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建立相应保健课程

2019-11-24曹小俊

教育·综合视线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曹小俊

大学生在读书及就业中,所承担的社会压力、心理压力逐渐增大。虽然大部分学生还具备一定抗压能力,但是近年来大学校园的极端事件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建立相应的保健课程,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家庭的责任,学校乃至社会也都应该重视。

时代新认知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对健康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进行了重新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以及活动都体现出了一个正常或者良好的状态,是人们认知、情绪的反映。心理健康在生活实践中表现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自己以及外界事物有客观公正的认识;具备调节和平衡因外界事物而引起的内心变化。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为身心健康,无疾病、心态正常。

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首先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特征,才能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的判断和诊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经过调研发现,当代大学生有如下几种典型的心理、思想特征:第一,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对社会现象以及事物认知缺乏辩证思考能力,由于对社会认知不足,比较容易受极端的社会现象所影响,滋生困惑、焦虑等情绪。第二,有的大学生比较功利,具体表现为日常所说的“浮躁”状态。同早年大学生相比较,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理想以及社会理想相结合,但是不乏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郁的功利色彩,金钱至上的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中普遍存在。第三,当代大学生缺少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大学阶段往往是大学生智力发展的巅峰,思维能力发展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敢想敢做,但是毕竟缺少社会实践经验,他们的想法往往容易脱离生活实际,导致走极端。

调查: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代家长普遍对孩子的期望值比较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非常普遍;诚然,这可以成为大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但是一旦要求过高就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一方面,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我国城乡发展有区别,农村的孩子有的表现得不自信甚至自卑,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入手,家长和学校如果不及时做正确引导,也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快,对于陌生环境能第一时间适应,但是当代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很多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加上进入大学之前是竞争非常残酷的高考,很多家长由于心疼孩子,舍不得孩子做家务,这也导致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出现类似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剥鸡蛋、如何挂蚊帐等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花钱请保姆打扫宿舍,等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让恃宠而骄的现代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失落、寂寞甚至抑郁情绪。经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过不惯集体生活,无法忍受和其他人朝夕相处。这些因素极为容易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同时,也有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会选择自己的本专业,一部分原因是就业压力的问题,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并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也不希望在本专业有所发展。大学几年的时光如果学习自己并不热爱的专业和学科,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繁重的学业压力加上过重的课程负担容易让这些大学生产生厌学、焦躁等精神压力,严重者甚至会产生精神分裂。另外,个人情感压力。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人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的矛盾导致需要爱和理解爱的偏差,例如一部分大学生在向心仪的异性表白遭拒后会造成心理压力,这种情绪一旦得不到调适和缓解,很容易造成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精神问题。

引导:从课程开始

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离不开家庭与社会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时间基本都没有离开父母的视线,想让学生心理健康,家长要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就和孩子保持必要的沟通,和孩子一起对大学生活做好规划;进入大学以后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使孩子能够直面挫折和困难,能够勇敢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境,保持自信、愉快与健康的心境。当家长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要第一时间保持沟通和引导,无论是学业还是个人生活,家长要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和学校保持沟通,借助学校与社会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大学生在高校读书期间,受学校环境以及学业诸方面的影响,普遍存在注重知识教育,关注就业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高度重视。让大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首先高校要重视心理教育,建立相关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办公室,专人负责,才能真正关注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大学辅导员、班主任更多关注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和活动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会有所关注,毕竟精力与经验不足。大学不同院校、不同系别甚至班级应合理安排相应的教育人员,开展相应的思政课程,开辟學生咨询的通道,让学生对心理健康这一问题有认识,遇到问题有倾诉的对象,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加强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大有必要,引导,从课程开始;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个自我不断修复、矫正,自己思想斗争的过程。人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所以当代高校应建立相应的保健课程,正确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意识,有助于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积极乐观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作者系忻州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至善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