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MO视角下大学生绿色行为调研

2019-11-25李翠芳王睿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4期
关键词:动机意识绿色

文/李翠芳 王睿

一、高校绿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生态压力与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情形下,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开展绿色教育,培养绿色人才。中国绿色教育起步稍晚,因政府的重视及各方通力合作,中国高校绿色人才培养意识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绿色人才培养体系,绿色实践活动逐步开展,绿色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本文针对高校绿色人才培养的现状,以问卷的形式,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开展了一次调研,问卷均以不记名形式填写,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绿色意识、绿色行为、参与绿色实践活动等情况。此次调査一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6份,回收率为95.6%。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发现,高校绿色人才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绿色意识较强,绿色行为的意愿与自身利益成正相关——动机问题

在“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的问题上,认为“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的大学生占97.32%,仅有2.67%的大学生认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这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广大同学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对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程度上看,有80.53%的大学生会关注相关报道;认为垃圾分类“没必要”的大学生仅占4.53%,这表明大学生的绿色意识是比较强的,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敏感性。问题涉及“在游览或旅途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您会怎样”,选择积极制止或立即投诉的大学生占38.1%,选择不愿多管闲事或其他的占61.9%。“假如您家受到附近工厂的噪音、污水或废气等侵害,您会怎样”时,选择会向有关部门举报或找厂方交涉的大学生占85.9%,选择关紧门窗忍一忍或设法搬家的占14.1%[2]。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行为是自主动机(内因)和控制动机(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认识自身需求和环境信息基础之上进行的自由选择。基于该观点的视角,大学生实施绿色行为一方面是对自主动机的满足,也就是他们希望从这种行为中获得个体的满足,这种满足可能是基于与个体切身利益相关,或者基于个体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是对控制动机的满足,也就是个体相信其行为会得到奖赏、鼓励和支持。综上表明,大学生绿色意识较强,但绿色行为的意愿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对与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环境问题,会采取消极的行动,而对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环境问题,会采取积极的行动,究其原因是绿色动机不强。

(二)学生绿色知识欠缺,绿色技能较弱——能力问题

对于“绿色技能”的具体内涵,国际社会还没有形成共识。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锋研究员提出,绿色技能又称“可持续发展技能”,是指劳动力支持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而需要的技术、知识、价值和态度,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用环保产品、保护自然环境等能力。

在绿色知识来源途径的调查中,仅有38.63%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获得。在“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仅占18.7%的大学生知道是“磷”,涉及“是否将自己或他人用过的物品再次利用”等问题,56.4%的大学生表示没有做过或者不知道怎样制作。目前,中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更多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多采用课堂教学的教育方式,缺少跨学科间的综合教育,很多高校绿色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从调查情况可知,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绿色素养,但绿色知识比较匮乏,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较弱。这表明,高校绿色人才的培养从知识的传授到能力培养还没有跟上社会对绿色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三)绿色实践活动少,参与程度不高——机会问题

高校绿色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仅仅是关于绿色知识的教育,还要把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同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培养。在“最愿意接受的绿色教育形式”调查中,选择绿色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占80.32%,选择开设绿色课程、专题讲座或其他形式的占19.68%。这反映了学生希望学校能创造更多的绿色实践机会和条件[3]。但在“参加过哪些绿色实践活动”的调查中,48.53%表示很少参加或没有参加过。

目前,在高校绿色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虽然有些高校进行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绿色实践活动教育,但缺乏系统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绿色实践教学的培养计划,造成大学生难以有机会将所学绿色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大学生中的浪费、不讲低碳环保等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在绿色人才培养中,体验式教学缺位,学生参与程度与参与兴趣不高,也是造成大学生绿色意识较强,但绿色行为及意愿较弱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AMO视角下的高校绿色人才培养策略

(一)AMO理论

AMO理论的出现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1982年,Blumerg和Pringel首次提出工作绩效是组织中的个人能力、意愿与机会交互作用的结果。1993年,Bailey强调机会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员工能力、动机和工作机会共同促进组织绩效的提升。2000年,Appelbaum延续前人的研究思路,认为员工绩效是员工能力、动机和机会的函数,再次强调员工行为与绩效受能力、动机和机会的综合影响【4】。2001年,Bailey等人再次对AMO理论进行了探讨,肯定了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受到充分激励且得到参与决策机会的员工,对其高绩效行为的重要价值。

AMO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绩效系统中,该理论指出在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如果能够满足员工能力、动机和机会等方面的需求,则能够实现更高的绩效和利益的最大化。

(二)绿色人才培养策略

1.激发绿色动机

加强大学生绿色知识、环境道德、伦理、法律意识的教育,对大学生绿色意识进行思想引导,增强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绿色环保行为成为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利用校园环境文化作为大学生绿色教育最直接、最直观的实践载体作用,积极开展绿色宣传,营造校园绿色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绿色意识的培养及行为的养成,激发大学生内在绿色动机。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有关的行为规范,对于积极参加教学、科研等绿色实践活动给予物质、精神奖励或支持,促进大学生的绿色意识的树立及行为的培养,激发大学生产生绿色行为的热情。

2.培养绿色能力

高校开设绿色通识课程教育是提高广大学生尤其是非环境学科学生绿色意识、绿色素养的主要措施。高校在传授绿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帮助大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绿色能力:发现绿色问题的能力、分析绿色问题的能力、解决绿色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发现绿色问题,并能科学分析绿色问题的技能之后,便会产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从而将绿色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活动。

3.增加绿色实践机会

高校绿色人才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同时,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保护与破坏、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生活教材,因此,以开放、灵活、生动等特点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结合国际上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先进经验和本文调查结果表明,绿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教育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绿色意识,增强其绿色责任为宗旨的绿色实践活动。

三、结束语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伦理观念,具备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知识和能力,自觉地把生态和环境保护知识同本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施绿色行为的绿色人才。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机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猜你喜欢

动机意识绿色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绿色低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