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019-11-25李向东
李向东
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李向东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50)
在广西高中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采用田野调查法,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资源、内容资源、学生及教师资源、场地及器材资源等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欠佳,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都比较缺乏;教学内容主要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内容单一、重复,未能结合当地特色,显得枯燥、乏味,未能发掘学生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相关领导与老师的不重视,导致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困难。在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下,应大力开展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广西自治区民族体育特色大力开发民族体育资源,根据“木桶原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大课间体育活动;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
课间体育活动是指除了课间操与课外活动之外的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又兼顾体育锻炼,根据木桶原理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集多种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民族体育项目丰富。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民族体育资源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体现大课间活动的弹性和地方特色,发掘和传承具有共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文以广西中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研究为依托,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广西中学的发展状况,以发掘和传承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有益借鉴,对其他类似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掘与传承予以探索并赋予更深的理论追求。因此,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方式开展能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特殊的意义。
广西在施行高中教学改革,在高中教改的背景下,广西研究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的比较少,且正式发报的并不鲜见;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及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广西中学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从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资源、内容资源、学生和教师资源、场地及器材资源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资源中学等示范性中学所处地理位置、师资、器材、场地等条件,以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兴安中学、资源中学参与大课间活动中的学生和体育老师共360人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该研究方法主要提倡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当地人生活共同的分担者和分享者[1]。对于田野调查的时间, 一般认为, 理想的田野工作状态是研究者在所调查的地方至少住上2 年, 以特定的社区为中心, 集中、细致地调查这一社会[2]。有学者认为, 调查的时间应根据情况来定, 为避免产生研究麻木感, 与研究对象之间保持一种自然的矛盾张力, 比调查的时间长短更为重要[3]。 由于笔者很难做到长年蹲守在研究对象所在地做田野调查,考虑人际关系、社会风俗、后勤保障等因素,笔者将文献资料、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结合运用, 以此来弥补田野调查的缺陷。
采用参与考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在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资源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各个年纪里面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上课内容、器材、场地和大课间活动参与考察、访谈,共三次。考察学校为: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兴安中学、资源中学。
1.2.2 逻辑分析法
在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调研基础上, 对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推理与逻辑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因广西施行体育教学改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广时间相对较短,广西中学的学场地、器材、体育教师资源有限,学校启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较困难,广西大部分中学还处于尝试开展阶段,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不太理想。
2.2 分析
2.2.1 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资源
通过调查桂林市的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兴安中学、资源中学这几所中学发现,学校均在上午第2节课后安排了25分钟时长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广播体操),下午并为开展体育活动。因为条件不一,每所学校的体育课开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校体育课每周2次,在其余没有体育课的时间,无法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
2.2.2 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资源情况
目前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县一中、临桂中学、兴安中学、资源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大多数是现代体育,分别为广播体操、篮球、自由活动、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和足球。这几项现代体育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符合学校现实条件,课外体育活动仅局限于低强度健身跑、广播体操,剩下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体育教师不对学生教授大强度、对抗性和群体性项目。由于体育课上课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学生对体育运动缺乏热情,未能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行为习惯。通过此次考察发现,少数学校有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器材,却没有正常开展民族体育,大多都将大课间活动改为自由活动,让同学们“快乐第一的放羊式”体育教学。甚至有少部分学校,缩减了大课间活动时间,要求学生提前一个小时进教室上晚自习,缩减剩下不到一个小时的大课间活动时间从本质上就变成了学生的自理时间,而大课间活动却不复存在。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①少部分学校以培养艺术方向学生为主,忽视了体育的开展与发展,把大多的课余时间都集中在艺术上。②大多数学校仍以学生学业为重点,缩减体育课与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变相的提早上课时间,导致了参加大课间活动的学生数量较少。③学校相关领导不重视,体育老师师资缺乏,导致了大课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综上所述,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灵川一学、临桂中学、兴安中学、资源中学的部分教师在开发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没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未结合实际情况开发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不太成功。
