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体育场馆困境及发展路径研究
2019-11-24金银哲夏晚莹
金银哲,李 柏,夏晚莹
(1.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2.大连理工大学 体育教学部,辽宁 大连116024)
十九大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浓,健身需求不断高涨。然而体育产业现存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水平,使得群众健身赖以依存的体育场馆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体育场馆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与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体育促进全民健康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1]。这一方面体现在一些大型体育场馆数量日渐增多,另一方面却是群众受到健身场馆的匮乏所限制,难以实现健身基本需求[2]。其原因不仅涉及到中央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支持,也涉及到场馆内部布局规模、资源配置和服务质量,这些问题限制了场馆的市场化发展、阻碍了场馆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本文拟从上述几方面分析体育场馆发展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期提高新时代体育场馆科学化运营和管理水平,为场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促使场馆的“供给”更加趋于平衡和合理。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体育场馆闲置、体育场馆收益、体育场馆规划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搜索到相关图书、文献百余篇,直接引用图书、文献共13篇。以体育场馆为关键词对相关政策文件和已有调研成果进行搜索,直接引用共10篇。
1.2 实地调查法
笔者曾先后对北京奥运体育场馆、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广州亚运体育场馆、南京青奥体育场馆、深圳体育中心、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沈阳奥体中心等多地大中小型体育场馆进行实地考察。
2 新时代体育场馆的发展困境
2.1 管理制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市场化进程依旧缓慢
场馆运营是整个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体现并推动了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有机融合,并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体育总局发文指出:2000年以前竣工的场馆一般都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而在这之后的场馆大多数采用委托授权或“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可见进入新世纪以来,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已走上转轨道路[3]。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体育场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促进了市场化运营进程,也使得场馆融入了市场配置,其自身丰厚的资源得以有效地转化为商品。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政策的指导意见》,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简称“46号文件”)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体育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场馆的发展本应更加快速地进入企业化、市场化和智能化时期,但现有的体育场馆仍有很多为国家所有并由政府统一管理。根据相关学者整理的数据,截至2015年,在被调查的150座体育馆当中,受到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体育馆达到67%左右,仍属于传统事业单位性质的比例占53.4%,而事业单位内部企业管理的体育场馆占29.8%[4]。就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的江苏省来看,截至2017年,全省仅有不到50%的县市通过成立体育产业公司运营或委托专业公司对体育场馆进行运营管理[5]。体制转型缓慢导致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仍然较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现象依然严重,如国家体育总局于2015年1月印发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中规定:全年举办的活动中非体育类活动次数不得超过总活动次数的40%[6]。《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22条规定,有关管理部门不可以将公共体育设施的主体部分用在非体育活动上,而临时出租用于举办公益性的活动或者大型的文化活动等特殊情况的除外[7]。场馆的各项活动要经过政府层层审批,简政放权不到位,限制了企业的介入和场馆的市场化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场馆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的脱节,其运营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定。
2.2 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增多,闲置浪费现象愈发严重
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部分城市为了取得重大赛事举办权或是为了达到城市宣传的效果,陆续修建了多个体育场馆。例如北京奥运体育场馆、广州亚运体育场馆、南京青奥体育场馆等,然而大赛后赛事资源有限、承办率低,造成了部分场馆长期处于无赛可办、无人问津以至于被爆破拆除的状态,资源闲置现象愈发严重。调查显示有63.3%的体育场馆全年举办活动在20次以下[8];因免费、低收费开放等政策的实施,场馆虽对群众开放,但可利用的场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9],大型场馆一旦长期闲置,后期的维护成本和使用成本将会更加高昂。魏倩等调查过15个政府投建举办大型赛事的场馆,其中武汉体育中心的修建就花费了30亿元人民币,投资最少的宁夏体育馆也倾注6 713万元,而这些场馆在赛后的维护和利用方面都出现了较大的问题:场馆维护成本过高、后续资金注入不足、盈利不足;日常使用率低、使用费用高昂等[10]。规模大、耗资多、维护难、利用少是我国场馆共性问题。另据笔者2019年实地考察,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镇黄村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由于只考虑到赛会期间的使用问题,没有兼顾到赛后的有效利用,地处偏远,在2010年亚运会后无人问津,现已废弃不用。中心体育场、射箭场、射击馆、棒垒球场、曲棍球场、网球中心、游泳跳水馆、黄村基地等大量体育场馆的运营几乎全部停滞。
