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广场舞健康发展
2019-11-25郭剑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郭剑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文化活动,从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看,它的存在源自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扬,属于现代社会转型下的文化产物,有效彰显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我们还应认识到不同群体对于广场舞文化认同冲突,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效缓解甚至消除这种冲突,从而促进广场舞文化实现更好发展。
一、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广场舞发展动因分析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扬
广场舞作为一种以音乐为背景,以舞蹈运动为载体,以互动交流为核心的健身娱乐活动,本身包含有诸多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与人民群众传统生活方式相契合。它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健身、改善心理焦虑的效用,因此受到群众广泛欢迎。广场舞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群体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本源最早可追溯至古代社会宗教仪式的舞蹈表演活动形式,只不过如今的广场舞脱离了宗教文化束缚,在精神文化内涵表现方面更加自由开放,但同样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求同存异的宝贵精神内核。因此针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发扬,是推动广场舞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现代社会转型下的文化产物
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的中国梦已经逐渐成为现实:2010至2020年间,我国GDP总量与人均收入在原本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同时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深入落实,全国剩余的7000万贫困人口也将宣告脱贫。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被无限放大,广场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有效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空巢老人”群体与外界联系少、寂寞苦闷的状态,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自然能够被很多群众所支持,成为社会转型下一种典型的文化产物。
(三)国民精神面貌的生动展现
很多人对中国“大妈”都有着一种刻板印象,比如“保守”、“传统”、“守旧”等。但随着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整体精神面貌比以往变得更加从容自信,这种从容自信由内而外散发,广场舞则成为了以“大妈”为主的群众展示自己从容自信的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广场舞改变了当下中国中老年女性的传刻板印象,他们通过广场舞自由表达自我诉求,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是新时代国民精神面貌展现的一个缩影[1]。
二、广场舞发展下的文化认同冲突
(一)跳舞权利与公共道德之争
近年来,广场舞因“噪音扰民”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广场舞群体和非广场舞群体之间摩擦不断,并爆发了如“高楼泼粪”、“鸣枪放狗”等社会性事件。一方面受限于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广场舞群体只能利用自己身边的公共设施来开展活动,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权利,因此在公共空间使用权利争夺方面寸步不让;另一方面,长时间占有公共空间,并且“舞蹈噪音过大”令非广场舞群体不堪其扰,从而采用一些不当手段甚至是过激手段来争夺这种公共场所使用权利。在权利争夺的表象之下,实质上隐含着对广场舞文化的认同问题。非广场舞群体因不了解广场舞文化,很容易以偏概全,认为广场舞就是“噪音扰民”的代名词,是一种缺乏公德心的行为。广场舞群体则因对这一文化活动的热爱,容易盲目肯定一切,自然无法容忍那些采用过激手段阻止跳广场舞的行为,认为他们道德败坏、手段低劣。
(二)广场舞污名化现象分析
相较于广场舞群体,非广场舞群体在人数上显然更占有优势,因此部分媒体为提升自身新闻点击量,博取更多关注度,通过大力报道“广场舞扰民”的各种负面新闻,比如“广场舞大妈霸占篮球场做舞场”,“城管高考前劝阻广场舞遭大妈围攻”等,从而大大加重了人们对广场舞不好的印象,导致广场舞主体健康形象遭受严重的损害。针对广场舞单方面的“污名化”显然是错误的,部分媒体出于商业利益考量,不负责任恶意报道,刻意放大广场舞的缺陷,放大人们对“广场舞大妈”的刻板认知,本身就是对公民权利的蔑视和侮辱。因此针对于广场舞社会问题的治理,不仅要从广场舞自身来寻找原因,还应加强相关的文化传播制度文件的出台,从而确保广场舞的宣传更加客观公正,有效缓解广场舞矛盾之争冲突,这对于解决广场舞社会问题,推动广场舞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帮助[2]。
(三)广场舞规范化管理的缺失
广场舞作为一项群体性活动,理应受到来自政府的规范引导与监管,从而才能有效解决因广场舞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当下针对于广场舞政府显然还需要从强化社区治理和公共体育治理方面做好规范化管理。但从当下管理情况来看,依然存在权责不明问题,实际管理较为混乱。广场舞引发的问题多种多样,比如广场舞噪音问题,城市环保部门与城管部门都有责任去管理;广场舞场地争夺问题,政府体育部门与公安部门也都能够管理,但如何管理,具体责任归属如何划分,当下尚未有一个完整明确的规定。这些都为广场舞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广场舞引发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复杂性,需要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建立相关的沟通渠道与沟通机构,实现上传下达,才有可能保证相关管理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广场舞实现更好发展。
三、文化认同下的广场舞健康发展策略
(一)制定并落实广场舞相关文件政策
为有效缓和广场舞群体与非广场舞群体的矛盾,首先应从制度方面着手,从而有效约束规范双方行为,减少二者直接摩擦。早在2015年,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该制度要求应进一步着手加强对规范广场舞的治理,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加强对这一活动的管理。在具体实践方面,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有效联合当地社区居委会、环保、体育、文化、公安等部门,加强不同部门合作,共同制定并完善《广场舞文明公约》,并采取有效监督管理措施,提升广场舞的活动开展规范有效性。比如规划广场舞指定活动地点,尽量远离居民区、写字楼,选择在闲置的体育馆或公园中开展。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高考期间,应暂停广场舞活动。
(二)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
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不足是引发“广场舞社会问题”的核心矛盾之一,通过为广场舞者建设更多专用公共场地设施,有效避免广场舞群体与非广场舞者“见面”,避免“公共设施场地之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部分广场舞社会问题。因此在场地建设方面,国家也推出了一些指导性政策:比如最近由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中就明确表明:要大力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立足于县乡村三级地区,完成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建设。和城同时积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3]。另一方面,还应着重在居民区加强中小型体育场馆的建设,打造全民健身中心,丰富社区体育锻炼设施,并加强对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的合理利用,做好郊休闲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为广大群众组织体育活动开展提供良好的场地支持。
(三)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组织机构
地方政府应通过广泛吸收广场舞团队负责人、文艺骨干、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员,建立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区体育活动文化组织机构,使得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广场舞管理中来,充分依靠群众力量,确保广场舞活动开展能够有计划的实施,提升广场舞活动开展的规范合理性,使得广场舞活动开展得到统一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为从根本上提升广场舞活动的品质,需要当地公共文化体育单位应充分发挥文化服务作用,加强对广场舞活动开展服务与指导,比如可以开展免费发放教学光盘、公益培训、优秀广场舞活动作品征集评选等活动,从而有效将相关基层广场舞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提升广场舞文化品质,避免出现低俗、尴尬的劣质广场舞。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广场舞发展下的文化认同冲突,需要我们提高认识,了解问题原因所在,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改善社会上人们对广场舞的扰民不良印象,推动广场舞实现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