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武术的困境与出路
2019-11-25李春党
李春党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1
徐雷战本是民间一次寻常切磋,但与信息社会碰撞的结果,最终演变成中国传统武术发展史上一个影响重大而深远的事件;它把中国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的问题从幕后推到台前。铺天盖地的信息与文章背后,无处不透露出社会各阶层对这一事件的关注,也折射出社会有识之士对当前整个传统武术生态圈的隐忧。
1 当下传统武术现状、认知、及形成原因
1.1 现状
当下中国传统武术整体表现为:门派林立,迄今为止,光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拳种就有129个;各门派之间各自为阵,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提高;内部传承上,多表现为口传心授,固步自封,且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各门派的风格、特点都表现在套路中,习练者都以套路为主,缺乏对抗性训练,比划多,实战少,学不致用。
1.2 社会公众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传统武术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对传统武术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和广场大妈的太极操上,至于传统武术对人们有哪些现实意义?笔者对老中青不同的群体作了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调查者对学习传统武术或对传统武术感兴趣;62%的受调查者觉得传统武术可望不可及;65%的受调查者觉得可用来强身健体,但强身健体方式不限于武术;56%的受调查者觉得习武可以防身,但花架子多,老师保守;38%的认为高手在民间;19%的觉得神秘复杂,博大精深,认为传统武术已经没落最多,达71%。而对武术的精神内涵、文化积淀和智慧却鲜有提及。
究其原因,其一,官方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各拳种的继承和保护一定程度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其二,觉得传统武术与“成功”没有关系,部分公众认为和平年代无需再“习武防身”;其三,受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练拳习武会被当做低素质、低文化的反面教材;其四,传武师资匮乏,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缺乏普及教育。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可选择的东西不再局限于习拳练武;加之跆拳道、柔道、拳击等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训练体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停留在原有水平;各门派进行商业推广过程中缺乏与政府、传媒和企业沟通能力等。
2 对传统武术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1 传统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里,与自然和氏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包含了武术的起源。随着社会的发展,冷兵器世代也随着农耕文明渐行渐远,但最能体现民族精气神的传武文化一直存活在传武人群体中,与其它传统文化一起成就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灿烂。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世代依靠着武术生存,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
2.2 适于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环境在逐渐消失
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的自然消亡是很正常的,武术也不可能脱离这一规律而独立存在;但不能因为如此,我们对武术承载的文明财富就可以没有底线、不留家底的任其自生自灭。进一步说,传统武术的消失不仅是武术套路、格斗技巧、训练方法的消失,还有武术练习者认识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的消失,是术德并举的一门传统学系的消失。
2.3 当前抢救和保护的力度不足以挽救传统武术整体颓势与衰落
已公布非遗名录中,武术文化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它像戏曲、舞蹈等文化遗产一样活态传承在各门各派。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它必须扎根于适合传武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如果失传了,相应的武学文化也就没了,这个门派也就名存实亡,这是每个武术人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因此,面对颓势与衰落,除了抢救和保护外,需要搭建适合其发展的平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从官方到民间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都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不少大学、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频频召开各种研讨会和举办各种论坛;也有传武爱好者深入各门派之间进行抢救性的考察和记录;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各种尝试,比如各省市举办的武术赛事、学术交流、推举武术非遗传承人、把武术和商业结合起来运作等,至今成绩斐然。尽管这些活动与尝试有创意和影响力,但尚不能从根本上破解传统武术整体衰落的困局。
3 传统武术的出路
为破解上述困局,笔者以为必需认真对待和做好下面几件事:
3.1 尽快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关于传统武术保护方面的实施细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我国目前对传统武术保护的最直接的法律依据。该法的第二条第五项明确了传统体育为其调整对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宣传、鼓励等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这种纲领性的法律条款外延过于宽泛,尚需要进一步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与之相配套,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真正“有法可依”。