虽然场馆运营方面的问题不断凸显,但有关部门对体育场馆赛后的闲置问题仍不够重视。陈元欣等调查表明能在设计时考虑到赛后多元化运营需要的场馆所占比例仅为36.7%;只有28.3%的场馆在前期设计过程中有运营管理部门参与,而能对场馆赛后余裕空间进行适当改造的只占38.3%[11];陈元欣的另一调查结果显示:为降低场馆规模,11.7%的场馆在赛后拆除了部分设施;有51.7%的场馆对于各种功能用房在赛后改作他用;有41.7%的场馆在赛后对其功能进行改造,以适合开展多种活动[12]。诚然,目前已有部分场馆通过赛后改建不断完善,但闲置和浪费现象依然是新时代一些体育场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体育场馆业飞速发展,经济收益却依旧微薄
相关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服务自2008年以年均29.8%的增幅快速发展,至2015年增加值已达到493.4亿元,其增长速度远超体育产业整体增长速度。其中,体育场馆经营行业2008年以来年均增速高达47.6%,是体育产业中增速最高的细分产业[13]。然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体育场馆业却不能扭转行业整体经济收入的颓势,《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我国体育场馆收入合计646.1亿元,支出合计662.6亿元,利润率为-2.6%。大型体育场馆亏损更是高于体育场馆业的整体水平:收入共计30.6亿元,支出总计 36.4亿元,利润率为 -19.0%[14]。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汇编》将全国体育场地、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分为3类[15]:1)自主运营,由产权主体方自行负责场馆的运营。如昆明市体育中心隶属于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并由其自主运营,星耀体育中心则由星耀集团出资创建并由其旗下星耀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的一所利用民营资本修建的大型体育场馆。2)合作运营,通常是体育场馆所有方以合作的形式将场馆的运营、开发权转交给合作方。如江阴市体育中心与暨阳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由公司负责场馆的日常运营,而场地维护和体育中心的人才引进等依旧由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3)委托运营,体育场馆产权主体将场馆以承包、租赁、委托的形式交由其他组织经营管理。例如海湖体育中心通过其运营主体青海体育中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将部分体育中心场地租赁给搏击运动协会运营方奥宸公司。近几年又出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如盘锦市奥林匹克体育场、金华市体育中心地下空间的开发等。虽然一些体育场馆通过以上几种运营方式获得了高额利润,如舟山市体育中心通过政企合作的运营方式,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了757.68万元,黄龙体育中心2015年动态与静态收入合计已达上亿元,然而体育场馆的亏损仍然是新时代体育场馆难以摆脱的困境,如奥宸公司对于场地租赁费的连年拖欠、江阴市体育中心年收入与成本之间尚存1 000多万差额……这使得一些运营主体为了扭转经济亏损,只能多开展非体育活动以增加收入。
2.4 民众体育需求愈发丰富,而体育场馆缺少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
进入新时代以来,不仅要求体育场馆抛弃过往以体育服务为单一职能的工作方式和忽视场馆条件一揽子承接商业活动的工作方式,更需要大胆探索商业服务的新模式,构建新兴业态。然而目前体育场馆服务尚无行业标准,服务内容和服务范畴没有统一界定,服务观念陈旧、服务意识落后,限制了体育场馆服务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场馆预订大多采用现场或电话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场馆预订软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几乎没有体育知识普及和科学健身推广的宣传;缺乏针对个人特点的专项技术指导;在健身配套服务方面也处于空白(如健身器材的使用和健身服装的选择上没有专业人士进行指点);对急性损伤的出现缺乏应对措施和应急治疗,更缺少应有的医务监督和运动康复指导;绝大多数体育场馆几乎没有针对健康人群的体质健康监测系统;也缺乏对经常锻炼人群运动信息的监测、评价和有效管理以及体育沙龙讲座、健身技能培训、体育文化交流、健身盟友会等平台的建设,场馆服务远远落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是制约新时代体育场馆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3 新时代体育场馆发展困境的原因剖析
3.1 政府行政干预的错位
政府行政干预的错位是造成体育场馆市场化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错位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管得多”,另一方面体现在政府“管的错”。1)体育场馆在逐步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即使拥有体育场馆所有权的政府部门已经将经营权让渡给民营企业,仍要对其体育及其他活动的开展作出一定行政限制,企业无法掌握充分自主权,影响了管理者的积极性。2)政府也出台了较多政策扶持体育场馆业的发展,然而很多政策供给失误,缺乏激励机制。就如丛湖平等提出的市场化运营政策上出现供给不足现象主要有两点:第一,国家层面缺乏场馆建设、运营、管理和监督的专项指导性政策,一些政策条款的系统性和政策指向性难以支持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出台符合本地场馆建设、管理、运营和监督的实施办法。第二,场馆运行各种税费供给错位,税费标准不够统一,导致各类场馆运行成本的提高,限制了社会资源的介入和市场化发展的需要[16]。激励机制的匮乏也极大地限制了场馆运营的积极性和灵活性,造成市场竞争乏力,降低了管理效率。我国体育场馆多为政府投资建设,政策多倾向于前期资金投入,后续资金注入不足,难以保障场馆日常运营。场馆在开发建设中只考虑按期投入使用,不作长远打算,加重后期维护、改造、能耗方面的负担。虽然国务院办公厅在2010年下发的《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文规定:政府会对那些用于满足群众体育活动的体育设施在日常的支出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也会依据其开放水平,对场地设施在水、电、热、气等消耗上的支出提供一些政策扶持[17],但如何执行这条优惠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导致各地政策执行不利。