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研究
2019-11-25缪柯
缪 柯
太原工业学院 体育系,太原 山西 030008
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得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的科学论断为体育领域的发展改革指明了方向,更为新时代我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改革、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价值在当代的休闲化回归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时代命题,也更加赋予了我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新的历史使命与当代价值。“休闲”一词最早见于曹植的《吁嗟》,“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在当代的意义范围更加宽广,包括“娱乐、游戏、恬静”等方面。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是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且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而产生,古代劳动人民把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活动作为休闲的娱乐手段,并且传承至今。因此,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本研究试图解读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价值、剖析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困境、指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方向,促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新时代发展。
1 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休闲回归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对健康的需求、对舒适恬静生活的向往愈发成为了当代人们心中的渴望,同时也为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因。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在数千年的发过程中,为保障中国人民健康、增强中国人民体质、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因此,在当前追求全民健康的时代潮流下,大力挖掘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价值、丰富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真正促使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休闲化回归将更具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
1.1 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美好健康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是我国新时期实现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目标的重要举措,其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体育健身、修身、养身的独特价值已被现代科学所证明,多举措、多渠道优化大众体育锻炼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需求,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彰显其与时代同步的价值所在。
当下,体育已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主要手段,休闲和健康成为大众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因此,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体育手段更注重体育活动的娱乐性与非功利性,是以丰富社会个体业余生活为目的而展开的使个人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放松与享受的一种体育活动,[2]即“休闲体育”。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孕育而生,与古代的阴阳学说、养生学说等紧密相关,富有休闲体育的娱乐性、非功利性、健身性等重要特征,能够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的健身需求,能够契合当下人们追求恬静、惬意生活的文化心理。娱乐性表现在通过传统体育项目锻炼,能够达到身心愉悦、心境安舒的目的。云南傣族的赛龙舟项目已经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主要在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第一天,傣族语称“桑刊日”在澜沧江横渡赛龙舟以庆节日,通过赛龙舟民众可尽情歌舞、欣赏比赛、娱乐生活。古人对体育活动参与性和非功利性的认识理念与当代大众体育活动所提倡的休闲体育观也有趋同之处。例如,《论语》中有“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之云。其意为:射艺,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这是古以来的规矩。健身性表现在通过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973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导引图,再现了古人通过气功锻炼追求健康、净化心灵、恬静自然的生活追求。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具有现代休闲的特征内涵与实践价值,其文化价值的休闲回归必将对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满足大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2 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体育文化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毽球、龙舟、跳绳、赛马、武术、健身气功、打陀螺等与休闲娱乐文化紧密相连,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下,映射出浓郁的东方特色与东方智慧。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价值的休闲回归能够满足当下人们追求个性化需求的心理,并且提供多样的运动休闲项目,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又顺应休闲化的时代潮流而服务当下。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种,其中汉族301项,少数民族676项。[3]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孕育了丰富的体育文化,蒙古族赛马、回族打铆球、藏族藏棋、苗族上刀梯、侗族抢花炮、高山族背篓球等富有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折射出多样的体育文化特点。毫无疑问,众多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与当代休闲文化的完美契合,能够在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保持文化多样性,扩大当代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充实现代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3 开拓体育文化发展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经济活力
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回归适应了当前的社会的需求,是当前体育文化市场在体育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辅助下进行的经济活动方式。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商业潜力,其休闲化价值的开拓是体育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产物。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可在市场经济中与旅游、艺术、文化、互联网+等内容进行深度融合发展,繁荣体育文化发展市场、增强体育市场经济活力,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市场日益增长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需求。
1953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天津举办,发展至今已经举办十届。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将在河南郑州举办,大赛设有花炮、珍珠球、木球、蹴球、毽球、龙舟、独竹漂、秋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民族马术、民族健身操等17个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4],包括以上项目在内的众多民族民间民俗项目经过精心的推广与市场化运作,部分已经在体育文化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回归是发展体育文化市场中的必然产物,也必将对文化市场的开拓与繁荣发挥重要助推作用。
