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奥林匹克思想对铭贤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2019-11-24,
,
(山西农业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20世纪初的中国经过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西方文化快速进入中国。铭贤学堂作为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产物,在创办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随着西方文化的传播,奥林匹克思想也随之传入中国,此时铭贤学堂在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渗透下,学习西方奥林匹克思想,构建学校体育课程,开启了属于中国体育文化的新时代。
1 奥林匹克思想发展体系
1.1 奥林匹克思想的产生
奥林匹克运动产生于古希腊文明,古希腊人通过竞技体育的形式彰显自身的力量与开拓的精神,强调个人的价值。这种追求力量、竞争开拓、彰显个人价值的表现形式成为早期奥林匹克运动的雏形。随着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不断的发展,欧洲进入工业社会,工业生产虽然带来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产生了很多文明公害。工业社会产生的文明公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现,这种矛盾促使出现能够调节高度紧张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新体育形式。同时,自然科学发展也促使人们努力寻求理想的体育活动方式。于是,赋有竞争精神,又带有娱乐和调节生活功能的奥林匹克思想的竞技运动迅速发展,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成为必然。随后西方工业社会迎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文化改革运动,在西方民主自由的浪潮下,奥林匹克思想转变成为拒绝战争,自由、团结、竞争、发展个性、强化体格的核心思想[1]。
1.2 奥林匹克思想的变迁
古代奥运会体现了一种人类对神的崇拜,因举办地奥林匹亚而得名,历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法国教育家皮埃尔·德·顾拜旦于19世纪末提出了现代奥林匹克思想。1919年,顾拜旦发表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演讲,提出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吸收古代传统构筑未来的力量之一,这种力量体现在促进和平,保证公平,推进教育这几个方面。他将体育、科学、艺术和东方体育文化相互补充、互相融合汇集于奥林匹克思想中,在奥林匹克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体育教育和奥林匹克主义教育的思想,认为“体育教育学”是在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下通过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在这种科学的影响下,提高国家青少年的体魄和勇气,增加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奥林匹克思想又经历了100多年,每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的交流和融合都将奥林匹克思想不断的升华,追求和平友谊、不断突破自我成为了奥林匹克思想新的灵魂[2]。
1.3 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
首先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在这种形式下,奥林匹克文化得以发展,奥林匹克精神得以延续。《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即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互相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3]。而“卓越,友谊,尊重”是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观,该价值观集成了顾拜旦倡导的传统奥林匹克价值体系,同时在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困境时,该价值观是国际奥委会在深刻反思后的有力回应。“卓越”强调个人努力,不仅强调获胜,更强调参与。因为,“参与比获胜更重要”。“友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通过团队协作,从而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尊重”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尊重环境等,在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有力前行[4]。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口号是“永远的朋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从口号的表达中,反映出的是西方奥林匹克文化及精神的核心价值,并进一步证明“人文奥运”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人文”一词起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现在的人文思想与理念,而文化运动中的人文性一直影响着体育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奥林匹克文化早已成为人文科学的一部分,它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更好地将人文精神以一种更具艺术性,观赏性状态表现出来[5]。