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于2014年联合出台了《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但此办法只针对体育部门管理的且座位数在20 000个以上的体育场、3 000个以上的体育馆和1 500个以上的游泳馆[18]等大型场馆进行补贴,补贴的资金也仅仅能够满足这些场馆的基本维持费用,而对于其他非体育部门管理且规模未达到要求的体育场馆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政策倾向性明显、普及性差。另外,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一些文化场馆不需要缴纳营业税,而体育场馆同样是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要缴纳数额巨大的营业税,极不合理的政策结构更是加重了场馆运营的负担。
3.2 缺少对体育场馆的合理规划
大型体育场馆闲置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规划的失误。1)体育场馆本身规划得不合理。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在体育场馆修建过程中过分追求规模宏大、硬件配备精良,造成前期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巨大。其次,部分场馆的修建是地方政府打着促进全民健身的旗号套取经费补助,修建的场馆多以承办体育赛事为主,对场馆赛后规划缺乏考虑,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最后,各级政府对大型和中小型体育场馆在投资建设上的失衡导致更适合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小型体育场馆供给明显不足,“大型场馆不让用、中型场馆用得少、小型场馆没得用”的窘境严重拖后了全民健身战略进程[19]。目前来看,大型场馆严重闲置和可利用健身资源不足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矛盾。2)我国体育场馆在建设规划时常有区域位置选择不佳、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的问题出现。政府首要考虑的是土地资源问题,将选址问题放在了次要位置,造成近年来兴建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偏远地段,但是赛后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场馆对该地区经济辐射的带动作用:远离城市中心区域必然会影响其服务覆盖范围,体育需求集中的人口聚集区反而无法较为便利地享受体育服务。不仅如此,体育场馆的多元化运营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后续收入来源渠道受限,场馆的运营就此陷入恶性循环。其次,场馆在布局方面不仅忽视了区域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环保节能和工艺设计方面都存在缺陷,导致了运行成本过高。最后,为了招商引资,利用外形美、空间大和座席多等特点吸引大型商业活动的承办商,但场馆规模的追求若与当地经济状况、群众体育基础相违背,就必然导致场馆承办大型商业娱乐活动的次数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场馆功能,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曾健明指出:场馆总体布局缺乏均衡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契合度不够,有些场馆的布局存在过于郊区化和地区条件不相适应等问题[20]。
3.3 体育场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缺失
各地政府在修建体育场馆时,对场馆资源配置考虑不周,缺乏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统筹规划,没有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疏于考虑场馆交通配套体系,以及场馆周边的商贸、餐饮娱乐、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旅游等配套资源的建设,这直接导致了场馆的赛后利用率较低,收益微薄。据统计,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5 495亿元,而与体育场馆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和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仅占当年体育产业总体增加值的1%和2.4%[21],缺乏相应的资源配置严重阻碍了体育场馆的健康发展。如大连市体育中心为举办第12届全运会而建,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周边缺乏配套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公园游玩等相关资源,在全运会后场馆几乎处于闲置状态,健身利用率和商家承办大型活动率极低,远远没有达到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预期设想。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缺失,也是导致场馆收益微薄的重要因素。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是场馆产业化的重要标志,有利于挖掘市场潜力、促进体育场馆良性发展,是提高运营收益的重要来源。但现阶段由于场馆资源配置差、影响力小、赛事承办率低,依托于体育赛事的无形资产开发受到很大限制,如场馆冠名、场地租赁、体育商家广告、体育媒体转播等无法充分运作,难以提供场馆收益。郭惠平等调查发现:场地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定资产在场馆资源的十大指标中位居前三位;而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位居后三位[2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场馆业在信息资源等方面,尤其是无形资产方面尚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3.4 体育场馆管理人才与经验的缺乏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是场馆运营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专业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严重匮乏极大地制约着场馆的发展,这造成了体育场馆在面对民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时无法形成对供给端的更新和完善,专业性和针对性愈发欠缺。人才的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员专业程度不高。