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推广毽球运动的制约因素与改进策略

2019-11-25李碧慧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毽球运动传统

李碧慧,汤 彬

毽球运动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毽球运动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健身效果和休闲娱乐功能,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可以调节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团队精神。毽球运动以其独特的优势,契合了新课改的需求。毽球轻小,携带方便,对场地要求不高,踢毽子的形式灵活多样,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小块场地,随时随地开展运动。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后,传统文化进校园掀起一股热潮,毽球运动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被许多中小学尝试引进,一时蔚为大观。然而,近期笔者调查发现,毽球运动引进校园容易,推广不难,往往“昙花一现”,很难持续系统地深入开展。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在中小学开展毽球运动普及与持续开展的制约因素,研究实施策略并积极实践,以期为中小学推广毽球运动的发展有所裨益。

1 校园持续开展毽球运动的制约因素

1.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有待加强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越来越多来源于西方的体育运动项目为青少年所接受、所喜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甚至处于边缘化境界。学校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主阵地,也是相对缺失的,大多数中小学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都是围绕现代体育项目展开。对包括毽球在内的传统体育项目,部分体育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理解,认为它们不过是游戏或者娱乐活动,只适合于课间玩玩,即使进课堂也是点缀而已。对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到教学层面,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责任意识与保护意识,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我们看到,在小学阶段毽球运动以游戏的形式进入了体育课堂,但中学阶段就很难再看到毽球的身影了,说明毽球运动仅仅以游戏的形式存在于学校中,并未受到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视。很多国家对其传统体育项目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比如英国,马术在英国人眼中就是国粹,是英式风范的传统,他们参与马术活动就是源于自身对于项目的热爱,并在整个国家内形成了良好的氛围。毽球运动在中国,薪火相传,代代相传至今,应该也可以发展得更好,中小学校应该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局出发,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责任。

1.2 毽球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简单

毽球运动的课程资源具有深度的挖掘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但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整合和开发。目前多数学校对毽球运动的课程开发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停留在初级的个人踢毽子上,一般以学生个人完成数量多少作为考核要求,而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毽球运动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花毽和网毽的学习很少,使得毽球运动的自身魅力体现不足,激发不起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此外,课程开发上未能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毽球内容选择的难易程度不合理,课程授课方式固化,教学内容机械重复,使得学生对毽球课程学习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持续的关注力。

1.3 毽球运动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我国体育类院校少有毽球专业设置。目前,普通中小学开设毽球课均由其他专业体育教师担任,他们未接受过系统的毽球运动培训,受自身知识和技能局限,难以保障毽球教学的质量,更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毽球的兴趣。毽球专业师资来源贫乏以及培训途径不畅的状态一直得不到有效改进。毽球运动作为我国民间传统体育运动,在民间有一些高水平的毽球教习者,如何将社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育,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不足,也是影响毽球发展的重要因素。

1.4 毽球运动氛围不浓

现在中小学生对毽球运动接触较少或者是浅尝辄止。学校对毽球运动的宣传引导也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广播、校园橱窗等媒介,持续宣传与推介。对毽球文化、毽球发展现状及毽球锻炼价值意义,学生缺乏了解,很难真正意识到参与毽球学习和锻炼的重要性,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中小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习与了解达到一定程度,自然都有表现自己和被集体肯定的需要。学生进行了课外毽球锻炼,但如果缺少展示的平台,社会上没有很好地开展各种规格的比赛,校园体育节的活动也没有毽球的影子,那么学生学习毽球的积极性将受到影响,持续性大打折扣,个性特长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5 家校联动不够

现在很大比例的学生在校外没有锻炼的习惯,一部分有也只是偶尔为之。由于学习压力等原因,家长督促孩子锻炼的力度不大,体育老师也很少能关注到学生的校外锻炼。毽球运动是一项来自于民间的运动,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都有过踢毽子的经历,在毽球运动开展中,学校往往缺乏对毽球运动校外开展的引导,家庭和学校之间沟通、交流与协作的机制不畅,很少利用家长来督促学生的校外毽球锻炼。家长不能参与到毽球运动,不能成为学生校外毽球运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 中小学持续开展毽球运动的实施策略

2.1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毽球运动的地位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进入校园是主要手段。”2014年8月有8所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毽球运动示范校”。这都说明国家鼓励并支持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在校园大力推广毽球运动,恰逢时期。

围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长期推动毽球运动的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评估标准、考核指标、督查制度等,鼓励学校将毽球运动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促使毽球运动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大平台之中,探索在中小学体育项目竞赛上设置毽球的可行性办法,探索在中学生运动会上举办毽球比赛等。这些政策必将鼓励更多的学校参与毽球运动。在目前外部政策不足的情况下,各学校可以通过推广毽球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活跃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设置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宣讲、举办师生的毽球比赛以及亲子比赛等,营造具有浓郁体育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采取一系列持续性的活动,切实提升毽球运动在中小学校中的实际地位。

2.2 构建中小学毽球校本课程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赋予学校教育教学极大的自主空间,为各校因地制宜编制传统体育文化校本课程带来机遇。毽球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校本课程实施,是毽球运动进校园的关键所在。

校本教材的编制要适应中小学生的实际,以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题组在毽球校本教材的编写上,为了适应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普及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对花毽和网毽项目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明确了花毽和网毽共有的4项基本技术,即盘踢、磕踢、拐踢、绷踢。从毽球运动所使用的众多品种的毽球中,反复比较试练,选定大毽子作为毽球器材。因为大毽子弹性大,速度相对较慢,便于控制,技术难度得以降低,更加适合推广普及。在普及阶段取消了花毽和网毽中较难的技术,如头攻球、脚踏攻球、倒勾攻球等,多采用脚踢球技术。简化比赛规则场地,如一对一比赛使用小场地,降低球网高度。通过合理创编毽球教材,制定推广规划,持续推进,现在学生基本达到了“人人参与、个个会踢”的要求。