2 奥林匹克思想与中国体育文化的碰撞
2.1 奥林匹克思想与20世纪初中国体育文化的碰撞
20世纪初的中国刚刚经历了鸦片战争,逐渐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中国许多有识之士走出国门学习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随之传入,导致中西文化形成碰撞,从而在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的救亡图存的运动[6]。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发生改变,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洋操,早期的洋操以练习英国兵器为主,后来采用德国体操,同时包含单杠,双杠等器械体操。维新变法时期注重“德育、智育、体育”为教育主导。中国有识之士开始借鉴西方奥林匹克思想,通过竞技体育的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勇气,培养其强健体格和坚毅品质[7]。五四运动后大批留美人士归国,倡导奥林匹克思想,改变中国传统体育只局限于身体锻炼,而不进行超越自我,彰显个人价值的体育文化现状。当时的中国正遭受西方列强的压迫,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下,中国体育文化吸纳了西方奥林匹克思想,更加重视培养国人强健体格,唤醒了国人竞争的勇气。
2.2 奥林匹克思想对20世纪初中国体育教育的影响
国门打开后奥林匹克文化进入中国,奥林匹克思想主要是由西方人和留洋的中国人带入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大量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开展办学,传播西方文化。虽然本质上是在侵略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也在中国进行奥林匹克思想的讲演、推广奥林匹克运动项目、编写体育教材、开展体育训练。当时中国的较正规的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运动都是在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发展起来的。客观上对西方体育的引进和传播、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此时的中国也有一大批受过西方先进教育的教育学者回到国内,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进行推广[8]。带有奥林匹克思想的体育运动也开始在中国推广普及。最早的吸纳西方的体育文化体现在用于军事储备的新式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州陆师学堂等。这些学堂一般都聘请国外教师进行体操课的学习。对中国体育教育的影响不仅只体现在军事学习上,还有一批有识之士利用自身的资源也开始创办私塾学堂,开展体育竞赛运动,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实业救国的孔祥熙就创办了铭贤学堂,亲自担任体育教师,传播奥林匹克思想。
3 奥林匹克思想对铭贤时期体育文化构建的影响
3.1 铭贤时期概述
铭贤时期由铭贤学校创办及发展的时间脉络得来,时间跨度是从1907年到1951年期间,后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接管后改名为山西农学院,铭贤时期大体集中在20世纪前半叶。铭贤学堂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在美国欧柏林大学的资助下,由孔祥熙于1907年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铭贤”二字系孔祥熙命名,“盖取纪念庚子殉道亡欧柏林教士之意”,即为了永远铭记在清宣统元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美国传教士,继承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继续他们的伟大事业”而设立的学校。铭贤时期历经44年,孔祥熙引进西方先进教育思想,弘扬奥林匹克文化,大力发展学校体育事业,在特定的时期,形成了一种铭贤学堂特有的体育文化。
3.2 铭贤时期奥林匹克思想的传入
随着20世纪初奥林匹克文化传入中国,王正廷成为中国奥林匹克之父,曾率领代表团参加第11届与第1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王正廷不仅是著名的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铭贤学堂的董事会成员,王正廷和孔祥熙对西方奥林匹克思想十分了解,这对于铭贤时期的体育文化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在王正廷的举荐下,英国伦敦的国际奥委会成员会议上同意孔祥熙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继王正廷后孔祥熙成为了中国的第二位国际奥委会委员。孔祥熙在受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影响下,大力发展铭贤时期的体育教育事业。通过其影响力,美国体育考察团也多次莅临铭贤学堂考察铭贤学堂的体育教育事业。更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伦敦参加完第十四届奥运会后,因经费短缺无法返回,孔祥熙在不担任任何行政职务的情况下,汇款3000美元帮助中国代表团解决燃眉之急。这表明孔祥熙对奥林匹克思想的认识十分深刻。这种支持体育、热爱体育事业的精神,值得称道。
3.3 铭贤学堂的教育思想
孔祥熙深受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在创办学校初期就认为身体的强弱,是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民族兴衰的关键,没有好的身体,则一切知识才能都等于无用[9]。正是对奥林匹克思想的深刻体会,孔祥熙将铭贤学堂的教育思想定位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将“学以事人”作为校训,即学习是为大众服务的。校训提倡博爱济公,服务社会,这也与奥林匹克“友谊”、“团结”、“尊重”的思想相吻合。铭贤学堂力将“学以事人,真知力行”的主张贯穿在学校教育中,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德育为先,体质尤较智力为重,鼓励发展体育课,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孔祥熙借鉴奥林匹克思想中吸收古代思想的形式,在铭贤时期的教育思想中主张学习孔子的遗教,弘扬中国忠孝仁爱信义的传统文化。力将中西方教育文化有效地结合,贯穿到铭贤学堂的教育中。
