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嘎拉哈”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研究

2019-11-25勾庆华

武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子儿拉哈锡伯族

安 璐 勾庆华

1.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02;

2.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与舞蹈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嘎拉哈”是根据锡伯族语言的“嘎尔出哈”音译过来的,其汉学名为“髌骨”即膝盖骨,以猪的膝盖骨为主,也有牛、羊、鹿、骆驼等动物的膝盖骨,歘“嘎拉哈”又叫抓“嘎拉哈”、抓子儿、拾子儿,“歘”是形容极快的把“嘎拉哈”撒开的声音和动作。歘“嘎拉哈”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民族——锡伯族勤劳与智慧结合的产物,是锡伯族日常休闲娱乐的传统体育游戏,沈阳市锡伯族歘“嘎拉哈”游戏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集娱乐、健身、益智和艺术于一体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2008年沈阳市政府将沈阳锡伯族欻“嘎拉哈”游戏列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被辽宁省政府确定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和人员交流的不断扩大,教育的现代性标准化,外来文化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和和生活空间得到改变,这些改变使产生于农耕时代的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受到了直接的冲击,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也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逐渐衰落甚至消失。为了进一步保护与传承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游戏,本研究对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的历史渊源、现状、传承概况以及传承的策略进行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的概况

1.1 所处的生态环境

全国大约有18.8万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的辽宁地区和西北的新疆地区,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现沈北新区)是锡伯族的发源地,也是目前辽宁省锡伯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新城子区大约有3万锡伯族人在兴隆台镇、黄家乡、石佛寺乡居住生活,其中兴隆台镇全部人口大约有4万人,主要居住有满、汉、锡伯、朝鲜等民族,锡伯族就有1万多人,兴隆台镇也因此被誉为“中华锡伯第一镇”。沈阳市新城子区总面积大约为849平方公里,地处平原,海拔50米左右,东部为低山丘陵,北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有国内闻名的怪坡风景区;棋盘山风景区;境内还有辽河、柳条河等河流。新城子区其气候为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业牧业发展,是典型的农业区。

1.2 沈阳锡伯族欻“嘎拉哈”的历史起源

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记载:在北魏时期鲜卑人(今锡伯族的先人)就将“嘎拉哈”用于日常休闲游戏、作为衣服的装饰品、军事中战术模拟演习以及殉葬品。当拓跋鲜卑(亦称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有一部分仍居留原地,在大兴安岭嘎仙洞一带看守祖宗之庙,这一部分守庙的拓跋鲜卑人,便是今天锡伯族的来源。 古时候,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锡伯族人,过着游牧生活,他们为了寻求水草丰盛的地方,便赶着马群、羊群开始了向东迁移,住扎到一个山清水秀肥沃的土地上。每当游牧归来,锡伯族男女集会嬉戏,杀羊餐饮,唯见啃完的羊膝盖骨小巧别致,因其形状各异,甚是有趣,便传递把玩,直至以兽皮铺于地下,集中数百个羊膝盖骨,争着抓抢,多者为胜,演变至今。清代,当锡伯族第一次大迁移——南迁到盛京等地后,锡伯族的抓“嘎拉哈”游戏也随之在辽河一带扎根开花,特别是在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锡伯族人高度集中的地方特别盛行。“嘎拉哈”作为民间游戏的器具,其玩者主要以儿童和妇女为主,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在外观和玩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2 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游戏方法

