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太极拳中的中国艺术元素

2019-11-25张春峰

武术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太极拳传统艺术

张春峰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1]是人类最本能的艺术形式。但是,“中国民族主体的汉民族,却仿佛是个例外,除了一点点山歌、秧歌外,基本没有唱歌、跳舞的传统和习惯。”[2]那么作为艺术之母、人类最本能的艺术形式怎么可以在民族的发展史中缺失呢,它是否以一种稍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其他身体文化之中呢?“武术理成于易,附于兵,扬于艺。”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吸收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而且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而逐渐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它既蕴含着中国武术技击的思想和内容,也是中国艺术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太极拳节目《行动流水》,将太极拳中的舞蹈艺术展现的美轮美奂,将中国艺术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表达。那么,太极拳中到底包含着哪些中国艺术元素与思想观念,是怎样通过身体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现的呢?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分析法等,从艺术学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期望为太极拳的多元认知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

1 中国艺术何以能够影响太极拳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3]太极拳产生于明清之际,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结、汇聚和定型时期,其在产生的过程中不仅延承了武术技击的内容,而且也融汇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养生学等多种内容。“艺术作为对现实的模仿、无功利的表现、直觉与情感的表达”,无疑也会在历代拳家的练习中逐渐融汇到太极拳技术体系中去。如太极拳习练讲究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这正是对现实生活中水的模仿与表达;拳谚讲“太极十年不出门”,这已经超出单纯的功利性追求,而是要求武者在心境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完成从技击的现实追求向内在情感的精神境界上的表达。另外,如果把各门派太极拳与中国书法作一比较,会发现在练习形式上陈式太极拳起伏跌宕、蜿蜒走转如同草书,杨式太极拳练法缓慢柔和、工整舒展如同楷体,吴式太极拳练法流畅如同行书等,这种形式上的一致正是中国艺术影响太极拳的实际体现。

从我国出土的早期人类物品来看,自旧石器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就已经在华夏大地上产生,经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青铜、战国漆器、先秦宫殿、六朝书画,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曲等,中国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孕育下产生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思想体系。总的来说,中国艺术在方圆之美、致中合和、奇妙体悟、气韵、心境和艺道方面独具一格,同时也在太极拳文化中有所体现。

2 太极拳中的中国艺术元素

2.1 方圆之美

天圆地方是中国人对宇宙和大地的最早认知,这种认知烙印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也是中国艺术审美的重要思想观念。从“最早的中国·二头里文化”遗址来看,坐南朝北的城市建设雏形在公元前1900-1600左右的夏朝就已经确立,以至于后来的西安、洛阳、南京等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以坐南朝北的方形而建。这种方的艺术观念渗透到太极拳艺术中,是以练习时的具体要求而体现,拳谚讲“上步四方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正是“方”的审美观念在拳中的具体运用。对“天圆”的认知使中国古代艺术对圆有着天然的崇拜,在我国传统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红山文化玉龙”是圆的、和氏璧是圆的、天坛是圆的、太极图是圆的,圆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以圆为美”的重要认知。在各式太极拳中均体现着这种“以圆为美”的肢体形态与艺术认知,如太极拳习练要求肢体应保持为沉肩、坠肘、屈臂、含胸拨背的状态,上肢运动不是以直来直去的遒劲为追求,而以顺缠、逆缠、正缠、倒缠等螺旋式的圆形为要领。另外,太极拳练习中还有虎口圆、手心圆、手指圆、臂腕圆的“四圆”之说等都是中国艺术中圆之观念的具体展现。

2.2 致中合和

中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儒家经典《中庸》中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下最根本的东西是中,天下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的理想是和,如果大自然与人能达到中和之境,那么天地便能各处其位、万物便能生生不息了。因此,中和思想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与终极追求,而且也影响着太极拳的练习形式与精神表达。如在古代中国建筑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中和之美的观念,讲求着建筑物构造、装饰、部件的左右对称之美,从大的城市设计(最典型的便是北京城,以王室宫殿为中心,并以此为中心沿着南北坐标轴开始城市的规划与建造)到庭院、宫殿,再到具体的房屋、内部设计和装饰,整个都是以中和理念进行的一整套设计。在太极拳文化中,从单个技击动作发展为有开始有结束的套路形式,不仅起势、收势动作大体相一致,而且起势点与收势点的位置也大体相同,在整个套路动作设计中,不仅单个动作要求身体姿态的中正安舒,而且在套路结构上也要求左右大体一致,野马分鬃是左右的、揽雀尾是成对的、搂膝拗步也是成对的等。在哲学观念上,《太极拳论》开篇便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动静、阴阳依然是对称了的中和。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这些动作设计并不是凭空而来,是深深受到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体现着中国的艺术元素。

