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对我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

2019-11-24黄中亮

教育界·上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干预心理问题体育锻炼

黄中亮

【摘要】高中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高中生的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高中生受到的关注越多,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所以,高中生的心理素质问题成了全社会共同讨论的焦点,也是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文章主要从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体育活动对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兩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问题;干预;体育锻炼

高中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有时候会决定人的心理走向。高中生大多处在迷茫的阶段,因而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急速变化,加上缺乏家长和教师的积极引导,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厌学、精神疲劳、考试焦虑、逆反心理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不利的影响。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很重要且很有必要的。

一、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据刘恒、张建新通过对全国2209名中学生的调查,约有21.7%的中学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王极盛公布了他对全国中学生进行多年的调查研究,指出有32%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大乐观。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到,50位学生中,有46人对学校的作息制度有较大意见,反映睡眠不足,不想到教室学习,每天面对写不完的作业,觉得心里烦躁,学习很难受,出现厌学情况。有36人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且家里希望他们都能上大学,学生心理压力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知道,54%的学生存在偏科现象,厌倦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希望每天都有体育课来放松自己的心情。一到月考、段考的时候,学生都有较大的情绪,一来害怕考不好被同学取笑,二来平时没有认真学习,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心理问题是呈上升趋势,不容小觑。因此,积极引导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势在必行。

二、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厌学倾向

厌学是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特征为产生厌学情绪、厌学行为和态度。学生每天面对着看不完的书、写不完的作业,引导不当,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厌学情况。对学习反感,觉得学习很难受,压抑,丧失学习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逃课。在消极的态度情况下,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高中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如下。

1.来自社会的影响。现在社会正飞速地发展,人们要适应社会就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高中生很容易迷失自我。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中生达不到社会的要求,特别是体育生常常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倾向。

2.来自家庭环境。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有些是家庭的原因。家庭的氛围及教育方式等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通过与我校学生交谈了解到,家长对孩子抱以太多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自然就会厌学。

3.自身因素。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个性、性格而厌学。平时大大咧咧,无忧无虑,觉得学习很枯燥,每次测试之后就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碰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意志薄弱,自暴自弃,不会自我调节,学习方法不对等,都是造成厌学的因素。

(二)精神疲劳

高中生精神疲劳的现象更多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情绪烦躁,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如果情况严重,需花费较大力气来调节克服。高中生产生精神疲劳的原因如下。

1.学习压力大。学习压力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高中生通常因为教师留的作业多,难度大,疲于应付;还有家长周末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进修班,不断给孩子加负,孩子的背能不弯吗?

2.学习效率低。有些学生学习方法科学,能快速完成学习任务;而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对,效率低下,总是慌慌乱乱,学习时间过长,疲劳用脑,造成睡眠不足,脑子得不到休息。这些都是造成精神疲劳的原因。

3.缺乏学习兴趣。偏科情况在高中生身上是较为常见的,对某一科热爱至极,比如体育课,对某一科完全提不起兴趣,比如英语课,但是又要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往往选择硬着头皮干,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4.脑营养不足。高中生由于学习繁重,用脑频繁,但很多时候睡眠时间都不足,造成精神疲劳,所以高中生需要保证营养。高蛋白、各种维生素及足够的休息才能让脑快速运转,有效抑制精神疲劳。

(三)考试焦虑

焦虑是一种心理性适应障碍。高中生存在的大多是考试焦虑,大多伴随着情绪激动,慌张,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思维混乱,甚至头晕。高中生产生焦虑的原因如下。

1.认知评价能力不高。高中生如果把高考当作自己未来的唯一出路,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势必会使自己的焦虑增加;如果不过分重视高考,且对自己有个合理的评价,那么考试焦虑不会那么严重。

2.信心不足。有些学生平时上课认真听讲,刻苦努力,作业独立完成,但是自信心不足,每次考试都会紧张,发挥不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四)逆反心理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严重,常常与教师、家长背道而驰。常见的就是不听教师的话,顶撞师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有个别班主任反映,有些学生较难管理,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对先进的同学不屑一顾,甚至否定。逆反心理发生的原因如下。

1.好奇心。当有些事情被学校领导或者家长禁止去做且不加解释时,学生不理解,往往会选择一探究竟,检验真理。

2.试图标新立异。高中生处于性格形成的时期,希望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高中生想表现自己,采取不同于别人的态度,目的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试图标新立异,比如剪新潮的发型,穿奇装异服等。

三、体育活动对我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干预

(一)体育运动对厌学的作用

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高中生学习的压力很大,容易迷失自己。体育活动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发泄或者转移。比如,段考成績不理想,学生情绪低落,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或者无忧无虑地打篮球来发泄情绪。高中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学习,超负荷的用脑使得学生觉得学习很压抑,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的兴奋度。国外的一项实验证明:学生在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30分钟的活动性游戏,第三、四节课时的智力活动能力可提高二至三倍。因而上体育课可以改善中学生厌学的情况。

(二)体育活动对缓解精神疲劳的作用

学习压力的产生有多个方面因素。高中生通常因为教师留的作业多,难度大,疲于应付,觉得任务繁重,总要赶着完成任务,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疲劳用脑造成睡眠不足。而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有利于维持人体的精力。体育锻炼可以使人的兴奋性增强,保持头脑清醒,思维也会跟着变得敏捷。体育锻炼可以转移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合作的欢乐,体验到胜利的快乐、拼搏带来的成功体验。体育生在文化学习上苦苦挣扎,找不到学习的方法,而通过体育锻炼让脑快速运转,可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与其他学生竞技中增强自信,形成坚韧的性格。所以说,体育活动能有效抑制精神疲劳。

(三)体育活动可以减轻考试焦虑

高中生面对最多的焦虑就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会受遗传因素的一些影响,还有些人受认知评价等方面影响。把高考当作人生唯一的出路,会使焦虑增加。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发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合理,让自己多一条选择途径,焦虑就不会那么高。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能交到更多朋友,在与人的交流当中可以释放压力,消除孤独感。在体育锻炼中还能缓解紧张的情绪,集中注意力,与对手斗智斗勇,取得胜利后获得满足,增强自信心;在失败后,不屈不挠,寻找成功的方法。体育活动还能有效抑制考试焦虑的发生。

(四)参加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可以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集体意识

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常常试图标新立异,想在人前表现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好奇心强烈,对于权威敢于质疑,目的就是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需要采取的做法是:如果禁止学生去做某件事,就要解释为何不能去做,满足他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这样能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公共场合,要积极激励表扬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承认他们的价值和地位。多组织集体运动项目,例如举行班级篮球赛,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还可以让他们懂得集体的重要性,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功了有队友的赞扬,失败了有队友的安慰,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要让学生知道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能促进个人的进步,在集体运动中,个人要配合集体,这样能有效打消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

总之,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问题需要教师去了解,去积极地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体验,发现问题尽早解决,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体育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去干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01):69-78.

[2]李文权,刘利.焦点解决模式在矫治小学生厌学中的价值[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3):64.

[3]邓雪,王洪炜.试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16):244.

猜你喜欢

干预心理问题体育锻炼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