3.4 奥林匹克思想下铭贤学堂体育课程的开设
孔祥熙在担任铭贤学堂校长期间,也担任体育老师。凭着早期在耶鲁大学学到的西方传统奥林匹克文化,在学校开展了奥林匹克形式的体育比赛活动。建校初期,学校没有体育课本,孔祥熙借鉴美国的步兵操典,自编一套体操在体育课上传授于学生。他本人不仅亲自为学生上体育课,还聘请外籍体育教师为学生介绍体育项目的规则、传授体育技能。奥林匹克运动形式有篮球,排球,垒球,田径,拳击等,很多项目中国人都不清楚其规则,通过外籍体育教师的讲授,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展日益丰富,据《铭贤学校篮球运动简况》记载:“1918年篮球运动传入铭贤,从此,体育课增加了篮球项目”。 铭贤时期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受到了西方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随着奥林匹克文化的渗透下,铭贤学校的运动竞赛逐渐由“体操型”向“田径球类型”过渡。这种积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铭贤学堂体育课程的发展。
3.5 奥林匹克思想与铭贤时期体育文化的结合
铭贤时期的体育文化虽然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体育文化,但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也同时进行着改造和发展。当时中国借鉴奥林匹克文化改造自身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成立中央国术馆,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术馆系统。文化思想的传播,必须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孔祥熙作为铭贤学堂的领军人,他曾在1927年与张之江一同发起,在原有国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中央武术馆[10]。在铭贤学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武术的热潮。孔祥熙充分利用形意拳发源地的独厚资源,引进形意拳进入学校并聘请太谷武术名家布学宽先生担任铭贤学堂的体育教师,传授拳、刀、剑、棍、徒手对练、散手等武术技能。在学习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同时弘扬发展中国的体育传统文化,除了将武术课程编入体育课程以外,铭贤学校学生武朗松、李英昂还将形意拳传播到了巴西和危地马拉等国。铭贤时期的体育文化将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奥林匹克思想相互融合,利用中国传统民间体育的形式,集西方先进体育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于一身,大力发展了铭贤时期的体育文化事业。在举国借鉴西方奥林匹克文化的大背景下,孔祥熙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发展了铭贤时期的山西体育教学事业。通过一定程度的物化表达,推动了当时山西地区铭贤体育文化的发展。
3.6 奥林匹克思想促进铭贤时期体育文化的发展
铭贤时期学校为了满足体育课的教学及体育竞赛的开展,组织师生劳动,修建了250 m田径场和4个篮排球场。奥林匹克思想的深入不仅体现在场地设施方面,在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思想中也起到关键作用。铭贤学堂接受了设在太谷县南关、由基督教公理会主办的具露女学,改为铭贤学校女子部,成为我国当时男女兼收较早的学校之一。在运动服饰上,铭贤学堂改变女子必须留长辫、穿长衣长裤的封建思想,全部改穿与西方运动文化一致的运动短裤短袖、清爽短发进行竞技比赛。这在当时的中国学校体育文化中也是做得最早的学习之一。
奥林匹克思想促进了铭贤时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铭贤学堂体育赛事的各项成绩。学校在开展校园体育竞赛的同时挑选体育爱好者并成立体育会,组织篮球队、排球队、体操队、田径队、国术班、棒锤班等各种“红黄”代表队,,在美籍外教的技术指导下,学生们训练刻苦,各种球技进步很快,不仅在校内经常进行比赛,而且数次参加华北地区和山西省的体育运动会成绩都十分优秀,1915年4月,铭贤学校2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山西举行的全省第一届中学生以上的运动会,夺得200米赛跑、400米赛跑、跳高、撑杆跳高、掷铁球、跳远等项目的全部冠亚军。铭贤学堂不仅有孔祥熙、王正刚这样受过西方体育文化熏陶的人传播奥林匹克思想,还有学多外籍专业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铭贤时期的40多年中,欧柏林大学先后派来的教师有50多人次,这些美籍教师的来华,促进了奥林匹克思想与中国体育文化的交流,有效地推动了铭贤时期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
20世纪初中国刚刚打开国门,西方文化快速传入中国。在西方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开始与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交流,结合本土文化发展中国体育文化事业。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创办了很多带有西方文化特色的学校。铭贤学堂作为当时先进教育文化学校的代表,在西方奥林匹克思想的影响下,开拓了属于自己的铭贤时期体育文化事业。积极发展学校的体育教育,创建体育竞技机制,推动奥林匹克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