一直以来,体育场馆管理团队多来自于体育领域,专项运动能力较强而管理能力较弱,文化程度有限,专业知识层次和结构也相对单一。虽然目前由于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以租赁和外包的方式交由民间资本管理,人才结构稍有改善,但目前具有丰富体育和管理知识储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仍较为缺乏,使得场馆运营方式的创新缺乏后劲[23]。2)由于场馆赛事举办数量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次数有限,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由于缺乏对场馆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场馆建筑的技术层面缺乏了解,导致在管理实践中比较吃力。3)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场馆管理人员多属于体制内编制,目光短浅且缺乏进取心,加之员工流动性低、普遍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无法跟上新时代对体育场馆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服务效率自然低下。
4 新时代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
简政放权,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实现体育场馆自主化经营,理顺并打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场馆投资机制与管理体制,提升场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大政府对场馆的扶持力度和激励机制的创建,完善场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更加着眼于提高远期效益。有效配置资源,将体育场馆打造成兼具健身、休闲、娱乐的多功能综合服务体。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业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场馆综合服务能力。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以“小而精”为主的体育场馆,提高综合利用率。
4.1 弱化行政干预,发挥市场作用
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培育多元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开放体育资源,创新健身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24]。我们应抓住国家对体育事业进行改革这一契机,改变沿袭计划经济时期背景下传统的行政干预式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场馆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从根本上的分离,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于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中来,推动场馆管理由行政向市场的转型。加快体育场馆的企业化、市场化进程,逐步改变场馆的投资和建设的管理体制,以市场化为导向建立起新的场馆投资、融资体制[25],转换经营机制,严格按照“以体为主,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以商养体,良性循环”的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同时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手段和运营模式,建立起具有体育场馆特色的宣传和营销机制,提高场馆知名度。对于市场化运营的效果,政府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应制定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提高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2 建立激励机制,注重长远效益
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长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以扶持和促进。我国体育场馆本质上是公共物品,许多功能均属于社会公益性质,以满足赛事和全民健身需求为宗旨,大都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而存在。立足于此,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加大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拓宽场馆修建等投融资的渠道,鼓动有实力的社会资本参与,以政府牵头、企业助力的共同入股形式保障场馆修建和后续运营的长期资金来源。同时,推动场馆税收制度改革,加大场馆减税、免税力度,在房产税、营业税、能源使用费等领域给予优惠支持,从而建立起适宜场馆长久发展的激励政策,延长体育场馆的生命周期,提高场馆管理层开发、创新运营模式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中央对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的补贴工作,并且做好政策的讨论和研读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出政策实行的具体方略,做好政策的跟进工作,争取在不影响体育场馆公共物品效用发挥的同时提高经济收益;更要提高对体育工作的关注度,积极采用财政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对大中小型体育场馆运营支持力度的扩大化和均等化。
4.3 合理规划布局,有效配置资源
在体育场馆修建之初进行精心设计、合理规划,系统考虑场馆选址和赛后运营问题,是解决场馆运营管理难题的关键所在。依据《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以场馆为中心辐射15分钟健身圈的三级群众健身网络体系作为规划的指导原则,规划部门、体育部门和运营部门要通力协作、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交通的便利性和功能的多样性,建设便民利民、运营灵活、改造方便的多功能体育场馆,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同时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住宅、休闲、商业等业态融合,有效配置资源,把场馆设施打造成以体育为主题,延伸了观光旅游、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功能的综合配套齐全、可经营性强、充满活力的体育综合服务体。对体育场地的选址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通达度和人群覆盖范围,例如可以考虑在部分高校聚集地的周边兴建体育场馆,或者直接对高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加以改造来满足赛事需求,既能降低投资成本,又能保障场馆的赛后利用,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有效缓解和释放场馆赛后运营压力。同时一些著名高校本身也是一种无形资产,其自带的聚集效应能够活跃场馆周边的经济活动,丰富盈利形式;高校也是一种智力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体育场馆与文化活动、各种展览等在空间上的共性,创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商业展览、论坛承办等活动的筹措形式,推动体育场馆的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功能。
