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攀岩教学中协同教学法运用研究
2019-11-25张道毅淳友忠
张道毅 淳友忠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贵州 凯里 556000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除经济往来外,文化及体育领域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文化及体育项目,同时国外的一些体育活动也传入我国。攀岩运动正是其中之一,攀岩在早期为登山运动的一种,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为一项独立的运动,其在攀登装备的保护下,完全利用人类自身的攀爬能力,依靠手脚的协调配合,攀登自然的或人工制作的峭壁及岩石。国内部分高校已将攀岩运动纳入课程体系之中,由于攀岩运动多样化的路线、复杂的技术动作及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技术能力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使学生克服攀岩中的困难,培养学生攀岩兴趣成为攀岩教学的重中之重。
1 协同教学法概述
1.1 协同教学法含义
协同教学法又称分队教学,教学团队由教师及相关辅助人员组成,通常一个教学团会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分工协作。协同教学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开展,一种为教师在教学团中占主导,全面负责教学事宜,助理教师则根据教师制定的计划进行辅导工作;另一种为两名及以上的教师共同合作,根据课程需要及教师专业优势决定主讲教师,进而划分小组进行相应的辅导。[1]协同教学法在攀岩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及任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协同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其教学风格独特,由于每位教师的偏好及性格、教学经验及知识背景等各有不同,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风格,因此,在协同教学法的具体开展中也各有差异,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学方法种类多样,协同教学法的运用将整个教学团中的思想集合,在教学计划及任务的制定商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同时团队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更加密切,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启,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最后,教学活动的形式各有不同,协同教学法将教学形态彻底转变,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促进了其形式的多样性,当前常见的形式有大班统一教学及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协同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师生交流也得以更加深入,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协同教学法应用于攀岩教学的意义
协同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形态的转变,以往以班级为单位、以一位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协同教学有利于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特长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攀岩教学既需要传授攀岩运动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有专门的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若仅用一名教师将这些教学项目大包大揽,将极大地影响教学开展,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全面发展。[2]通过应用协同教学法,由理论教师专门进行攀岩理论教学,在掌握相关知识以后由获取国家认定的《攀岩指导员证书》的体育教师针对学生的体能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从而保证学生接受到最优质的教学,不仅促进教师能力的发挥,将教学资源发挥至最大化,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培养的质量。
2 攀岩教学的基本教学内容
攀岩运动由于是一项高空作业的运动项目,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攀岩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首先进行安全教育,为学生详细讲解攀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防范与应对措施,重点强调保护者的职责与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的扎实的掌握攀岩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体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肌肉力量训练
攀岩运动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肌肉力量,这是学生攀岩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当前高校大部分学生的肌肉力量不足,而若缺乏足够的力量,在参与攀岩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难以为继,导致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进而导致学生丧失继续攀岩的热情。因此,肌肉力量训练至关重要,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力量训练。攀岩运动将会调动全身大量的肌肉参与,因此要加强人体各个部位肌群的训练,其中主要包括胸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背阔肌、腹肌及腿部大肌肉群等。训练动作可采用深蹲、卧推、硬拉等经典杠铃训练动作加强全身大小肌群的绝对力量,并结合各种徒手训练加强爆发力与耐力,为完成全程攀岩教学提供体能保障。
2.2 平衡力训练
攀岩运动需要在峭壁上依靠手与脚进行攀爬活动,稍有不甚则可能跌落,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平衡能力以保证在峭壁上移动时能够保持重心的稳定。高校在攀岩教学中需要着重训练学生判定空间位置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方向感及位置感,形成良好的空间应对能力,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攀岩线路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的制定最佳攀岩线路及技术动作,能够平稳的控制身体姿势。[3]常见的平衡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平衡木、跳跃、云梯等项目。
2.3 柔韧性训练
攀岩运动具有一定的危险系数,为防止攀岩过程中的肌肉拉伤,必须提升身体韧带的柔韧性,以应对攀爬中的各种未知因素。日常柔韧性训练通常可分为主动与被动柔韧性训练,一般采用压腿、跪躺、劈叉等动作,在实际训练中需要根据学生身体的柔韧程度,由易到难,先从压腿开始,然后逐步加强训练难度,最终向劈叉迈进。值得注意的是,在柔韧性训练开始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及拉伸训练,在全身肌肉及韧带得到充分的舒展之后开始训练,防止被动拉伤。
2.4 灵敏性训练
