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2019-11-25吴艳红王广虎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吴艳红,王广虎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应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文化审视,并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的思想指导下,突破就体育论体育的认识局限,解构以“竞技”为取向的思维定式,从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更理性的文化自觉,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产生毫不含糊的自我肯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推进形成毫不犹疑的自我判断;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具有更主动的文化自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建设生发毫不犹豫的自我激励。[1]

1 文化自觉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2]在世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文化自觉所强调的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克服文化上的盲目性,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其起源、形成、演变和发展趋势,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把握其在全球多元体育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自觉所体现的“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反思现代体育发展受西方体育文化影响,确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地位和文化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1.1 追溯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文化自觉

任何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孕育出特定的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所主要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会在历史的延续中积淀成为社会成员内在的、稳定的心理意识,衍生成为国家民族赖以维系的、根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民族延续的血脉,具有“我是谁、我来自何处”的“根”的历史含义,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就意味着陷入一种“无根”的文化困境中。当一个社会出现文化“无根”的状况,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文化凝聚力的消解,甚至出现对自身文化不切实际的否定或不着边际的诋毁。[3]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既立足于当代、着眼于未来,又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本原,对传统文化之根要有崇敬之心,在讲仁爱、重民本的传统观念中,挖掘和阐发民族传统体育修心养性、全民健身的时代价值;在守诚信、崇正义的传统观念中,挖掘和阐发民族传统体育正身重德、克己复礼的时代价值;在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观念中,挖掘和阐发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时代价值。只有固守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才不会在竞技体育全球化推进中舍本逐末,失去文化自立的根基。

1.2 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进步的文化自觉

“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不论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多么持久和深远,构成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的核心理念都是产生于过去,这决定了传统文化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又必然会和当代社会不相兼容。”[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立足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基础上,还必须追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新,紧跟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体育是一种身体语言,意识形态成分较低,便于民族国家的国际交流和沟通,因而人们对于一个民族国家的直观印象和初步了解,多源自于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国际竞技体育水平的展示。中国武术的对外传播,不仅让世界认识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运动风采,也让世界领略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东方魅力。但是,就近代以来我国体育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全球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的顺应,致力于以竞技体育为核心的体育大国的崛起。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已从体育大国迈入了体育强国的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纳入了全民健身的国家战略,成为了体育强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不能墨守成规,要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现代体育精神结合起来,为推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成为民族特征鲜明和体育内涵丰富的体育文化;不能因循守旧,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人类体育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全球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中自立自主的一元。

1.3 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自觉

民族凝聚力,不仅是国家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生存力,也是国家民族作为共同体发展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就是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提供一种直截了当的载体,为中华民族情感的交流提供一种方便通用的渠道,从而有效地促进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中华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因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素有张扬民族精神的文化情怀和激发爱国热情的文化情结,故在近代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进程中,对中华民族意识的唤醒、中华民族情感的维系、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发展历史方位上,必须更自觉地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顺应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找准位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弘扬民族精神的体育文化支持和促进民族凝聚力的体育文化支撑。

1.4 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自觉

文化作为民族国家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直接向世界展示自身的国家形象;文化作为民族国家软实力的实质内容,直接向世界释放自身的国家影响力。民族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有无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决定了在全球化进程的世界格局中,所具有的地位是否重要和发挥的作用是否重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对于加快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世界体育文化的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中,提升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文明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虽然内容丰富但难免鱼龙混杂,虽然形式多样但难免良莠不齐,因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在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软实力范畴中进行规划,以有利于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必须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伟大复兴中进行规范,以有利于民族形象的塑造和民族亲和力的提升。如我国的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体系复杂,均不具备直接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范式,只有在此基础上经过打造的“中国武术”,才具有资格作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事实证明,“中国武术”的确在国际交流中,获得了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喜爱,成为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体育文化名片。又如以“龙的传人”为文化底蕴的龙舟运动和龙舟竞赛,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较高的文化认同和体育认同,也在国外赢得了较好的文化声誉和体育响应。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只有坚持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才具备“走出去”的底气,也才能发挥中国体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2 文化自信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4]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形成的信心和信念:作为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的、心理稳定的文化表现;作为信念,是一种自我坚守的、精神成熟的文化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在于对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更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坚定信念。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定要在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确立起文化自信,在充分肯定我国传统体育积极文化价值的同时,合理吸收外来先进的体育文化,与时俱新不断开拓,与时俱进不断前行,从而使自我具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自信,才不会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冲击下“自卑自弃”、丧失自我,也才不会因历史悠久、文脉深厚而“自大自傲”、迷失自我。