2.3 妙悟之美

妙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如灵机一动、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等的抽象描绘),在中国画、中国音乐、中国建筑、中国文学等各种艺术作品中,对悟都有着不同的阐释,并在佛教文化中国化的进程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从“释迦拈花,迦叶一笑”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念成佛”“迷时师度,悟了自度”等都是由一种会心的内在体悟而来,这种悟的发展不是单一的苦思冥想,而是一种在机缘上的灵机一动式的巧妙。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它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要求所画出的作品必须与所描绘的对象完全一致,而是要求画出的作品能够通过体悟达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意会传神。在这种思想理念在太极拳中也同样有所表现,如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指出“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这正是要求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体悟来到达身体上的认同感,强调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如太极拳在技击中的运用追求“四两拨千斤”的巧妙,但是练习的招是固定的,运用的对象是活的,如何拨、用多大的力去拨,都需要经过不断练习,进而去体悟才能获得。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是讲述的这个道理。

2.4 气韵之美

气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概念,在《易经》《黄帝内经》等先秦著作中都有专门的论述,如《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在这种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艺术重气韵而传神,通过艺术作品中的气以表意,来表达自然与生命的美。如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开始以一种美的视角出现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中国绘画更讲求,“重气韵而非形似”,南朝谢赫在“六画论”中便指出“气韵生动”的要旨。所以,“宗白华先生说,‘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论’的本质。”[4]气韵的美学观念也在太极拳中有所体现,太极拳练习讲究沉静恬淡、气沉丹田、以意领气,使气作为一种物质能够较为韵畅地流注周身,达到以气崔力的效果。“太极拳要求处处行气、周身有气。从外在的形式来看,习练太极拳时应‘舌顶上鄂’即谓‘搭桥’,是为了不让‘气’在口中流失或断裂。”[5]如王宗岳太极《十三势歌》中指出“变转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又如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指出“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6]体现的正是中国艺术中的气韵元素。

2.5 心境之要

“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早期中医著作《素问》中便提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程颐指出“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人心认识万物,必要通过思虑。”邵雍提出“心为太极”的说法。中国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思、想、意、念、感、忆、忘等皆由心之所出,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境由心造”,心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艺术表达。《乐记·乐本》中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之。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心之感于物”的结果,并且会因为心情与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音乐。太极拳成拳于明清之际,深受这种心境观念的影响,在练习中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7]“心为令,气为旗。”“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等,这些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心”的观念的影响。又如形意拳大师王乡斋指出“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指出“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即是要求在练拳中找到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心情和意境,传达的是一种通过练习而非对抗来到达宣泄内在身体冲动的艺术效果,体现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境由心造”“以心造境”的意境来达到进行自我修炼的艺术效果。

2.6 由技入道

“由技入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在庄子《养生主》中庖丁为文惠王宰牛,高超的手法使文惠王惊呼“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回答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艺术性的,都可以通过技术的修炼而达到艺术的境界。宋代欧阳修文章《卖油翁》即通过卖油翁的熟练技巧来讲述射箭的道理,其本意即是通过技术的修炼到达“道”的境界。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也常常是一个由技术而向道法追求的过程,如在书法艺术中技术娴熟只是写字的基本条件,而能够通过长期的技术修炼达到“道”的境界才是写字者的终极追求。如唐朝画家符载撰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指出“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8]中国绘画正是一种被道的精神所统领的艺术。在太极拳文化中,习练者同样将拳法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习练中讲究“拳道合一”,将用于搏杀的身体技术通过身体艺术达到“道”的精神境界,如众多太极拳习练者终其一生,只是在追求一个技艺或“艺业”,在演练时是以一种“体道”“媚道”“悟道”来进行展示的过程。

3 结语

太极拳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已经由最初的乡村农耕伦理社区逐渐走向世界,完成了它的自我现代化转型,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的完美结合。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络、通讯、交通等的发展会促使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怎样在全球化的地球村落中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需要通过中国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进行表达。如今太极拳习练者已经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重要代表,然而在实际传播中,虽然一方面一些人能够认识到太极拳国际化传播对于中国人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观表达的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一些传播者并不能够认识到太极拳文化中所包含或所影射出的中国文化内容。本研究的分析从中国艺术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释,认为成拳于明清的太极拳文化,不仅受中国哲学、兵家思想、武术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并且也有中国艺术的影响因素。太极拳文化中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方圆、妙悟、气韵之美,体现着心境之要,体现着致中合和、由技入道的艺术思想。这对于太极拳传播者、爱好者正确认识太极拳、理解太极拳国际化传播的世界意义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太极拳传统艺术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纸的艺术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