攀岩运动中的线路复杂所养,在繁杂的空间条件下要求学生快速的做出相应的反应,较快的进行空间转换。日常灵敏性训练可通过在平地上进行各种移动变向训练,在反复进行快速的移动中提高学生的灵敏性,然后开始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在攀岩实战中磨练灵敏性。灵敏性训练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培养大学生的胆识及乐观向上的品质,帮助大学生从心理上克服对攀岩的畏惧心理,当攻克心理这一难题时,学生的灵敏性素质将会取得明显的进步。[4]
3 攀岩教学中协同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3.1 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细化教学任务分配
攀岩教师要充分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自身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修养,并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浓浓的认同感,能够沉下心来深入钻研高校攀岩教学工作。只有对攀岩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知及透彻的理解,才能发自内心的投身于攀岩教学中,形成浓浓的社会责任感,为自己热爱的工作献身,才能对攀岩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耐心指导学生的攀岩技术动作,才能克服攀岩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只有具备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才能在攀岩教学中将协同教学法真正落实,才能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在教学的一言一行中以身作则,树立学生学习与模仿的榜样。若要充分发挥协同教学法作用,需要根据攀岩教学中的教学任务及攀岩教师自身能力特点进行合理的分配,为协同教学的科学性提供保障,规范协同教学开展细节。攀岩教学中,教学团中的每一位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项目进行详尽的分析,在协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至最高。[5]比如,对攀岩专业知识理论研究较深的教师可担任理论知识及安全防护知识的传授,体育教师则可以担任学生力量、平衡力、柔韧等各项身体素质训练,攀岩经验丰富的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技术细节,从而保证每个环节教学的专业性。
3.2 构建协同管理模式,促进攀岩教学环节协同运作
高校攀岩教学中协同管理模式中分为协同主体、协同客体,协同主体主要为高校攀岩教学中参与协同管理的各部门领导,负责攀岩教学与训练、场地建设与维护等多方面的事宜,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协同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协同客体主要由教育模式、理念、主体等方面组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协同教学的关键,是攀岩教学目标有效完成的支撑,协同教学模式则推动了教学创新,有助于凸显攀岩教学的实践性,教育主体则由教师、学生和物力、财力等构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直接影响着攀岩教学的成果。[6]在协同管理模式中,协同主体通过评估高校攀岩教学实际,制定科学的协同制度,对校内及校外的各项攀岩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优化,通过资源的共享及相互协同的方式实现协同客体的整合,在攀岩教学中实现协同主体与客体的有效互动及协同创新。
3.3 促进运动参与,提升团队意识
运动参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攀岩兴趣,是其主观情感的外在显露,学生通过充分的参与攀岩教学,能够有效激发攀岩热情。实验表明,采用协同教学法教学的学生运动参与度相比传统教学有较大提升,说明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攀岩的积极性。由于攀岩项目的开展是在空中作业,存在一定的危险系数,在充分做好防护工作的情况下,其风险能够有效控制,而未知的危险与当代大学生勇于探险、不畏挑战的特点相契合,对众多大学生均能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若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仅靠一己之力将寸步难行,各项社会活动的开展均离不开人们的团队合作。经过九周的实验,学生的团队意识相比传统教学组有显著差别,说明攀岩教学中采用协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校培养其团队意识极为必要。攀岩教学安全顺利的开展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安全保护与组织协调,只有通过良好的分工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均会加强,有助于团队意识的形成。
3.4 加强协同教学中教师间及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协同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整个教学团队的倾力协作,团队成员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的制定上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正确认知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策略。在协同教学实践中,负责不同攀岩教学环节的教学团成员需要持续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各个环节的完美衔接,防止出现教学断层,提升整个教学的协调性,从而在教学中出现未知因素时有效的应对与处理。教学团队需要在协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是否有效提升学生攀岩技巧,是否在教学中仍存在不足,从而有效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攀岩课堂教学时,通过协同教学法能够使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而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协同教学团队展开密切的分工与合作,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及时准备相关的教学及辅导资料,采取有效方式促进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持续的教学中磨练教师的教学技巧及专业能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7]
总之,高校攀岩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教学法的运用是贯彻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攀岩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协同教学法通过组建分工明确的教师团队,使攀岩教学中的各项环节细化,提升了各个环节的教育质量,对攀岩理论教学及实战训练、大学生攀岩知识及技能、教师教学能力及协作能力均有显著的提高。协同教学法在高校攀岩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有利于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为大学生攀岩教学的学习带去了福音。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攀岩教学中协同教学法的运用,教师需要继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发扬创新精神,探索协同教学内涵,创新协同教学方式,促进攀岩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