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2019-11-25招紫玲
招紫玲 周 伟
“健康中国2030”视角下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研究
招紫玲 周 伟
(武汉理工大学 体育部,湖北 武汉 430070)
在“健康中国2030”政策指导下,对学校视角窥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本质因素以及对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致因进行分析与探讨,从国家政策中寻求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措施,为指导高校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健康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现状;策略
“健康中国2030”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提升人民体质健康为根本目的国家战略。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将人民健康作为第一的创新型发展理念。“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战略储备关键一步,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后备人才,将肩负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重责。大学生体质的健康是关乎国家人才战略目标实施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态是衡量国家未来发展态势,社会健康的一项指标。自1985年我国首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未能尽如人意,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2017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表明大学生体质健康虽然下降速度趋缓,但依然呈下降趋势[1]。另外,国务院在2016年颁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并对今后学校体育工方向作做出重要指示,突显出学生体质健康将一直是学校体育的重点工作及内容[2]。因此,为遏制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滑,以“健康中国”视角,解读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相关问题,提出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施路径,为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1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1.1 大学生身体形态
2015年1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14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我国大学生在身体形态相关指标身高、体重、胸围发育水平持续提高[3]。建国初我国经济落后大学生普遍缺乏营养供给,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大学生营养不良现象逐渐得到改善。但从近年相关报道发现,我国大学生肥胖率正逐步攀升,营养过剩现象趋于快速增长。而大学生肥胖现象的出现与大学生的生活作息有着密切联系,饮食习惯不良、运动不足、睡眠不足,体育行为消极、健身动机低下、健康意识薄弱,体育锻炼不足、沉迷网络、 个人的遗传体质较差等现象是诱发肥胖的主要原因[4-6]。肥胖症作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顽疾,它是慢性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因,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肥胖所带来疾病。
1.2 大学生身体机能
2015年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肺活量指数依然持续回升,虽然我国大学生的肺活量指数从2012年开止跌回升,但依然处于低水平状态[3]。与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对比发现,大学生台阶指数指标持续降低,男生下降幅度在0.7%~10.8%之间,女生下降幅度在1.9%~8.8%之间,间接阐明大学生心血管系统机能正逐步下降[7]。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疾病的形成与心血管功能的衰退呈正相关,而“中国营养与慢性病状态的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居民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当前慢性病成为威胁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并伴有年轻化扩散趋势[8]。
1.3 大学生身体素质
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速度、耐力、爆发力等素质指标全面下滑[9],与2010年对比发现,速度素质(50m)在19-22岁大学生组中城市、农村男生分别下降0.07s、0.04s,女生分别下降0.04s、0.01s[10],与前一个5年相比虽然其下降速率有所减缓,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令人堪忧。而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测试中男、女生均出现下降,男生降幅在0.7%~10.8%之间,女生降幅在1.9%~8.8%之间[9]。另外,从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结果发现,2010年19-22岁大学生组中城市、农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cm、 0.23cm, 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次、1.45次,1000(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s、3.09s;城市、农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cm、0.92cm,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次/min、2.48次/min, 800(m)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s、1.87s[11],而2014年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在2010年基础上继续呈现下降趋势[12]。
2 “健康中国”视角下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现实困境
2.1 重文轻体的应试教育模式
受儒家文化与应试教育影响,体育学科一直处于弱化地位。而现行的各类选拔机制中,文化课成绩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体育成绩占比很小,甚至没有实质性权重[13]。增强体质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形式性工作。学生在整个教育环节缺乏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技能练习,形成体育不重要的意识。甚至有“不病即健康”的错误观念,学生对文化课成绩的重视,远远超越了对体质健康教育的价值认同。加之大学生营养摄入不均衡、作息时间不规律、锻炼时间缺乏等因素是造大学生体质下降原因之一。学校重文轻体,延长学生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减少体育活动,形成应试教育模式;另外,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因体育事故保险机制不健全,为降低体育意外风险,课堂中贯彻的是“安全第一”并非“健康第一”的自保原则,减掉了许多有风险的体育项目,影响了体育课堂内容的正常开展,不能全面而有效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2 师资、场地设施短缺影响大学体育课堂效果
体育教师人数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我国高校连续扩招,2017年全国招生人数已达670万之多,学生人数激增导致体育教师队伍、体育场地设施等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3]。另外,教师“退休潮”现象也逐渐扩大,高校对新进教师的门槛提高等,使得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新人补充困难。体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冗长、教学压力大等现实困境,严重制约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结果显示:我国体育场地总面积拥有19.92亿平方米,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46平方米。体育场地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进行课内外进行体育锻炼,减少了其体育锻炼时间,是促进学生体质增强的不利因素。另外体育教师教学用地也受到限制,全国室内体育场地面积只有0.62亿平方米,室内场地严重不足,如受下雨、下雪气候影响,体育课堂学习不能进行,学生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体育活动时间被压缩的情况下,大学体育课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2.3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诸多矛盾的产生,首先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能保证。体质的增强是建立在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与时间保证的前提之下,而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上均为2学时每周,在每周只有1.5小时课堂练习时间。加之,体育学科和各个学科之间时间与空间上的资源竞争,在校园体育时间与空间资源的分配上,体育学科仅依靠行政手段获取,大学生仅有的锻炼时间出现进一步被压缩的趋势。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将何以保证大学生体质的增强。其次,课程强度与安全的矛盾。体育课本是具有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但由于学生的先天遗传或后天因素,导致部分学生体质虚弱,在体育课上运动伤害、猝死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和体育老师为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故取消对抗性强、强度大、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以规避风险[14]。常规体育课中,对于危险系数较高的器械类、超负荷长跑等课程,出现能减就减、能避则避的现象。仅仅是运动技术的学习、没有运动负荷与强度为基础,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效果堪忧。
2.4 高校体育评价机制亟待建立
