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建设探索
2019-11-25张伟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张伟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健康中国”从2007年9月8日由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于首次提出,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健康中国 2020》战略规划组织实施,到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再到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至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通知》。以上表明“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国民健康已由关注“治疗”转向“预防”,各部门单位需要制定实施健康促进方案,达到国家要求。高职院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主要培养阵地之一,因此推进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建设发展是实施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发展主要包括体育课程建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质监测与评价、体育师资建设等几个方面,这些工作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因此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探索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作者提出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
一、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界定
英汉百科知识词典中定义多面体是指空间中由几个平面多边形所围成的立体[1],在多面体中面与面之间仅在棱处有公共点,且没有任何两个面在同一平面上,相应的由六个平面所围成的立体叫做六面体,也具有上述特征。学校体育中各项建设内容和多面体的特征相吻合。本文将体育课程建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质监测与评价、体育师资建设视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六个面,从以上六个方面探索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因此将体育课程建设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场地器材建设、体质监测与评价、体育师资建设的立体发展模式称为学校体育的六面体发展模式。
二、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构建
(一)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体现体育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多样性,实现体育课程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作用。
课程是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而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及其展开的过程,主要体现为各种教学科目、活动方案和其他教学要素,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2]在教育体系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体育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在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完成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二)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拓展延伸和有效补充,实现体育课程课内外一化发展,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培养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发展要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资源的实际,努力促进学校的“一校一品”和“一校多品”建设,形成本校体育特色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利用不断发展的网络远程监控功能和信息技术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网络化管理,利用移动智能运动APP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科学健身指导,实现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督、记录和管理,设计好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方式和比例,完成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考核。
(三)设计举行学生兴趣高、参与度广的系列体育竞赛活动,加强本校特色和品牌体育竞赛项目建设,促进校园常规系列赛和特色竞赛项目双向发展,实现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同向促进。体育竞赛不仅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参赛者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班级之间、个人之间体育交流,塑造团结向上、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对体育课程建设实施质量的检验。
(四)严格实施体质监测与评价,加大宣传力度,充分体现体质监测与评价对学生自我健康管理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2002年试行开始,中间几经修订,至2019年已有10多年的历程,其实施目的是推动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它是衡量学校体育发展质量优劣的标尺之一。学生要明确体质测试的评价标准,明白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对自身体质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质健康观念引导,掌握体质测试各项内容的正确测试方法,顺利完成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管理层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提出的体质健康测试相关要求,加强体质测试工作的管理,根据体质测试的数据判断学生当前的体质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今后的学校体育发展策略。
(五)落实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的国家要求,完善体育场馆器材管理模式,提高体育场馆使用效率,鼓励体育场地器材开发,为学生提高体质、增进健康提供保障。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施是体育课程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竞赛的基础保障,体育场馆设施的充分利用可以极大满足学生健身需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学校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制度化管理建设,让管理人员便于操作又利于师生员工参与体育锻炼;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内的体育文化建设,营造健康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开发体育器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器材资源;建立适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满足师生员工的健身需求。
(六)建立全面的教师培养内容,选择适合教师发展的培养方式,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体育师资培训从政治素养、体育健康专业理论、体育专项技能、体育教学训练能力、体育科研等方面着手,全面加强体育师资培养。采用全日制、函授式提升学历深造的方式和短期专项培养以及重点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教师发展。学校从资金支出、待遇保障、考核评价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师资培养制度体系,切实促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三、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实施策略
(一)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管理制度,引领学校体育发展。
由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学校领导牵头,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人员参与和体育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贯彻落实教育部、体育总局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精神和省教育厅、体育局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整体工作规划,监督落实,全面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二)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实施选项化教学,促进学生职业体能、体育兴趣爱好同向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且说明“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职业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未来职业人在学生阶段掌握相应的实用性体育知识,具备职业发展所需的一般身体素质和职业特殊素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将学生时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迁移到工作中去,以便于更好的适应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几率,增强职业能力。[3]学生升入高职时各个体育项目掌握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各专业的专业体能要求各异,每位同学运动兴趣不同,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兴趣设置课程内容,因此“以体育选项课程为主导、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复习、体育公共选修课程为辅助的体育课程[4]”的课程模式值得借鉴。以体育课程整体完善优化为出发点,提高课程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更新建设体育精品课程、开发建设新的课程教学资源为突破点,丰富课程资源,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建设体育课程教学团队和培养师资队伍为核心,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以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加强课程管理为重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体育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其他学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课程标准、课程质量、课程考核的科学实施方式;立足服务专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定位,探索理论教学、技术教学、体能提高、课程思政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安排和功能互补。优化课程结构、丰富体育课程资源、深化体育健康课程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建设水平,从而完成体育课程实施对学生健康促进。
(三)围绕健康促进目标,依托学校体育资源,实施课外活动、训练、竞赛、体质监测与评价一体化建设。
开展主题健身活动,利用移动运动软件开展学生常态化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完善运动队管理制度,坚持常态化训练,把体能训练和技术训练同步发展,把理论认识和比赛应用相结合,把思想教育贯穿于训练全过程,加强各运动队指导教师学习积累,提高训练指导水平,科学训练,提高学生专项竞赛水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体育系列竞赛活动,比如上半年开展内容包括足篮排和田径等竞赛项目的“体育文化艺术节”,下半年开展羽毛球、乒乓球、校园冬季越野赛等系列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让校园“动”起来。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场馆设施,满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设施需求,营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健康促进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把体质监测与评价列入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成绩列入学生档案,并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的规定,在体育教学中,继续灌输健康第一的思想,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进一步明确体质测试的意义。课外活动、训练、竞赛、体质监测与评价同步推进,共同实现对学生的体育健康促进。
(四)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健康知识培训,实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支持教师攻读学位,晋升职称,进行学术交流,开阔教师视野,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积极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逐步建立起教师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为体育教师提供人性化、制度化的良好工作环境。鼓励激励教师在教学、训练工作中探索切合我校实际的教训工作方略,实践——反思——实践,把科研意识和先进理念转化为操作行为,以过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师德、业务能力、专业技术、科研等培养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四、结论
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实现课外体育活动的制度化,实行体育训练常态化、体育竞赛系列化,落实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管理,严格实施体质监测与评价,加强师资队伍全面培养,构建学校体育六面体发展模式,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对学生体育健康的促进作用。成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管理制度,引领学校体育发展;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围绕健康促进目标,依托学校体育资源,实施课外活动、训练、竞赛、体质监测与评价一体化建设;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实施选项化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