2.2.3 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及教师资源情况
表1 几所中学体育教师师资和学生生源现状
学校体育教师师资(人)班级(个)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533 灵川县一中519 临桂中学742 兴安中学749 资源中学530
通过对广西中学实地考察发现、访谈发现,大部分中学都有30—50个班级不等,而体育教师却只有5—7人,有少部分中学班级超过40个,而体育教师人数却只有7人次。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情况发现教师资源基本上不够用,学生资源远远大于老师能控制的数量,在开展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校无法正常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把大课间活动改为了学生自由活动,甚至有少部分学校把大课间活动取消了。
2.2.4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资源情况
表2 桂林市中学的场地、器材情况
学校场地器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400M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5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足球场共一块场地)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乒乓球拍、羽毛球、羽毛球拍板鞋竞速、大象拔河、跳橡皮筋(器材充足) 临桂中学400M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4个、足球场1个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乒乓球拍、羽毛球、羽毛球拍、打波螺、板鞋竞速、大象拔河、剑、刀(器材充足,器材室90平方米) 灵川县一中400M煤渣田径场1个、篮球场6个、足球场1个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不能满足上课需要) 资源中学篮球场5个、水泥空地1块实心球、乒乓球拍、篮球、足球(器材数量十分的欠缺) 兴安中学400M塑胶田径场1个、篮球场12个、足球场1个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乒乓球拍、羽毛球、羽毛球拍(器材数量十分欠缺)
通过表2可以知道,上述5所中学的器材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学校并未达到《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中一类、二类必配,一类、二类选配设备的要求。在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时却未能发挥器材的功效,大多数同学都未能在大课间活动中使用。大多数学校都出现了场地设施、上课器材缺乏的情况。学校可有一定的自主性,根据本校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其中足球、篮球、排球三项相关器材设施不得小于两项。笔者对广西中学的体育器材进行调查时发现体育学器材有少数学校器材齐全,其中大多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严重匮乏。通过高年级学生和有资深体育老师的了解和介绍,学校体育器材的补充情况也不好,其中大多数中学在3年以上没有补充过体育器材,少部分中学在2年补充一次体育器材,广西有中学体育器材未能达到一年更新一次。从实地考察和访谈调查发现,少部分学校严重缺乏一些现代化的场地设施和体育器材,如标准的田径器材、田径400m跑道,球类器材、篮球、排球、足球场地,体操器材、体操训练场地等缺乏的比例高达70%以上。大部分中学缺乏的体育器材,在短期内由于经费和政策等原因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故必须通过体育教师、学生以及各方面力量充分开发现有器材的多种功能,结合当地特色引进场地、器材要求低的民族体育,提高现有器材的利用率。
3 结论与建议
广西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条件不一,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大部分中学场地器材缺乏,实际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不多。因此,学校有关人员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坚持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思想,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充分挖掘体育互动项目内容及形式,发挥地方体育活动的自主性和弹性。应该围绕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建立学生完成体育目标体系,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此外,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让老师参加以增强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举办教学竞赛,增强教师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促进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改善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的现象。
此外,根据当地的民俗风情,适当的开发与利用民族体育项目,把具有民俗文化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带入课堂,发挥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群体性、游戏性质的特点,降低体育课程的门槛,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习民族体育项目传承民族民间体育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于其中。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不但具有健身功能,还具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门槛低,要求低,具备的功效性强。加大民族体育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各学校的校园文化。
[1]李志清.乡土中国的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2.
[2]中根千枝. 麻国庆译.田野工作的意义[J].思想战线, 2001,27( 1) : 73—76.
[3]杨海晨,沈柳红 ,赵芳,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J].体育科学,2010,12(30).
[4] 罗云生.高中体育大课间与体育课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体育大课间模式为例[J].体育科技,2018(1):137
[5] 侍倩倩.宿迁宿豫区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2018(6):163.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ports Activities in the Large Recess in Middle Schools in Guangxi
LI Xiangdong
(Guangdong Jiaot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李向东(1974—),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