2.3 提升指导毽球运动的师资力量

毽球是一项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花毽和网毽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确实让人生畏,但基本的动作技术并不难掌握,特别是足球专业的教师,掌握毽球技术更容易,其他体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在足球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练习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对于毽球普及阶段而言,完全可以保证基本的教学需要。当然,如果要组建高水平的毽球队的话,还是需要引进专门的毽球教师。

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普及毽球运动的能力与水平;二是借鉴其他学科培养教师的成功模式,设置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请进专家进行指导,以此来加强毽球课堂教学的师资力量。

2.4 营造开展毽球运动的浓厚氛围

毽球运动持续深入的推进与浓厚的学习锻炼氛围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湖南师大附中课题组对毽球课程开展的形式进行了充分规划和实验,以如下方法开展:一是定期举办毽球活动周。一般定在寒假开学后的第四周进行班级间关于毽球的黑板报评比活动,第五周进行年级的毽球比赛与校级毽球比赛。“个人踢毽赛”具有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是学生推广普及的初学阶段参加的运动项目。学生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后,便可组织班级对抗赛、俱乐部对抗赛,在“个人毽球赛”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花毽”练习是基础,“赛毽”对抗上水平,学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掌握。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达到人人能踢毽球、时时在踢毽球的效果,把毽球学习锻炼深入推进。二是在课堂教学上,每学期安排两周进行专门的毽球教学,学习内容结合教学计划安排进行。三是制作毽球微课。毽球微课制作,专门用于课外的指导,特别是假期的学习指导,视频通过学校公众号和班级微信群、QQ群发送给家长和学生,指导假期锻炼和比赛。四是成立毽球俱乐部,形成学习的长效机制。以班级、年级为单位,成立毽球兴趣小组、毽球俱乐部等校园体育组织,成为吸引家长、学生中毽球爱好者,团结和管理毽球爱好者的重要平台。建立此类专业化较强的毽球组织,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及部分家长毽球技术的巩固和提高,也有利于毽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使毽球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另外,校园毽球协会或俱乐部的构建,还可以对各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采用规范管理、定期组织活动和比赛等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毽球水平。学校构建毽球学习交流群和网站,使老师、家长、学生之间能够就毽球教学与训练的话题进行充分沟通,并通过学校的信息平台及时反馈班级、年级的毽球学练情况,以促进毽球教学质量的提高。

2.5 家校联动内外一体开展毽球运动

学校教育是弘扬和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学校教育若能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则可更有效地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毽球运动仅仅依靠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不够的,毕竟课时有限,作为一项群众性运动,如何有效利用校外的时间开展毽球运动,也是毽球运动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如下开展:

一是家校一体化推广毽球运动。基于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及升学压力等因素,家长普遍缺乏支持学生锻炼的意识,许多学生假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文化考试科目的学习上,对健康认知水平十分有限,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非常薄弱。毽球运动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技巧性于一身的运动,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气候以及参与人数的限制,不论男女、人数多少,不论室内室外、场地大小,不论走廊操场、房间客厅,只要有需求,人人能踢,处处可踢。学校可以通过布置毽球体育作业,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毽球运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锻炼,彼此合作。毽球是一项有着群众基础的运动,很多家长在小时候有过踢毽子的经历,而且技艺娴熟,在家长的监督和带动下,学生可以在家利用做功课之余等“碎片化”的时间锻炼,完成这样的体育作业,既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及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能力。同时,毽球的娱乐性,使孩子消除了学习的紧张情绪,增强了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二是布置假期毽球作业,开展假期毽球比赛。目前有不少学校也会布置一些体育假期作业,或简单或复杂,如内容上每天跑多少,做多少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形式上要求家长签字等,如何落实实效如何却有待商榷,而这也是这一类作业能否真正发挥效用的关键。其他科目的作业一般都有有形的成果供家长监督、老师检查,但体育课的作业学生有没有完成,完成的质量如何,监督和检查似乎都有难度。笔者也曾布置过类似作业,交上来后,据体育委员透露,有的家长签字是同学们互相签的,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可想而知。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落实,体育假期作业就成了一纸空文。针对假期作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湖南师大附中布置了有关毽球运动的假期作业,对初学年级开展“个人踢擂台赛”,计1次连续踢毽总次数,一般踢难度系数为1,花样踢难度系数1.5,总次数等于实际踢个数乘以难度系数。有一定基础的年级参加“毽球亲子对踢大赛”都是以视频方式提交参赛。视频首先提交班级,作为体育假期作业,视频提交必须达到规定的次数。班级选拔男女各8名参加年级评奖或校级评奖。特别是亲子对踢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和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结语

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体育运动走进中小学,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致力于为广大青少年挖掘传承基础好、易懂易学、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好项目。毽球不失为一个好项目。毽球运动进入中小学校园大有必要,且已经实施多年。但如何保证毽球运动持续开展,毽球项目深度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在中小学体育教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正确分析所面对的形势和实际需求,所采取的策略必然导致中小学体育在教学目标、形式、内容选择及评价体系的系列变化。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家校联手,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对毽球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毽球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

猜你喜欢

毽球运动传统
毽球运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展价值分析
第一次踢毽球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我校毽球特色项目有效性教学的行动分析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不正经运动范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