2.1 在文化自信中坚定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信念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的前提下,对其构成要素进行科学的判断,对其内在价值进行时代的筛选,对其生存能力持有坚定的信念,对其发展前景充满热切的希望。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强大潮流中,各民族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突出自己的文化个性,以应对全球化潮流引发的文化“同质化”危机,以应对现代化潮流引发的“精神家园”失落的危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形成的历史进程中,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具有与西方体育文化截然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和运动理念,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东方体育文化。虽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源头,可归结为农耕时代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但其敬畏生命、注重生存、热爱生活的内在精神,对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人文危机和精神危机,具有不容低估的文化意义;其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内外合一的传统理念,对于竞技体育全球化潮流中过度推崇工具理性、过分崇拜技术至上,具有不可小觑的体育价值。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内在精神和传统理念,以及由此创建的运动方式,才能经久不衰地被传承,才能日久弥新地被弘扬,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成为了具有中华传统元素的体育符号,服务于建设体育强国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成为了带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体育名片,活跃在世界体育文化交流的舞台上,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塑造。

2.2 在文化自信中秉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定力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就心理机制而言,是在平衡内生传统文化与外来强势文化张力的博弈中形成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态度。内生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文化的根本,但在长期的自我演变中因“传统”的形成难免养成固步自封的文化惰性,从而逐渐消减了创新的文化热情和创造的文化血性;外来的强势文化,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不仅对传统文化提出了“生死攸关”的文化挑战,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卧薪尝胆”的发展机遇。如果能从容应对强势文化的威胁和冲击,把握好强势文化造成的时机和条件,则对于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自我净化是一种难得的催化剂,对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的自我发展是一种难得的助推力。现代社会,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趋势,因而衡量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生存力的一个重要判据,就是要看它对于外来异质文化的甄别与评估、选择与借鉴、消化与吸收的文化涵容力,大凡是对外来异质文化持有恐惧心理,采取怀疑、排斥、抵制的态度,多半会被世界文化边缘化,更无从谈及实现外来异质文化的本土化;大凡对外来异质文化持有平和心理,采取宽容、包容、从容的态度,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一定会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的形成,不仅源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的岁月感和贡献突出的成就感,还在于对先进文化因素自觉追求的使命感和对优秀文化因素自觉吸收的责任感,十分自信能够很好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并为己所用,十分确信能够很好地在与外来异质文化的交流中不会被对方“淹没”或“吞噬”。

2.3 在文化自信中确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追求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就历史背景而言,是近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中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的一种文化认同。20世纪90年代初,季羡林先生较为客观地比较分析了西方文化模式与东方文化模式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很有见地、发人深省地提出了“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他指出:应在“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化所达到的水平的基础上,用东方的整体着眼和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把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5]毋庸置疑,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将是世界文化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西方的经济与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文明所具有的价值。当今西方社会,遇到了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和诸多烫手的文化危机,因而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在西方现有的观念与方法难以解决问题和难以化解危机的状况下,把眼光转向了东方的中国传统文化。如西方学者罗素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人已经发现了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已经实践了不少世纪,如果他能够被全世界采用,将造福于全世界”。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发展,也面临同样的困境: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却也存在难以化解的人文危机。卢元镇先生在《东西方文化对接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一文中指出:“中国体育文化对于平衡西方体育文化的偏颇,可以起到难能可贵的互补作用。”[6]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与多元化并举的体育文化发展中,不是对西方体育文化“舍己从人”的文化追随或“亦步亦趋”的文化尾随,而是对西方体育文化过度追求“更快”的一种文化反思,过分宣扬“更高”的一种文化矫正,过于注重“更强”的一种文化纠偏,从而在“和谐”的理念下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自强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各民族国家取得高度共识的时代主题,这不仅意味着以“武力立国”、靠“强权横行”的殖民统治时代的结束,也昭示着以“文化立国”、靠“文化自强”的和平共处时代的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因此,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关照,必须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着力于文化自强。

