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路径创新

2019-11-25臧晴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4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攻坚

文/臧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复兴,教育先行。作为教育大国,我国教育从古至今备受重视并发挥着深远影响。从古代传统启蒙经典教材《三字经》当中的“人不学,不知义”,孔子语录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到今天推行的素质教育及其与时俱进的动态教育改革,均显示着教育在教化个人与国家发展当中的重要性。

当前,将教育与扶贫相结合,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亦是国家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治贫先扶智”思想。认为教育的缺失造成的不仅仅是贫困,更是一种能力的缺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贫困,亦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国家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意见中总目标提出,至2020年听力、智力、视力三类残疾人群体基本普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各省市政府则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江苏省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其中,《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残疾学生,要求在普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设立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对残疾学生实施免学费,免学杂费,对住校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接受残疾学生单位给于一定的教育资助,力求至2020年,实现全省残疾人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全普及全覆盖及学前至大学的免学费教育。

一、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实践

(一)目标任务明确

教育扶贫是脱贫根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是攻坚突破之势。纵观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以来,围绕如期实现教育脱贫攻坚目标,积极部署落实残疾人教育扶贫行动,高度重视宣传动员工作,强化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等普惠政策宣传,提高与帮助残疾家庭和残疾学生知晓和了解政策内容。通过教育脱贫典型宣传,激励脱贫残疾人产生脱贫内生动力。系列工作开展,均为做好扶贫工作中政策宣传、资金落实、帮扶措施三到位,以确保实现残疾人教育扶贫工作全覆盖。

(二)开展扶贫助学工作,打造对口支援,让残疾人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2016年以来,江苏省全面扩展残疾人学前与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在特殊教育学校与相关康复机构联合推进康教一体化建设或送教(康)上门服务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代表性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可数江苏省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残疾人高等教育与残疾人事业管理与服务专门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级(专业)等形式,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保障。此外,加强教育对口支援。为确保各地残疾人受教育均衡,省财政加强对苏北经济薄弱区教育资金对口经费投入及校舍维修与改造。尤其帮助农村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派出对口优秀干部、优秀教师奔赴一线任职任教,为江苏经济薄弱地区残疾人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三)教育扶贫困境

虽然当前教育扶贫工作取得一些成效,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原因,教育扶贫仍存在些许问题。由于贫困程度与残疾程度的差异性,统一化的教育扶贫方式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尤其当下农村,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童本为弱势群体,若老人体弱,孩童不同程度残疾,教育很难在这种家境中发挥成效。在调研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三年级的农村残疾小学生,在午餐中,快速把午餐倒入自带的饭盒,然后再次去盛饭。这种现象带班老师说已不止一次。原因只为带给家中瘫痪在床的爷爷,因为他的奶奶去世,父母在外打工。甚至一些学习场所亦成为一些残疾人学生偷抢、碰瓷的场所。学生们种种异常行为的出现,均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家庭温暖的缺失不无关系。另外,扶贫对象传统思想的禁锢,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成效,很难接受长时间的教育回报。内生动力不足,自信的缺失占主要方面。另外,师资力量不足,流失严重。尤其带着满腔热情的支教教师及相关支援工作者,既要在校完成教育任务,又要完成上门送教服务,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特殊的教学性质,且又面对低工资待遇、住房、子女教育无保障等现实的艰苦生活环境,辞职、调动现象突出。总之,家庭教育缺失、内生动力不足、辍学率高、支援支教工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的困惑等均成为教育扶贫发展的瓶颈。

二、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路径创新

当前,我国处于脱贫攻坚决胜重要关头,亦是协同全国人民如期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虽然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持续性保持良好势头,但任务依旧繁重艰巨。为此,在这一重要时刻,需要总结经验做法,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教育扶贫路径,切实把脱贫攻坚的过程变成残疾人脱贫致富的过程。

(一)加强家庭教育扶贫

家庭的重要性不需过于言说,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础,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认知世界最初的指引线,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教育扶贫是给予智慧的扶贫、能力的扶贫、向上精神的扶贫,亦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扶贫。上述案例中讲到一些残疾学生把学校当成偷抢、碰瓷的场所。调查了解,其中一些家庭处于贫困,父母离异,家长游手好闲,偷抢、碰瓷是惯例,孩童必然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甚至一些家庭把残疾人当做累赘,把其放到学校当做是一种家庭的解脱或是出于占便宜、看笑话心理。教育的缺失,道德滑坡这些均与家庭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扶贫工作中,需对整个家庭成员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教育,或进行文化思想的教育扶贫、或是情感的教育扶贫、或是精神的教育扶贫。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文化氛围良好的家庭环境。否则再好的教育支持,在愚昧无知的家庭中亦会打回原形。

(二)打造一支流动性人才队伍建设

流动性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指与相关单位协商制定的每年提供服务人才的硬性计划,作为所在单位评奖评优、职称评定、干部提拔等优先考虑对象的有时间节点的教育服务。根据级别、职称、年龄、文化层次、学科方向、发展需求划分服务年限与服务对象。这一计划,不仅能解决教育扶贫中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的问题,解决贫困地区长期的教育支持,也为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提供了可持续发展动力。

(三)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育扶贫质量

无论任何阶段,考核制度的严格把关均关乎扶贫成效。尤其在濒临成功的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更需严把考核关,切实打赢扶贫收官之战。决胜阶段,狠抓基础内容考核。一方面考核帮扶责任人本职工作内容完成率。即到位率、扶贫任务落实完成情况。到位率不是简简单单的扶贫签到,而是脚踏实地的人到心到事到,严惩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作风顽疾。扶贫任务落实中要认清痕迹管理的初衷,尤其严惩扶贫以来重“痕”不重“绩”的疲沓应付的合影扶贫。另一方面,考核帮扶残疾人对扶贫教育工作者工作的认可度、扶贫满意度、脱贫返贫情况等。利用双重考核牵制扶贫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与动力。考核成败,将严格通过谁有功,谁受奖,谁有过,谁承担的奖惩制度严肃处理。确保工作落实实处,不拖扶贫后腿。

(四)明确扶贫重点,发挥激励政策作用

扶贫关键时刻,不能胡子眉毛一起抓,围绕教育扶贫目标,立足现存问题,缺什么补什么,哪里弱抓哪里。当前,时间紧任务重需汇集可调动的力量全力以赴。激励政策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物质生活待遇、经济待遇、工作前途、精神支持方面给予相应提高与重视,让扶贫教育工作者有盼头、有动力。从工作安全保障的给予,让扶贫教育工作者敢做、敢为。工作安全主要是指人身安全、话语权、受尊重的权利、受相关部门保护的权利、申辩的权利。因为现在很多政策,更多倾向于扶贫对象权利的赋予,弱化了扶贫工作者的权利与地位,上下的监督压力,紧系规矩“紧箍咒”,让真正想做实事的工作者不敢说、不敢做。坚持与之工作相应的放权机制与奖惩机制并行,方能让他们撸起袖子毫无后顾之忧地挥洒汗水与才智。总之,面对脱贫攻坚决胜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攻坚克难,做好江苏残疾人教育扶贫发展新路径,有利于打通教育扶贫工作“最后一公里”,切实实现江苏残疾人全面教育脱贫。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攻坚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我骄傲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