4.4 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服务质量
国家体育总局于2014年9月印发了《大型体育场馆基本服务规范》[26](以下简称《规范》)。《规范》针对体育场馆服务只提到了开放时间、开放区域和器材使用等基本问题,对于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规范、服务要求等更为具体的问题并没有相关的规定。针对于此,尽快制定体育场馆服务标准已然迫在眉睫,以便于场馆服务有章可循,各地也应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合理安排场馆服务内容:积极推广科学健身、技能培训、体育竞赛等活动;积极筹建相关体育社团,为体育社团的日常运营提供平台服务;有条件的场馆可以建立体制健康监测与评价服务等,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体育服务需求,提升场馆服务质量;针对当地群众基础较好、发展水平较高的体育项目配置较多的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改善其用户体验。另外,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设备等技术的日渐成熟,体育场馆可以尝试引进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如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与统计,着眼于由普通体育场馆向智慧体育场馆的转型升级。除了平台的智能化,健身、训练、竞技运动设备的智能化也是智慧场馆建设的内容之一,例如科技娱乐主题场馆和VR竞技游戏的引入使得体育运动更具科技感、时尚感。“智能场馆”概念的引入为新时期体育场馆的运营改造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得场馆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与有效。
此外,随着体育场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体育场馆的运营更应注重跨行业的合作。对于部分服务性、保障性工作,完全可以以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较为成熟的后勤保障公司合作,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水平。专业化的服务和运营不仅能够提高场馆的利用率,节省管理成本,还能为场馆赛后活动资源的引进和开发提供极大的空间,这一切都要依托于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管理团队。通过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优化管理队伍结构,盘活人力资源,培养和吸收专门的人才来管理体育场馆,注重引进技术过硬、视野开阔的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吸收资金、盘活场馆;同时还可以与专业运营机构合作,共同构建场馆的专门性运营管理团队,从而实现科学运营体育场馆这一目标。对于当地高校资源丰富的体育场馆,也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体育场馆相关的研究,制定出较为前沿的战略规划、运营方案与资源开发策略,为体育场馆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与高校的合作也能吸纳部分优秀毕业生投身于体育产业,为体育场馆后续的运营建言献策。
4.5 建设中小场馆,缩减赛后规模
“46号文件”指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在参加“两会”的过程中,针对目前国内场馆运营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各地在建设体育场馆时“既要建好馆,又要用得上、养得起 ”。2013年由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提出要合理规划体育场馆类型、规模和数量,控制大型新建体育场馆规模和数量,对已建场馆进行适用性改造,盘活场馆资源。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强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标准,节约集约,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建成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27]。由此可见,体育场馆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是以建设中小型体育场馆为主:对于大城市来说,控制大型场馆建设的同时加快中小型场馆发展,并对现有的较大场馆适当缩减规模,对于那些难以缩减规模的体育场馆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争取将场馆的每一片区域都合理利用。对于小城市来说,中小型体育场馆延伸功能有限,无形资产开发难度也相对较大,其建设应以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和小型体育赛事为主要考量,达成空间的合理开发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如此,体育场馆才能逐步适应全民健身需求,全面实现向全民健身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场馆运营的成本,提高场馆的综合利用率,从而实现我国体育场馆业各方面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最优化。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体系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建设体育强国和发展全民体育的宏伟目标成为体育场馆实现现代化管理运营的新契机。立足现在、继往开来,客观面对现实问题,努力实现科学化、市场化管理,提供更全面、更迅捷、更周到服务;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体育、加强体育场馆科学化管理的若干政策,必将迎来中国体育场馆事业发展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