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2019-11-25张坛柳
文/张坛柳
一、引言
生态视角理论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理论提出,早期用于研究生物与环境两者之间赖以生存的关系,在后期的逐步发展中,开始用于研究教育行业内多门学科与市场环境发展的协同关系,为教育行业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基于该视角下将高职院校教学课堂分为主体和客体两部分,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在生态视角下均属于主体共生关系,客体环境作为主体的对立面,在教学课堂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学习氛围等多种生态化因素。结合当下有关教育部门对高职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可进行能量、信息及数据的传递,促进教育行业的可持续发展[1]。尽管目前市场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逐步实施生态视角下教学模式的优化,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部分高校教室偏大,教师采用外扩教学设备导致课堂中噪声分贝偏高,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师在进行课堂作为排列时采用“插秧”式排列,造成学生与教师地位不公平的现象出现,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双向的交流;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多个专业教师的学术能力参差不齐,无法照顾边缘学生,上述现象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上述分析,下述将结合生态视角,开展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实现高职教学课堂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创新
为了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发展,结合生态视角理论,课堂上任何一种客体因素均可成为抑制或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影响因素,下述将从教学环境、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堂特征、教学资源五个方面,开展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
为了提升教学活动的质量,下述将采用营造生态化课堂环境的方式,进行高职院校教学课堂的创新。首先,由高校管理者对课堂中一些物理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包括教室的整体布局,课桌的摆放位置、墙面的颜色等,为学生提供相对优化的学习环境[2]。在完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其次应进行主体因素的强化,教师队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综合水平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营造生态化教学环境中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步骤,结合教师的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知识竞赛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关键指标,同时,设置一系列相关的奖励制度,包括增设教学奖金、教学活动基金等,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最后,采用控制班级规模的方式完善生态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若一个班级的人数超过教师可承受范围,便会出现教师管理失衡或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在进行班级规模管理的过程中,将不同专业班级的人数控制在30~40人之间,确保教学资源的双向顺畅共享,避免出现教师灌输式教育的方式,实现生态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二)建设生态化教学目标
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可直接对后期的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基于上述营造的生态化教学环境,下述将从两个方面,采用建设生态化教学目标的方式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3]。在教学目标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线方向,将不同教学目标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加以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制定不同的二维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与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式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无论最终结果是否存在偏差,均应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但体验了整体教学过程,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立范围应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学生作为生态化课堂中的多个有机体,不但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知识掌握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在性格、发展方向、长处缺陷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表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如教学活动中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了相同的教育目标,这样只会让少数学生得到成长,不符合生态视角下对教学提出的要求。进而,教学目标的建设应以学生的差异性为主线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维度,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实施分级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建设的生态化教学目标,下述将结合分级教学模式的实施,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新的发展道路。为了掌握学生的基础情况,可采用增设入学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分层,“A”级学生为学习能力及基础能力均较强的学生,“B”级学生为学习能力及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C”级学生为艺术类学生。其一,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A级学生不但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同时可熟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要求B及学生需要了解基础知识在应用情况,引导其进行自主学习;要求C级学生可满足毕业生基础学分要求[4]。其二,在教学活动中,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分配不同的教学资源,要求A级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同时需要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要求B级学生以必修的专业课程为基础,将选修课程作为拔高课程;要求C级学生可以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即可。其三,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考核方式的分级,对A级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其学习成果或作品作为评价学生的关键指标,结合其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分。对B级学生进行基础专业课的测评,占期末总成绩的50%,同时对其进行实践能力的检测,占总成绩的50%。对C级学生采用传统的评估方式,达到成绩点即可完成学业。
(四)把握课堂生态化特征
基于上述建设的分层式教育模式,下述将开展高职课堂教学生态化特征的把握研究,改善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5]。一方面要明确生态化课堂的基础特征,掌握课堂中多种变量对教学活动造成的影响,结合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有机联合,调整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趋势作为课堂中权威性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建立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学不再是对于知识点的灌输,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设置课堂讨论小组,结合当场课堂的关键知识点,随机为小组抛出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为学生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五)创新课堂教育资源
结合上述对课堂生态化特征的分析,下述将采用创新人文课堂教育资源的方式,实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首先,结合多个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源,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对重复的教学资源的进行有选择性的删除,并建立多个学科的资源库,将教学内容根据章节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教学框架,为学习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可采用将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视频的方式,为学生的预习或复习提供可选择的资源,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中带领学生实践,课下为学生提供复习资料。学生可根据课堂上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有选择地下载资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结束语
采用营造生态化课堂教学环境、建设生态化教学目标、实施分级课堂教学模式、把握课堂生态化特征、创新课堂教育资源等方式,开展基于生态视角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其目的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总体来说生态化课堂建设是追求教学效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获取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才能确保教育行业在市场的发展。尽管文章设计的教学方法已经趋近完善,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将持续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数据库,为多门专业课提供资源管理渠道,为学生提供查找资料的多元化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