欻“嘎拉哈”是一项集趣味性、观赏性和竞赛性的游戏,游戏的双方队员都要有超高的技艺和全面的玩法。沈阳锡伯族的歘“嘎拉哈”游戏,是大约以二百个左右的羊“嘎拉哈”(一般有160—240枚)作为“子儿”。比赛场地是在火炕上,炕头、炕稍各一队,共两队,每队各四人。比赛开始之前,各队选出大把(代表)坐在每队的首位。比赛开始时,由各队的大把争夺开始权,也就是哪个队先抓的权力。一般都会采取手势,用石头、剪子、布的输赢来决定先后的顺序。夺得首发的大把,会先把子儿随手撒摆在炕毡上,抓“子儿”时,选手先将一个比元宵略小一点的钢球高高抛起,然后快速地从炕毡上抓起一定数量的“嘎拉哈”,等钢球从空中落到炕毡上反弹起,再往下落时,用抓“子儿”的手把它接住(钢球蹦起几下都可以,但必须在球未落下到炕毡时把它接住),抓“子儿”时,手及全身其他各部位都不允许碰动其它的“子儿”,已抓到手里的“子儿”也不许掉出,当然,接不到钢球也算失误。如果没失误继续抓直到失误换对方抓,就这样,直到“子儿”抓完为止。第二轮是接第一轮,轮到哪位选手,哪位选手先抓,依次往下轮,第三轮、四轮到五轮比赛全部结束止。最后,哪队抓到的“子儿”数量多就算赢得那一局。每场比赛,一般都会以五战三胜为结局。

3 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的文化

歘“嘎拉哈”是由古时的占卜活动及军事游艺而慢慢发展成为锡伯族以娱乐见长的游戏项目,成为流传广泛并且参与人数众多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嘎拉哈”的获取以及使用的方式方法,都在反映着锡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文化特色。由于“嘎拉哈”自身的特点与其玩法的独特性很快成为妇女和儿童的闲暇娱乐活动的主要项目。随着后来定居的生活方式改变,沈阳锡伯族的“嘎拉哈”文化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炕上的“嘎拉哈”文化。传统体育项目锡伯族歘“嘎拉哈”最大的特点是“足不出户”,尤其在东北寒冷的冬天,人们更不愿出户,而歘“嘎拉哈”游戏在家里的炕上几个人凑在一起就可以玩,因此深受锡伯族女性和小孩子的喜爱。人们闲来无事时大家便会聚在一起在炕上玩“嘎拉哈”,慢慢形成了东北的一大特色文化,并成为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1 表现着民族精神

“嘎拉哈”最早是由古代锡伯族人为了生存与生活在进行捕猎的过程中,从动物身上获取的。这获取的方式充分反映着锡伯族人的勇猛、能征善战、不畏恐惧的民族精神。

3.2 象征着财富

“嘎拉哈”由于是从打猎到的动物身上获取的,因此“嘎拉哈”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着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锡伯族人财富。在锡伯族中,往往人们常用“嘎拉哈”的多少来评价个户人家的富裕程度。

3.3 装饰及地位的象征

很早以前人们就习惯用兽骨装饰,常常用来和服饰搭配并做成一定的装饰品来佩戴,锡伯族人用精巧的手艺把“嘎拉哈”做成各种配饰物用来佩戴,不仅有美观的效果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锡伯族的葬礼中往往都有一定的“嘎拉哈”作为陪葬物品,来显示墓主生前的家境并寓意着将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也十分富足。

4 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的健身作用

尽管锡伯族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歘“嘎拉哈”一直流传至今。歘“嘎拉哈”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而且促进儿童心智发展;既可以培养男孩子的勇敢拼搏精神,又有助于培养女孩子眼疾手快、心灵手巧的聪明才智。

4.1 增强腕关节及相关部位

歘“嘎拉哈”游戏主要用手的部位,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对于手腕的灵活性以及手指的力量要求较高,对于发展手腕关节肌肉群具有很好的作用。

4.2 增强眼手配合能力

歘“嘎拉哈”游戏过程根据游戏规则要求在抛出钢球、抓下面子儿时,是不能够触及到其他子儿。因此,对于游戏者的眼手配合具有很高的要求。

4.3 有益身心健康

歘“嘎拉哈”的游戏是人与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游戏,而不是今天电子化产品只能人与机器的单方面游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工作与学习压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维护家人的亲情与朋友之间的友情。