作为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它直接引领着传统武术的发展与走向,某些拳种可能会因为一个好的政策导向而发扬光大,也可能因一个政策偏颇而失传。所以,通过法律和政策引导和实施,像历史文物的分级保护一样,明确规定保护标准和范围。为传承人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让传承人以武术为爱好,以武术为职业,以武术为事业。就目前情况看,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主要是在民间,武术院校的传承极其有限,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并不从事武术相关的工作,仅作为一个有过传武经历的社会人而已。也就是说,当下武术传承最缺乏的就是保障机制,如果保障不到位,法律的规定终将会变成一纸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文。因此,国家体育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与非遗法相对应的实施细则,从政策上是实实在在支持他们,让传武人能看到最远处,能看到未来,这是个大问题。
3.2 把武术教学纳入在校学生体育必训科目与考核体系
经过多年的推广,传统武术日渐成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健身项目。但比较尴尬的现象是,舞枪弄棒的都是老年人,青少年大都选择了跆拳道、柔道、拳击等外来技击技术。可以想象,若干年以后,广场和公园可能只剩下广场舞和这些舶来品了。同是健身,我们的传统武术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精神内涵都高于占据半壁河山的广场舞。要改变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门理应积极会同体育管理部门,发掘和整理一些优秀的拳种。各地中小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武术套路进行日常训练,用武术操替代广播操;再把段位制引入校园,考核成绩纳入升学成绩,以此推动武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
3.3 政府扶持与民间商业运作相结合,解决资金难问题
传统武术有了立法上的保护和政策上的支持,接下来需要解决的就是支持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资金问题。就目前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国家扶持是最直接有效的保障。
其一,国家从经济上对传统武术做出贡献的民间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因为民间才是传统武术存活的真正乐土。但现实中,民间传人大多受师承或门规戒律的影响,他们的心思和精力主要用在武德的修炼和技艺的提高,不习惯用商业运作手段来推广传统武术,这就意味着民间传人无法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来源,也意味着更多的人民群众不能从中获益。且部分“民间武术拳人年事已高,可能随时都会有人亡艺绝的危险。他们的离去已经不再是代表着他们个人的远离,而是代表着某一项绝技或者是某一拳种的消亡。所以,确保民间传统武术挖掘与保护,才能使得民间传统武术的薪火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其二,国家在资助有关传承人推广传统武术时,积极引入民间资金,把武术推向市场。这一方面有利于传承人把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武学精粹奉献给社会,让更多的人得益于传统武学,另一方面让传承人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到市场经济带来的好处和收益。
其三,参照当下健身气功的推广方法,聘请民间传承人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如前所述,当下传武人面临的问题是“没人可教”,孩子们都去上学了,课后都有繁重的家庭作业,根本就没时间学习武术;大多家长从观念到行动上都不怎么支持,认为学习武术和升学没多大关系,还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而传武人大多没有稳定的收入,一定程度上靠收徒教拳维持生计,孩子们都去忙着上学了,也就意味着没有了这一收入。如果采用聘任制的方法把这些既有相当武术功底又掌握运动理论的传承人请到校园来作为体育教学一份子,不但解决了校园传武教学人才短缺的问题,也解决了传武人的谋生问题,最终受益的还是中华传统武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依附于传统武术的中华传统文化也将重放光芒,鼓励着每个中国孩子自强自立,勇往直前。
其四,积极举办商业赛事,提升武术的品牌价值及其附加值。信息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再适合现代商业竞争机制,在诸多可供选择的健身产品中,价值等量与效率优先的品牌效应直接决定了谁是优胜者。武术传承除了积极搭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也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一方面充分发挥网络电子的优势,继续发掘和整理各门派中优秀的拳法拳理。电子介质传播速度快,且声像图文一应俱全,这是纸质媒介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让武术与现代经济相结合,形成武术、传媒和企业利益共同体,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如近年热播的武林大会、武林风、散打王等栏目,既宣传了中华武术,培养锻炼了大批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也提升了赞助企业的知名度和传媒的点击率;政府主导打造的一些招商引资项目,在加入传统武术的元素之后,也变得高大上起来,如以太极文化为核心的陈家沟已成为河南温县的一张旅游名片、峨眉山国际武术养生度假基地、张家界国际武术旅游节等等,为提升当地知名度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4 强化武术管理职能,改革现有传统武术运作模式
国家体育总局是武术运动项目全面管理的最高机构。通过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各级武术协会,规范各种武术社团依法开展活动,取缔和打击以武术名誉骗取钱财社团和个人,鼓励和支持合法社团健康有序发展,逐步建立健全武术管理体系,引领各会员单位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改革现有段位制。对于初段位,应放权给基层武术协会来组织考核和发证,扩大初段位习练者的获证人数,这有利于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到武术爱好者群体中来,也有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于中段位,在现有晋升机制中引入实战元素,实行套路与实战双层考核,这对于提高传统武术的实战能力和展现各门派的技击风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高段位的晋升实行综合考核制度,严格把关,重点考察其理论水平、武术推广所做的贡献等。而对基层武术协会的考核,则以该地有关拳种在学校、机关、企业的普及率,各种武术赛事获奖率等作为政府奖励资金的发放依据。
研究散打的特点和规律,发展适应传统武术传承的搏击运动。武术的传承模式,一为套路,二为搏击,两者皆为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开展体现传武特征的综合性实战运动和门派实战运动,前者不分拳种,后者针对各门派如八极拳实战x段等。大家在统一的标准下比赛,用实战来验证各门派的权威性与科学性,让一批优秀的拳种从实战中脱颖而出,变“舌尖”上的武林为实实在在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的武术运动。
综上所述,通过套路与实战结合,国家推动与现代商业运作,是中华武术走出当前困境的可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