2 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困境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历史的浪潮中发展至今,在与西方体育文化的碰撞中逶迤前行。机遇与挑战并存,其当代的休闲化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面对着西方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部分体育项目相较于西方,其休闲意蕴的竞技性较弱,并逐渐淹没在时代潮流中。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当下,从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项目文化本体三个角度出发,明晰当下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2.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所达到的水准,是进行诸如文化、教育、旅游、工业、农业等方面建设的根本动力。休闲体育在当下发展需满足经济基础、时间充裕、心情愉悦等必备条件,是一种有条件的特殊休闲娱乐活动,而经济基础条件是影响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当代发展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条件。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的休闲化发展需要建立在富裕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的落后必将制约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将阻碍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试想普通大众每天因衣食住行而忙碌,又怎能去追求休闲化的体育锻炼呢?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起源于民族聚居区,与民族地区的人文环境紧密相连。少数民民族地区相较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欠发达、教育较落后、人才水平较低等劣势,民族地区人民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生产劳动,对体育休闲的意识与需求相对较低。另外,经济水平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与发展,失去了传承的途径与对象,必将对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覆灭影响,以至于部分项目会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同时,经济水平的落后也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需要与旅游紧密结合,凸显当地特色,而前提需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建设,而民族地区政府相关部门的投入远远达不到体育项目休闲化发展的要求。
2.2 思想观念落后阻碍发展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根植于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化发展要以民族服饰、节日、场地、声乐等内容为依托,以当代科技为支撑、以大众媒体为媒介、以愉悦休闲为目的。但是,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的滞后,部分民众的思想观念较落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休闲观念的冲突是阻碍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休闲化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对新鲜事物的抵触、对传统的盲目崇拜最终使部分项目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而逐渐消逝。
以服饰、节日为例,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在本民族特殊节日下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饰进行民族体育项目,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部分民族服饰也在进行改变,但是缺少了民族特色,限制了项目运动的休闲化发展。假如按照传统服饰要求,又与现代竞技相冲突,无法满足现代竞技的要求,同时项目的开展需在特殊的民族节日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休闲化发展的规模与层次。另外,服饰着装、节日时间都需在特殊的场地才可以举行,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地理相适应,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项目在其他地区的发展。
2.3 项目文化本体的滞后性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路走来,必然蕴含着时代的烙印,传统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入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制度、精神、器物的各个方面。从自身来看,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由于经历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逐渐失去了文化的依存[5],文化价值逐渐消逝,传统农业经济与劳动生产关系转件发生转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被现代市场经济所替代,极大地限制了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的现代化转型。从传统农业社会中走出来的民俗体育,大多未完全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没有形成具有独立形态、独立价值的体育体系,只是作为文化娱乐的一部分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开展,缺乏现代体育活动所必须的竞赛组织制度、现代体育思想。
从对外来看,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一直处于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在西方体育文化的裹挟中步履前行。尤其是近代以来,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在融合中逐渐卷入世界体育文化的浪潮中。以武术为例,为迎合西方的体育运动形式,现代竞技武术逐渐从传统武术中剥离开来,在批判与改造的浪潮中逐渐走向了竞技、套路表演的道路,原生态的套路形式、演练风格、攻防技击意蕴逐渐舍弃,最终脱离了武术的本来面目,失去了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因此,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正视自身的滞后性,即正视自身的封建糟粕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压迫,要去其糟粕、勇于创新,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使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3 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建议
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需要立足于当前中国国情,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休闲时代开展体育活动,其重要特征是满足人们的个性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运动休闲元素。民族体育由于能够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将重返世界体育舞台,尽显本土的文化魅力。[6]因此,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的问题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走中国道路、用中国方法来解决,否则将会在不归的征途中越走越远。因此,本研究立足下当下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休闲时代下创新发展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体现文化多样性与时代同步性,使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休闲观更好地服务于当下,为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3.1 以弘扬文化为根本,以传承教育为核心,助推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人最基础、最根本的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健全集体人格的基本途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浓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文化,其文化的多样性、价值的时代性、内涵的包容性使其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在助推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坚持以弘扬文化为根本,明晰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历史与时代、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推广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注意选择好符合广大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项目,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使其更容易在生活中进行自觉实践。同时,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发展相适应,要在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自觉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去,自觉践行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要求,增强人民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自信度,自觉加入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行列。