受我国儒家思想“崇文弃武”、以及社会“逢进必考”、“成绩至上”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程评价也逐渐“墨守成规”形成注重单纯测试成绩,以“一考定成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视野中,扭曲了体育课程设置的本质与初衷。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中多以“体能+技能+理论(随堂考)+平时成绩=成绩”模式评价学生健康水平。以技能、体能为主导的评价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原则,有失公允。课堂技能、体能考核应只是体育学习过程的表现的一种形式,并不能代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同时,局限性与片面性的评价方式扼杀了部分学生体育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形成体育课只是为了考试的假象,缺乏对体育真正内涵的认识。因此,构建合理、科学的大学体育课评价机制是当前应解决问题。
2.5 地域体育俱乐部参与不足,缺乏社会支持
我国相关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拟定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决策,学校则为实施单位。在促进学生体质工作中存在政府独大的现象,出现“社会无声、学校无力”的状况,无论在决策层面与实施层面都缺乏社会公众的参与,致使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与社会间的脱节,社会公众形成学生体质健康仅依靠政府与学校体育的偏见。虽然,政府层面的强力推动和学校体育的贯彻落实毋庸置疑会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产生重要影响。但仅仅依靠政府层面与学校层面很难根本扭转当前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落后局面,必须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生态模式,集全体力量扭转当前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困境。
3 “健康中国”视角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策略
3.1 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深化教学改革,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是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手段。强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将课堂体育与课外活动进行深入融合,课外锻炼作为课堂体育的延伸,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同时其体质得到增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内容在做到“体育课堂+”的多元化结构,将课外锻炼纳入体育考核范畴,激发学生锻炼热情。课内完善体育课程,积极推动各类体育项目的开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增强学生体质。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关注学生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课外要抓住学生体育兴趣,广泛开展各类运动项目。建设各类体育社团,进行技术指导与业余训练。开发课外运动监测APP,利用定位系统与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在督促学生参与课外练习的同时激发学生自我内部锻炼意愿,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利用体育讲座、体育明星活动、体育赛事等形式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与兴趣。
3.2 加强体质评价监测,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构建课内外相结合、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和规范体育运动项目考核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在体育课程评价中遵循“教师评价作为主体,弱化技能比例,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进步性评价”的基本原则。运动技能评价上注重先天因素的影响,考察学生过程性学习与态度,采用定量评定与定性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再开展终结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此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另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的选择要符合学习动作发展规律、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构建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成年计划、多周期阶段式锻炼等级,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信心,克服自身惰性,养成良好终身性体育锻炼行为。不仅重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更重视学生体育健康教育与体育健康行为的产生。
3.3 注重体育意识培养与提高技能相促进
注重大学生体育文化的建设,弘扬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自主体育意识、优化体育文化环境,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意识,使学生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相关活动,在课堂之余举办课外体育文化节、体育健身月等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开展“体质达人”系列体质健康比赛活动,营造健康向上良好环境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了解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体育热情,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使学生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上学生服务中心,开通健身辅导、咨询、答疑运动赛事等对话窗口,注重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加强学生生活作息的管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
3.4 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多维联动机制
在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道路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前,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政策充裕、学校体育丰富多彩,但社会参与学生体质健康却相对匮乏,学生内层动力不足。高校应抓住“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快车,将学生体质健康融入社会团体,培养社会体质健康观。社会观念的改变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政策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组织具有的组织性、自治性和自愿性等特征以及其组织使命和活动目标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政府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政策“失灵”缺陷,能够以更高效率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另外,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在增强青少年体质方面拥有不容推卸的共同责任。应该密切合作,资源互补,形成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教育-体育”深度融合的多维联动发展机制,从多层次、全方位地保障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的有效运行[15]。
[1]晋浩天. 我国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生活方式不健康成主因[N].光明日报, 2017-08-18(3).
http://edu.qq.com/a/20170818/006879.htm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3]陈莉,周伟,蒲庭燕.全民健身计划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33(1):48-52.
[4]王欣.青少年体质下降的社会因素分析及对策——以安徽省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32(5):29-32.
[5]王鹏宇.大学生体质下降成因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 (3):86-89.
[6]顾久贤,李跃.影响江苏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干预对策[J].体育科技,2016,37(3):85-86.
[7]武善峰,曹艳杰.基于“健康中国”导向下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6,35(7):569-572.
[8]刘浩生.遏制慢性病我们在行动--第七届中国慢性病管理大会会后报告[J].中国医学信息导报,2016,31(12):10.
[9]张洋,何玲.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态动态分析—基于2000-2014年四次国民体质健康监测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6(6):5-12.
[10]杜熙茹,韩晗.中越女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8):145-148.
[11]华商网.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出炉[EB/OL].
http://www.chinadmd.com/file/3utuzpwvexpvx66urxwcv3ze_1.html.2011-09-05.
[12]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EB/OL].
http://news.163.com/15/1126/10/B9BE6QGC00014SEH.html.2014-11-25.
[13]杜建军,张瑞林,冯振伟.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政策的现实审视与优化策略[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6):82-90.
[14]王献英.学生体质健康增强的难题与协同促进策略[J].体育学刊,2016,23(3):112-115.
[15]李卫东,王健,黄睿,等.国外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0):13-17.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based on the "Healthy China 2030"
ZHAO Ziling, et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招紫玲(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