断、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的精神象征。武术也在历练了军事搏杀的技能实践和模拟实验后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特点的武术体系。军事化的武术的完结使得武术迈进了下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武术”时期,在受到外国文化干预下,武术“技击性”随着社会文化不断的演变,走向了视觉更精彩、健身效果更显著的演绎方向。
(二)武术相较于其它运动项目技击性是其所具有的显著特性
人类知识的不断壮大积累与社会文化形态的变化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演义,也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武术就是随着人类战争进程不断完善、发展壮大起来。人类是由低俗形态向文明形态发展壮大的,武术发展历史也是如此。以技击为主导并发展壮大的武术走向多样化的形式,其实是武术技击性“弱化”的一个过程,凡事有利亦有弊,弱化了技击后也避免了技击对抗时可能带来的身体伤害,也带来了更多现代人所急需要的养身、娱乐等价值功能。当然“弱化”技击并不代表“摈弃”这种功能:相较于我们身边的其它体育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项目健身效果很好,娱乐观赏性很强,得到了现代人的大力追捧,但它们没有专门性的技击防身意识和防身动作,这些武术都完全优胜与它们,而且现代武术也渐渐具有这些球类所具有的健身娱乐功效。
二、武术价值功能的演变
(一)武术运动形式的演变与技击性的分化
现代武术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后,其创始人张文广在自传中记述:武术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套路形式;另一种是以踢打摔拿等形式,即武术散打。自此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了现代武术套路课程,各级各类武术套路比赛也得到广泛发展。编排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的一些专家认为,武术散打集合了泰拳、跆拳道等各国优秀技击拳种,是为了更好的发掘武术的技击性,以此来填补武术套路的“技击性”被弱化。杨玉博士在其论文《太极拳本体论》中对其进行了很好的阐述,认为古人创编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武术训练时,容易出现伤害身体这一问题。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相比较而言,虽然技击功能仍然是现代武术的一个重要功能,但它已不是现代武术的本质。现代武术应该不断创新,根据时代需求及自身特点,重新定位自身的意义及价值。
(二)中华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
据调查,坚持习练太极拳的人,其主要目的大多是为了调节身心、修身养性,因为太极拳这种柔慢舒缓、动静结合身体活动方式非常有助于养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非常容易精神紧张,威胁身心健康。人们通过习练武术宣泄情绪、调节精神,强身健体。“中华传统养生学认为传统武术以其迥异于其它现代体育,动静兼备,自强不息的表现形式,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们从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解脱出来,让习练者能够静独慎思,审视内心。在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逐渐淡化的今天,突出其养身康体功能,满足人们对健身养生的追求。邱丕相曾从书法与武术套路的类比中揭示出相对于西方审美观念的外在形体美、力的美而言,中国武术更注重气韵之美和意境之美。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跟人文意境、兵农医艺等共同组成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三、武术的发展及其激发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注重阴阳、自然与和谐,“天人合一”这一哲学观在许多学者论文里经常出现,武术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追求一种“意”和“艺”的形态。随着社会人文环境改变,武术技击性被迫压缩,并追求一种更高的“技艺”,武术动作讲求整体、表达美观,追求“意会”的神形兼备。武术在中国的历史价值中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意志体现,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情怀。尤其当中华民族到了危险之际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在近代西方列强嗅到清朝落寞腐朽,侵略我大好河山,无数从武者投身到保家卫国行列中。在民国时期一些爱国人士创办了各种武术会馆,激励了一种爱国、励志报国情怀,其社会文化价值在于能唤醒人们的民族意志和战斗力,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四、结语
人们追求健康的新世纪生活,武术原先的技击格斗特征显然在21世纪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社会大背景下不再适应社会文化需求。武术健身、养身、娱乐等价值功能在当今社会是一种主流,当然也不能丢弃武术的技击性,通过武术的习练提振人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提升自信等积极向上精神。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武术生存的空间似乎受到了打压,如果我们武术工作者还不积极努力探索和挖掘武术的真正内涵,还一味不积极进取不与时俱进,只会使武术难以发展。武术应积极主动的锐意进取,思索如何与当今社会人文环境更好的融合,这样才能有更加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