4.4 促进智力的发展

歘“嘎拉哈”游戏是在一定的规则下面进行的,不仅依靠往常的经验与技术来取胜。更需要一定的思考与观察能力,根据不同的局势在规则允许的条件下进行最有效的方法取胜。

5 沈阳锡伯族歘“嘎拉哈”的特征

器材容易找到。“嘎拉哈”作为羊、猪等动物的后腿膝盖骨,这些东西能很容易找到。或者找一些与其大小相当的代替物如石子、果核等进行游戏。不受年龄限制。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玩,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游戏活动。不受年龄和性别的限制,各个群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比赛规则来满足玩耍的需要。场地时间不限。室内、野外均可,充分表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只需要很小的一块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即可玩耍。

6 沈阳锡伯族“嘎拉哈”的传承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的原始渔猎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农耕生产所取代,所猎取的野兽也是越来越少与其相应获得的“嘎拉哈”途径也变得很少,伴随着“嘎拉哈”数量的大幅度减少与“嘎拉哈”相关的活动也由盛到微的发展过程。尽管“嘎拉哈”曾经承载着锡伯族优秀历史文化,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大交融“嘎拉哈”文化已经被人们慢慢所遗忘。为了保存民族特色文化,地方政府都在做最大的努力去保护濒危的“嘎拉哈”文化。沈阳锡伯族“嘎拉哈”的传承人分别有关庆喜(1909年生,新城子区黄家乡大孤村子人)、文常青(1903年生,新城子区黄家乡岳士屯人)、关宪凯(1955年生,新城子区黄家乡大孤村子人)、徐百年(1935年生,新城子区财落乡营盘村)、何连生(1915年生,新城子区石佛寺乡四龙湾村)。他们都在“嘎拉哈”的保护与发展上做出很大的贡献,积极宣传与组织“嘎拉哈”活动的比赛。2009年2月7日由沈阳市体育局、沈北新区人民政府等主办的沈阳市第一届‘神州一欻’锡伯族“嘎拉哈”节正式拉开序幕,相继每年一届的“嘎拉哈”节日举办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嘎拉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中2013年第五届的活动主题以“全民参与,健康生活;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振兴”为口号,更加显示出政府对锡伯族“嘎拉哈”文化传承的日益重视。锡伯族“嘎拉哈”游戏是一种古老、传统、而又极具有现代特征的活动,是人们从事生活中交往、沟通、娱乐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也是体育运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媒介。因此,“嘎拉哈”游戏逐渐成为大众流传甚广的一种体育游戏,在东北、北京及内蒙古等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流行着 “嘎拉哈”的游戏,而随着时间变迁、地域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的玩法,并且老人和小孩、男孩与女孩的玩法也不尽相同。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通过对锡伯族“嘎拉哈”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传承概况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嘎拉哈”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璀璨之星。抓“嘎拉哈”游戏活动,作为锡伯族的一项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不可忽视。抓“嘎拉哈”游戏是一种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它对于稳定社会,安定人心、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7.2 建议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体系,把“嘎拉哈”游戏在当地的民族学校、各种协会等地的和非物质文化活动中进行广泛传播和宣传。在政策方面,锡伯族乡、镇等地方政府及关部门应积极承担保护、传承与发展锡伯族传统体育文化重任,尤其是体育和文化部门之间应结合并做好相应地引导与支持工作,针对锡伯族“嘎拉哈”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制定出有利于其发展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法规制度。积极培训社会指导员这项技能,广泛深入到民间开展。定期组织传承人到学校给学生讲解锡伯族的历史以及“嘎拉哈”的相关文化,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嘎拉哈”玩法。

猜你喜欢

子儿拉哈锡伯族
吃水果,不许吐子儿
抓(“欻chuǎ”)嘎拉哈
"神州一歘"
论西迁入疆后的锡伯族散文
榨汁前,果蔬子儿都应去掉吗?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
苹果子儿有毒吗
让他阳光地活下去:记锡伯族“老关工”张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