传承教育是助推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时代发展的核心要求,是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永葆青春的必要手段。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互联网现已经成为当下人们获取数据信息的重要手段,可借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播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休闲文化的价值,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促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休闲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大众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获取相应的民族体育休闲文化信息,使其更便捷、高效的融入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在传承的同时,还要做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因为学校是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更是促进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休闲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3.2 以民俗节日为纽带,以特色保持为原则,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
民俗节日体育活动是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宗教祭祀、节日祭祀、农时祭祀而举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该体育活动紧紧依附于民族地区的文化环境、风土人情,是展现本民族文化特色、并融入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中的世代传承的民族体育文化形式。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民俗节日众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民俗学家钟敬文曾说过:“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而这点是很宝贵的。”
因此,要充分利用民俗节日,以此为纽带创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强大众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认同感,激发民众的参与意识,使民族民间民俗休闲娱乐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一,对一些民族民间民俗体育项目在不失去项目特色的同时,简化体育运动形式,使其更容易普及;第二,创新民族民间民俗项目锻炼方式,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与民族服装、音乐、仪式完美结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观念感受。同时,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休闲形式的创新要坚持保持民族特色为原则,筑基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之本,要明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价值,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真正适应好当代社会的需求,保持特色而又彰显时代特色。
3.3 以健身娱乐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深化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健康价值
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应以为健身娱乐根本导向[7],扩大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活动规模,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深化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健康价值。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中蕴含的休闲健身价值能否在当代社会进行完美展现,关系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死存亡,关系到能否在当代社会的良好有序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健身娱乐为导向,在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时,应弱化一定的竞技性,同时在一定的规则限制下吸引最广泛的大众参与。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代表着古老的东方养生休闲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其休闲化的锻炼方式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因此,可以举办养生保健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展示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并且弱化了一定的竞争性的同时,又可以为群众搭建一个体育文化活动交流的平台,也为广大教练员、体育保健专家、教授提供了平等对话的机会。同时,交流活动的开展还应该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在社区、社会团体、组织的广泛参与下,以休闲娱乐为目的,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扩大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规模、深化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健康价值,要坚持以服务大众的根本宗旨,要坚持为民所用、为民所乐的理念,使大众体育文化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体育的休闲魅力,提高参与的主动性。
3.4 以特色旅游为手段,以竞赛表演为形式,打造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市场体系
于光远先生曾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8]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发轫于民族地区,烙印着民族地区的特色,与民族地区自然景观、风土风貌相融合进行特色旅游建设正是当下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休闲化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打造特色民族体育文化旅游,积极探索民族体育项目休闲化发展与特色旅游路径建设,合理布置、系统规划,打造特色旅游精品,设计好特色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游览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感受传统体育在当代的休闲魅力。
竞赛表演是打造特色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中的重要形式,能够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下,经过商业化的运作,吸引更多的游客。竞赛表演能够向游客推介当地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服饰、民俗娱乐活动、民俗美食、民俗手工艺制品,还可以通过与游客进行广泛的互动,让民众真正参与到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活动中去,真正感受到体育休闲的魅力,同时又扩大了体育项目的参与范围。商业化市场运作的竞赛表演,能够最大范围的吸引观众,并且还可以通过对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改造,包括体育形式、内容、规则、服饰等,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而民众又容易接受。因此,要在特色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中打造竞赛表演体系,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第一,要革新竞赛表演的形式,充分利用好节庆日,打造具有民族文化风格的竞赛活动;第二,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及时有效地对外传播与推介,可以与专业的媒体、体育经济人等合作,做好宣传工作;第三,要加强对竞赛表演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关人才培养、管理模式与制度,进而打造完善的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市场体系。
4 结语
中国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国人民的长期实践,浸染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和谐、天人合一的休闲观诠释着中国智慧、中国风采。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休闲价值与观念迎合了当前人们的需求,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加深了对休闲理念的理解,为新时代中国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因此,要坚持以弘扬文化为根本,以传承教育为核心,以民俗节日为纽带,以特色保持为原则,健身娱乐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宗旨,以特色旅游为手段,以竞赛表演为形式,为新时代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的休闲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成为世界民族体育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