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019-11-25刘毅陈星潭韶关学院
刘毅 陈星潭 韶关学院
一、研究目的
由于学业的压力、网络游戏的盛行,作息时间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特别是大学生对健康意识的缺乏,参与体育运动的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下降。这些问题对学校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并直接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体育强国的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因此,在学校层面如何利用行政职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何更好的加强各职能部门院系的联系和协同机制,集中火力切实有效的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了高校至关重要的核心工作。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图书馆查阅了高校体育工作开展、体育工作管理、大学生体质健康、高校协同机制等文献资料。并对材料中各高校的制度、机制、发展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收集和整理。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兄弟院校等多所院校的10多位领导和专家进行的面谈和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的沟通,各位领导、专家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意见。
(三)实地考察法
通过走访了多个院校对这些学校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周,阳光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一些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和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
(四)比较研究法
针对几所高校在推进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和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出现的问题缺陷,以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和特色做法做了对比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政策执行偏差
很多高校淡化健康第一的理念。没有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没有对大学生的健康负责的角度出发,去认真考虑和对待学校的体育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体育部门或运动委员会来落实学校的体育工作,或者学校的相关体育部门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担负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构建积极活跃的学校体育运动氛围的责任。片面的看待学校体育工作,认为只要学校的运动队在重大比赛为校争光,站在领奖台上这就是一个学校体育实力的象征,竞技水平的体现,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概念和初心以及工作重点未能清楚的理解和贯彻,只注重测试数据的采集和上报,而忽略了从根本上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引导,进行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指导以及构建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
(二)缺乏相关制度和协同应对机制
没有制定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制度和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的应对机制,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不牢固,这样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往往出现,责任不清,落实不到位,孤军奋战等被动情况。难以开展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不能全方位推动体育管理的顺利开展,不能保证为学生提供正确专业的指导和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以及空间。
(三)各教学单位不重视
教学单位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科建设,科研竞赛、学生专业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对于体育工作的态度以及认识水平不高。认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好坏,是体育教学部门的工作,甚至认为是大学生自身对体育锻炼意识缺乏,没有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不重视体育锻炼和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与教学单位没有太大的联系。
(四)长效机制缺失,不利于持续发展
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这样不利于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至于很多体育工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包括打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力度不够,没有持续的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质健康重要性和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宣传和推广薄弱,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和相关部门没有做好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工作。各教学单位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高校各级领导是否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理念,是否把学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是否重视和支持学校各项体育工作的开展。是否理解国家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等相关文件的初衷和内涵。是否构建了针对学校体育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部门和机构,是否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各教学单位之间的协作治理机制。是否从多方面予了支持,并严格遵照相应的文件要求、制度、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积极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切实把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学校的头等大事。
(二)建议
1.组建学校体育专门机构
各高校应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学校财政应对体育运动委员会提供专项资金。团委、学生处、后勤、校医院等职能部门应提供大力支持。学校运动委员会应有学校分管教学或文体的校领导担任学校运动委员会的主任,负责监督该部门的各项工作和开展情况。学校年度体育工作计划和构建学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作为学校体育运动委员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计划和具体安排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
2.建立学校体育大数据
建立高校体育统筹管理大数据系统。具体统计各教学单位老师、学生每年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体育竞赛所取得的成绩和参赛人数,和各教学单位参与学校校队的学生数,以及统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教学单位学生的测试结果。
3.建立积分管理和评比表彰制度
所有的大数据按照积分管理制度进行各教学单位年度排名。在特定时间对每年在高校体育统筹管理大数据系统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学单位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在重大体育竞赛中表现突出,为校争光,产生良好影响力的师生进行宣传报道和学习。通过进行评比,来让各教学单位清楚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对师生的健康水平引起重视。同时也积极营造了你追我赶争先争优的良好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鼓励各教学单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4.将体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将各教学单位的体育积分和排名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和教学单位主管领导的个人考核,与绩效奖金挂钩。如该教学单位年度体育积分和排名靠后则没有资格评选该年度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真正引起教学单位责任人的重视,把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重点。
5.打造平台,服务学生
加强体育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建立教练员裁判员培养管理制度,为有体育特长和兴趣的同学提供学习和实践平台。教练员、裁判员统一由学校运动委员会安排教师和相关机构进行定期培训和相关资质考核。各教学单位可根据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制定的比赛安排,和本学院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需求,向学校运动委员会提出申请教练,由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统一派出教练和裁判来指导该教学单位学生的各项运动技能和比赛需求。
6.建立长效机制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各教学单位的支持配合为重点,以宣传动员为辅助、建立学校体育活动的长效机制。不断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体育氛围,不断打造时尚新颖有趣的体育项目、不断促进各体育俱乐部和协会的发展、不断培养专业全面的体育爱好者和传播者、不断支持各种特色项目在学校的推广和开展。不断增强校园体育的活力和生命力。努力做到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班班有比赛、周周有比赛。想方设法把“要我运动”转化成“我要运动”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