3.1 加强文化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只有基础厚实、立得起站得住行得稳的文化,才有自强发展的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时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结晶,其间历经了几多国运沉浮的腥风血雨侵染,而成为国家的根基;经历了几多民族兴衰的刀光剑影洗礼,而成为民族的血脉;经历了几多民生存亡的水深火热淬炼,而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着力于体育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体育运动体系的构建,还要重视陶冶性情和文明精神的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并在发展中坚持以下原则:以我为主,强化主体意识,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为人们抵御物欲横流提供精神寄托;以人为本,强化人本意识,弘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民族秉性,为人们走出生活迷惘提供精神信仰;以“和”为贵,强化“和谐”意识,弘扬“天下一家”“兼济天下”的民族观念,为人们填补情感苍白提供精神需求;以“心”为重,强化“修养”意识,弘扬怡情养生、修心养性的民族心态,为人们充实心灵空虚提供精神世界。

3.2 加强普及教育,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较好的国民基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文化自强应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普及与推广,主动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中,自觉融入国民素质的培育中,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系列国家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我国有3亿多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最为基础、最为广泛的文化传承阵地,使他们不仅感受和领悟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魅力和体育精神,也了解和体会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

3.3 加强社会推广,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一种文化的兴衰,从一定意义上讲,有赖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口总量,取决于支撑这种文化的社会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源自民间,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联系紧密,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在体育大国崛起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上,却疏忽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造成了人们对竞技运动项目的熟悉与喜爱程度,远高于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无疑是一种必须校正的失误。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新时期,“全民健身”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民族传统体育应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重视社会普及和推广,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推进中为自身构筑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开拓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尤其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呈老龄化的趋势,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延年益寿的体育功效,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修心养性的文化功效,如何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重义轻利的社交功效,使其成为老年群体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和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须关注和重视的社会问题。

3.4 加强文化产业,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厚实的经济基础

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文化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积极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智慧,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民族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意识,为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难得的文化资本。因此,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因而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在重视其文化价值和体育价值的同时,还应重视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尽可能地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不仅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自力更生的造血机制,也为地方的体育特色经济开辟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加、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全民健身”意识越来越强、积极性越来越高、参与行为越来越普及,由此所衍生的消费行为给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因而应因势利导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进程中,使自身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文化大众消费的新变化和文化大众审美的新需求,在坚持市场化的运作中不断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在社会健身消费需求中的市场份额,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3.5 加强国际传播,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开放的全球基础

要努力把握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总体趋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愿景中,积极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交流和国际传播,不仅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东方独具匠心的运动形态和体育文化,也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东方独具慧眼的生命哲学和人生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7]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代表中华文化的话语体系和符号体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进程中,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独特的话语体系,在对外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不仅是一种体育的国际对话和一种文化的国际交流,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相对而言,美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国在文化的国际传播方面走在了前面,有诸多经验可供借鉴,比如:针对文化的国际传播上述各国大多制定了明确而长远的战略发展规划;政府大力支持、社团踊跃参与,推广势头较猛和推广力度较大;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国际交流活动,保持文化国际传播的热度;借助媒体多种传播手段,依托市场多种传播途径,重视产业多种传播渠道,协力促进文化的国际交流;等等。[8]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国际传播方面,要动真心思,要花大力气,要把体育精神与民族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时代精神的弘扬很好地结合起来,要把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而享誉世界、造福人类。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体育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们的“体育梦”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清明节的传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