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娱人致趣在学校体育中的分析与运用

2019-11-25贾锦山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灌篮 2019年34期
关键词:体育课情境体育

贾锦山 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

一、学校体育中开展娱人致趣的必要性

相信大家听到体育想到的就是运动会,奥运会和各种比赛。不知道你是否有这种经历,从小到大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小部分人代替大部分的人,比如学校的运动会,要想报名先要进行选拔,必须得前几名才能报名参加比赛,其他人只能在下面加油,但是这种做法真的正确嘛?少部分人代表了大部分的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每个人都有参赛的权利!!最近教育部王司长提出的让每个学生参加一个比赛项目,掌握三项以上的运动项目。所以现在大部分项目和训练都是以赛代练。有人曾经问体育老师,为什么篮球的胸前传球我从小学学到了大学,我相信大部分的篮球老师解答不出来,这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出现了问题。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体现致趣原理,把致趣体现在教学上,当前的学校体育如果仍停留在注重技术技能教学和教材、教法研究这一层面上,那它肯定不能适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扬弃体育学科的本位观和技能观,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使之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生体育服务。学生喜欢体育却厌倦体育课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它违背了现代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思想,违背了教学规律,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忽略了青年、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其表现如下:

1.教学的整齐划一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需要 我国学校体育受传统教育模式和体育评价体系的制约,在体育课和其它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学生是被动进行的,被动的体育教学严重地影响着快乐体育和终生体育的落实,抽查对辽宁锦州五所高中尽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动体育人口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14%,其中女生中被动体育人口占46%,被动体育人口偏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实行同一种体育教育模式,从小学生到高中甚至大学,学生都上同一形式的体育课,测同一种项目。一项运动技术小学教了,初中再教,高中甚至大学再学。即:教学内容与形式雷同,考试方法与内容雷同,体育评价雷同,无怪乎学生在这陈旧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情绪。学校对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不够,学生对体育教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也不够。学生只为考试而被动进行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一个重要基本点应在于给学生的宽松的体育活动环境,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

2.目前学校体育与终生体育脱钩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是体育的新起点,因为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影响的结果,人的一生如果想要工作好、生活好,必须致力于体育活动,致力于体育锻炼的习惯。这要求学校体育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担负起承先启后的重任。在小学阶段,应以“快乐体育”教育和教学形式实施,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达到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也是多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应注意体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掌握运用,增强体质中,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在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紧张,且部分同学将走上社会,因此,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学校具体情况,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生有兴趣,便于进行自我锻炼的项目实施教学,增设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有助于学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使他们终身受益,达到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转化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中实施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

明确学生的兴趣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对某种行为有快乐感,即产生爱好的兴趣。而快乐体育是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景中完成整个体育运功过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学生的体育兴趣大增,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1.培养体育兴趣的形成,“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在教材选择教学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诸方面精心安排,以多种形式教学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1)成功教学法 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努力参与并取得技能进步时,他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体验并对此体育活动更加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形成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活动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2)快乐教学法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贯彻愉快教学的宗旨是要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满足其趋乐避苦的欲望,由此而产生体育兴趣。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法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起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情,用“乐教”影响学生“乐学”,防止由于体育活动内容的苦、累、脏及其它因素造成学生“惧学”的消极心理。

(3)个性发挥法 学生的素质在不断提高,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放宽规定,放松思想,让其随自己的特长、个性自由发挥。

2.激发体育动机 体育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体育课中可以通过目标设置,创设情境、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

(1)目标设置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激发动机。例如在立定跳远练习时,由于动作比较简单,小学里已达标项目中出现。初中体育课上再出现时,学生就没有多少新鲜感,如果能根据学生心理设置教学目标如达到及格(或良好级、优良级)组织教学,当这种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时,就会使练习的进行经常处于自我意识控制之下,提高努力程度和动机水平。

(2)创设情境 学生上体育课,都是在教师直接设计或间接控制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应具有诱发动机和功能。根据成就动机发展的需要,应设置的激起认知内驱力、归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并转化为活动动力的情境。情境体育能使“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异性,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制造问题情境也可诱发认识内驱力。活动之初不知结果可引起探索结果的意向和期待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

要利用体育教学人际交往频率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同伴之间的协作、帮助,尤其是在集体项目竞赛中互相切磋,共同为取胜而通力合作,同样会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被同伴所接受的幸福感。

体育教师应创设精神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有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出来带操做示范,当小组长或是对某方面突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充分肯定或表扬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3)积极反馈 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及时分析学生的现状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于教学方法,发出新的信息,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由此使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快乐体育教学要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形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所以,快乐体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是发挥教师能动性的需要,是因地制宜发展学校体育的需要。

猜你喜欢

体育课情境体育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护患情境会话
2016体育年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们的“体育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