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2019-11-25程丽芬王蒸仙

运动精品 2019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专业

程丽芬 王蒸仙



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

程丽芬1王蒸仙2

(1.南昌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着手,分析学生在创新意识与创业活动的具体举措,探讨体育院系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缓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创新;创业;社会体育;人才培养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全民健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群众体育得到日益普及,体育工作者们在积极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而不断努力。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创新创业作为经济增长新要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已然成为我国现阶段体育院系发展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应通过修订培养目标与体系,重点关注高校学子创新创业教育。

社会体育专业是目前我国各大体育院系开设的一门新兴专业,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紧密结合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体育日益发展态势,对全体社会成员以及全民健身产业的推进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体育的整体发展趋势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出挑战,作为培养社会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体育专业必须紧跟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办学理念,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需要。研究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策略,对扎实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经历和经验的师资团队

在各大体育院系中,不缺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与科学研究能力的教师,但是对于这个新兴专业中尤其是与市场紧密贴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确是国内大多数高校所匮乏的。据相关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均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年龄结构整体偏向年轻化,大多数都是从高校到高校的学习历程,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或实践培训,不具备创新创业的实战经验,更不用谈是否真正了解创新创新,在教学中不能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实质性指导,这势必限制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必需建设一批具有丰富创新和创业经验以及较高创业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1.2 缺乏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意识观念的学生群体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和持续的源动力。应试教育养成现代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但合作意识淡薄的心态,导致在强大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创新创业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够,甚至认为这一切都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情。同时,面对学校开设的创业论坛或创业方面的讲座,学生普遍的态度是漠视,应付课程而已,误以为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术,轻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教育,这种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顶层设计及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很难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及教学目的。

1.3 激励机制缺乏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自1998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奏就已拉响,20年的推进成效并不显著,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融入的催化剂,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是营造氛围的良好方式。据调查,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环境整体不佳,比如在高校创新创业管理部门较多,包括学工处、各院系、就业部门、教务处等,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方式等方面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相对较少,导致工作开展不够流畅,这种在各个岗位上采取了不同方式针对性的管理,而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共同形成体系的管理,很难激发师生们的能动性。

1.4 知识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应当比其他体育专业的学生相对要丰富,大多数学生在相关的专业进行见习、实习、实践的经历,有的甚至已在就读期间从事部分社会体育的工作,但是很少的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甚至是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转化到实践当中,高校很多校企结合合作共赢的项目没能技术融入相关的产业链,高校仅仅停留在人员的输出方面,导致应用转化方面的能力非常不足,甚至是与市场脱轨,难以达到社会体育发展的期望。

2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策略

2.1 组建创新创业的组织管理机构

为了鼓励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提高服务社会意识与能力,高校应当以内聚团队,外联实业,以服务师生、共同创新、创业为目标,创立体育产业服务中心,依托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实效。为确保中心的运营的日常化、专业化,必须组建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办公室管理不同的服务团队,可以包括大学生创业服务团队、体育产业政策服务团队、体育赛事服务团队、健身测评服务团队等。体育产业服务中心以社会体育专业为优势,围绕体育管理、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旅游、体育赛事服务等方面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服务师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开发。

2.2 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

学生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思路能够进一步激励高校学子自主创业的激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社团,经营具有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的体育消费市场,以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促进社团的建设。社团开展的系列活动需贴切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真正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升能力。通过社团的系列活动,如实践模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各类讲座、沙龙、宣传活动,创建共谋发展、共同探讨的创新创业氛围。

2.3 打造创新创业经营实体

为进一步创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实效性,需提供一个合法有效的平台实践课堂理论知识。比如通过注册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施展所学的空间与平台,打造成培养体育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孵化基地。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施以及专家团队,面向市场需求,广泛开展体育类培训、夏令营、冬令营、赛事承办、对外交流等活动,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充分融入到体育产业的额运行与营销过程中,成为真正的组织者鱼实践者,拓展体育相关业务,锻炼了能力,充分拓宽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

2.4 发挥校内外导师的引领作用

培养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团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的关键保障,为形成以导师指导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格局提供前提条件。师资队伍的理论知识要求必须全面与新颖,充分了解市场所需;在实践能力环节需要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紧密贴合全面性和应用性的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原则。师资队伍的结构可以灵活运用,克服一些制度方面的障碍,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性和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在导师结构中可以采用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补充的方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行业领军人物或创业较为成功的校友,都是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人选,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经验,更具有敏锐的体育市场分析能力以及研判能力,恰好可以弥补校内导师需要提升的知识能力。

2.5 丰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的多样化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的不同教育模式。各所高校充分运用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这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拓展学生视野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以此指导和促进学生的下一阶段的学习;另外,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广泛性,给予此专业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定期的举办围绕锻炼学生创新创业培能力的各类讲座、沙龙、竞赛、策划、报告等活动形式,有主题有目标的因地制宜地结合校本特色,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同时,也不可忽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以及资源的应用选择创新创业方向的选择,可放眼整个就业市场需求,不仅仅是体育产业领域之内,而生开阔视野,鼓励全方位发展。

2.6 发挥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作用

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是社会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将“双创型”人才建设放在首位,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与未来市场体育产业高度发展的现状相结合。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需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社会支持、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局面以来,社会各界对勇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都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高校导师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项目基金、企业挂职锻炼等方面同样需要政策的支持,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指导体系,为学生开展创业项目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3 结语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引领下,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面临着一次极佳的创新创业时机,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市场需求,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学生创业潜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推进内涵建设,从根本上缓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

[1] 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Z].2010-5-4.

[3]聂莉萍,朱建新.创业服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创业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5 (1):105-106.

[4] 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第二版.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

[5]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1-5.

[6] 唐绪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的调查探析——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2018(3):120-121.

On the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uid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HENG Lifen, etal.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2, Jiangxi, China)

南昌师范学院教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KT-16-9)。

程丽芬(1974—),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体育专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