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学院: 抓创新,提质量,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2019-11-24
近年,平顶山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2018年6月,平顶山学院获批河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党委以此为契机,推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攻坚战,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系统推进,狠抓落实,以“质量提升”为主线,在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方式路径上进行不断探索。
一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着力提升师生政治素质。学校党委把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一是抓实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了八种学习形式(集体研讨学、实践调研学、专家辅导学、理论宣讲学、对标榜样学、个人思考学、线上自主学、竞赛测试学)。2019年3月,党委理论中心组到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张玉滚同志工作所在地开展“对标榜样学”;5月到汝州“实践调研学”融媒体建设;7月组织全校教职工参加政治理论知识闭卷测试,以开展“竞赛测试学”解决学习不严不实问题,在全校营造真学、真会、真懂的学习氛围。二是在全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大学习活动”。学校启动校内“党的十九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大宣讲,完成巡回宣讲70余场次,听课师生22000余人。三是成立大學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组织千余名大学生深入社会,围绕“新时代、新课题、新理论、新实践”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等。
二是推动“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学校在全省本科高校中较早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出台了《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实施方案》,围绕“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2013年到现在,连续6年利用暑假组织所有思政课教师到重点大学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二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小班讨论、混合式教学、现场播报、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案例库、购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等形式丰富教学资源。
三是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好课堂育人主阵地。学校制定《平顶山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是在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下功夫。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与评价标准,形成应用型高校多学科融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运行机制的实施路径。二是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与水平。遴选优秀教师参加“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专题研修班,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三是遴选试点、培育“育人示范课程”。通过举行校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优秀奖”评选活动,培育“学科育人示范课程”24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
四是建设“追梦领航”课堂,探索思政教育新形式。在全校开设“追梦·领航”思政选修课,此课程汇聚了不同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管理经验丰富的平顶山学院校领导、以及校内外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典型,就当前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学业发展、人生规划等问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启迪领航学生人生规划。
五是推动“课内课外”融合,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学校把学生参加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一是探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等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按照各年级和各专业的特点,立体设计实践课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二是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实践锻炼;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三是积极打造实践育人品牌。学校“舞龙舞狮”俱乐部、雅乐团、陶瓷集市、机器人爱好者协会以及“小红帽”志愿服务等已成为标志性的实践育人品牌。学校已连续十年获得“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
六是实施“家校对接”走访,探索协同育人新路径。学校积极探索与家庭协同育人新路径,完善家校互访机制,每年利用寒暑假开展“千里家访活动”,紧紧围绕“家校对接共促成长”,由学校领导带队,党政干部、专兼职辅导员、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对“优秀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交际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六类学生家庭开展走访活动,足迹覆盖了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南、江西、广西等地区。两年多来,学校走访了550余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受助需求,扎实做好精准资助,增强协同育人实效。
七是开展“领导七进”活动,强化管理育人新实效。2017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完善“校级领导联系学生制度”,实施校领导“七进”活动,通过学校领导干部进党校、进班级、进课堂、进餐厅、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等形式,聆听学生心声,关心学生成长,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作用,共2000余名学生参加与学校领导的面对面活动,解决学生反映实际问题30余项。
八是构建“双线育人”队伍,探索全员育人新机制。学校完善全员育人机制,一是建立专职学生管理队伍。打造“思政引导与专业教育一体化”育人空间,探索建立了陶瓷学院“师带徒工作室”、外国语学院“心桥树洞”、教师教育学院冯姐工作室等,实现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培养与课外培养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导师制班主任队伍。为二级学院的每个班级配备成长导师和学业导师,充分发挥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两年累计为各教学班配备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共1075人次。
九是用好“新兴媒体”平台,建设网络育人新载体。一是积极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等网络课堂。以“翻转校园”“学习通”APP平台为依托,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网络教育教学平台。二是拓展新媒体宣传平台。学校在加强官方微博、微信、QQ空间等既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外,抢占新媒体宣传平台新高地,注册了抖音、BiLiBiLi站、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总关注有8万余人。三是建立微信矩阵系统。2019年4月,学校正式上线运营“平顶山学院微信矩阵系统”,形成了学校微信公众号集群管理、协同发展的局面。四是建立网络育人互动空间。引导培育优秀教师和学生开通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正向展示校园文化生活;计算机学院探索搭建杰出校友与在校生网络交流平台,构建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育人互动空间。
十是建设“最美校园”,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一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根据“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文明校园建设,争创“河南省文明校园”,开展道德讲堂等文明创建品牌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文明创建氛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建设活动,立足地方文化,加强雅乐团、舞龙队建设,开展区域文化和陶瓷研究,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二是推进行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教育活动。三是统筹推进校内场馆和公共空间文化环境建设工作,结合学校“湖光山色”的优越地理位置,突出“墨学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主题,努力将学校打造为平顶山市最靓文化名片。
学校聚焦思政工作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活起来、实起来,而且更加强起来。学校涌现出了在火车上开展紧急施救的陆晨同学、热心帮助贫困山区孩子的郜新茹同学、帮扶残疾儿童十年如一日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等先进典型,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彰显了我们的教书育人成效。
(供稿:平顶山学院党委)
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