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 切实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全面推动“双一流”建设
2019-11-24
“双一流”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这一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必然对高校领导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领导必须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站高一点、想深一点、看远一点,用清晰的办学理念、全局的眼光和前瞻性思维来统揽协调学校的发展建设,不断改善领导方式,努力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全面加快“双一流”建设。
积极探索符合学校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站在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努力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近年,河南大学领导班子经过反复研讨和思想交锋,形成了诸多共识。我们认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一流,关键标准有四条:能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长远的体现;能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这是大学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在国际可比的关键指标上进入前列,这是必要但不是充分条件;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这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办学定位,形成了“两翼齐飞、四轮驱动”的基本工作思路,即:以“特色发展”和“质量内涵”为两翼,以“学科驱动”“人才驱动”“改革驱动”“国际化驱动”为四轮,及时调整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 提出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学校发展模式转型,既突出“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又彰显“中原风格”。
当前,在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学校定位的内涵和内在要求,发扬优秀办学传统,积极创新发展路径,加快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
扎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如何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适应国家战略需求,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是中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学校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两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把一切办学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积极促进思想品德与知识能力、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创新教育与创新实践的紧密结合,牢固树立在育人的各个环节主动寻求社会资源支持的意识,利用政府、企事业、中外高水平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给学生搭建各种成长成才的机会和平台;二是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把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抓手,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借鉴。
学校建立了国际化办学特区,引进国外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举措。如学校与美国迈阿密大学合作,成立经教育部批准的河南省高校第一个本科层次的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迈阿密学院,在办学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成功走出了一条在中原地区建设一流学院的新路子。
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对大学的科研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原有的学术组织模式主要基于传统的院系框架,比较有利于教授个体及分割式的小规模研究。这种组织模式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学校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深化学术组织模式改革,实施“一流学科影响力提升计划”,整合不同学科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如建立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生态高等研究院、生物纳米中心、代谢组学中心、生物信息中心等交叉中心,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修订《河南大学机构设置方案》,新设置学科建设处,拆分科研处为科学技术研究院和人文社科研究院,构建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管理体系。
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着力于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系统;进一步明确学校与院系的权力和责任,扩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完善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加强各项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度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管理体系,为学校改革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保障基础。
大力推动师资分类发展改革
学校快速发展最终要依靠人才,建设“双一流”的最大瓶颈制约和挑战也是人才。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面临着与一流大学师资队伍水平整体性的、绝对性的差距以及在当前特定历史条件下师资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两方面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挑战,学校通过两方面举措大力推动师资分类发展改革。
第一是加大引进和自身培养的力度,形成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近年,河南大学有计划、成规模地引进高端人才,入选“双一流”行列以来,先后引进外籍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30余人,6人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青年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项目,30人入选中原学者、“中原百人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
第二是加快教师分类管理与薪酬体系改革,适应“双一流”建设对高水平师资队伍结构提出的新要求。为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激发创新活力,学校要通过大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要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以水平和贡献为标准的、动态平衡的薪酬体系。学校要以一流师资为目标,在保持合理的生师比、教师与教辅人员比、科研人员和科研辅助人员比例的基础上,实行教师分类建设和分类管理,努力把各发展要素,特别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形势任务面前,高校领导一定要严于律己、身先士卒,用事业来凝聚人心,用表率来赢得尊重。
一是要加强学习研究。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高端人才的汇聚地,也是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的前沿阵地,高校领导班子更应当在学习研究方面成为表率。近年,河南大学坚持认真组织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开拓型领导班子,既提高了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又提升了统筹学校发展的整体领导水平,同时也带动了院系班子的学习研究风气。
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高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发展的主要责任主体,只有建立良好的民主作风,广泛听取意见,善于集中群众智慧,让每个人都充分认识到学校发展的愿景,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能动性,形成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全委会、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坚持“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认真开好每年一次的校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虚心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对照检查自身问题;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三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文化建设的重镇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的高地,歷来受到社会的青睐,大学的领导者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和广大群众关注的对象。高校领导干部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自觉做到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学校的做法是,要求一般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做到,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视事业为生命,视校园为家园,全身心投入工作,克己奉公,淡泊名利;不但努力锤炼党性修养,而且自觉接受学校师生员工的监督,成为师生道德修养的表率。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学校风貌,就有什么样的办学成效和工作局面。新时代,高校领导一定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倾心尽力,敢于担当,率先垂范,勤奋工作,不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初心,牢记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使命,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为推动中原更加出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河南大学党委)
责编:月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