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城镇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19-11-24张晓磊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小镇居民

张晓磊,宋 歌,李 海

(1.上海体育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438;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450046;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作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城镇化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大问题、大战略[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以其规模之大、节奏之快、影响广泛而深远,备受世界瞩目。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重心聚焦于“物的城镇化”上,其外延式的发展思维映射到实践中形成了“土地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发展模式。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城镇化主体的人若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融入与市民化,这样的城镇化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应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及人类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要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1-2]。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载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和突破口,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3]。而体育旅游小镇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空间载体,亦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

目前,体育特色小镇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张雷在研究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概念、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小镇城镇化发展作为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目标,成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发展的路径[4]。鲜一等学者基于产业集聚与区位视角研究体育特色小镇的业态选择,认为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在实践中也正在被广泛推广实施[5]。蒋清等学者提出,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体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6]。叶小瑜等在总结国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基础上,指出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关注民生幸福的启示[7]。王学彬等在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域外经验进行总结时提出,增强小镇居民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对我国建设体育特色小镇具有积极意义[8]。张宝雷等学者则通过对国外优秀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认为,“以人为本”是其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9]。

综上,国内学者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特色小镇的概念、类型、路径分析以及基于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品牌构建、域外经验借鉴等不同视角的论述。进一步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研究已认识到,“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会给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带来困扰,且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有所提及;但缺乏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更鲜见有关于体育小镇建设与“人的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在传统模式下,特色小镇的衰败源于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轻视,亦即对“人与城市是命运共同体”的漠视[10];“产城人文”融合发展中人本理念的缺失使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背离了真实的“人群”[11]。十八届三中全会已明确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人的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含义已成为学界共识[12];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13]。本文基于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城镇化”问题的分析,探讨体育旅游小镇在推进“人的城镇化”中的路径以及对策,以期实现体育旅游小镇内涵式、高质量的发展。

1 对“人的城镇化”的认识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以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标准来看,城镇化率都是区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水岭。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城镇化率较低。城镇化一直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因为与美国城镇化率90%、韩国80%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更因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引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实践不断发展。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在《小城镇大问题》中首次提出小城镇问题;十五届三中全会则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思路;而“城镇化”一词则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采用[14]。十六大以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分别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和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了战略部署[15]。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概念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16]。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迈进成为共识[17]。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曾精辟地指出:“我们必须从‘把城市看作是城市中的建筑’这种倾向中摆脱出来。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组成的”[18]。城镇化的发展重心由重数量、重外延的“物的城镇化”到重质量、重内涵的“人的城镇化”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历史必然[19]。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对“物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解构与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12]。

“人的城镇化”一词在“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之后才进入学术领域,然而一些研究却混淆了“人口城镇化”与“人的城镇化”的区别,正如任远所指出的“当前人口城镇化表象下存在着人的城镇化不足”[2]。更多研究则表明,“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所在已成为学界共识[10]。任远从社会平等与公正、人民的福利与幸福以及人的发展能力角度对“人的城镇化”进行了阐述[2]。金碚从重视人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入角度阐述了“人的城镇化”[3]。吴业苗从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阐述了“人的城镇化”的内涵[12]。无论是要重视人的市民化和社会融入还是人的发展与平等参与,“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进入到现代文明体系[3,12,20]。综上,“人的城镇化”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市民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体现为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大转变,是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进入到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

2 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城镇化”问题

2016年7月,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1 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2017年,“特色小城镇”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特色小镇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中,相继把“旅游+城镇化”“旅游+体育”以及“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作为发展战略予以定位。以“旅游”“体育”为核心要素的体育旅游小镇建设首次从国家层面上得到政策支持。目前,对于“体育旅游”和“特色小镇”的概念,学术界莫衷一是。《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对此作出了比较权威的解读,但对于“体育旅游小镇”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体育旅游小镇是由“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原则,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体育人文资源,通过在10平方公里以内(地形地势特殊可超过1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开发以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为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打造以“体育+旅游”为核心,文化、社区和生态等功能叠加、融合与创新的产城一体化综合项目,进而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重视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人的城镇化”建设,是推动特色小镇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10]。但在实践中,体育旅游小镇的建设与推进依然沿袭了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对“物的城镇化”的追求使体育旅游小镇呈现出“土地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等外延式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城镇化”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1 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生产方式城镇化不足

“人的城镇化”的核心内涵是城镇化过程中小镇居民自身所呈现的城镇化演进。劳动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体现,表现为小镇居民由传统的就业体系进入到现代就业体系,意味着生产方式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生产方式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生产方式转变。从职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减少,而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逐渐提高;从事新兴服务业(信息、咨询等)的人员在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总数中的比例逐步提升。目前,体育旅游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常常背离“培育”这一自然过程,急于求成,盲目地“造”体育旅游小镇。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是体育旅游项目根植于小镇的过程,也是小镇对体育旅游项目认可、接纳、支持、参与、建设的过程,更是小镇居民融入的过程。“造”体育旅游小镇的“短视”与“逐利”,使体育旅游小镇缺乏人文底蕴涵养与小镇居民的生产融入;小镇居民未能真正纳入到体育旅游的就业体系当中,其自身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并未得到相应提升,当地小镇居民生产方式也不能得到有效转变。

2.2 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滞后

《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原则,特色小镇建设要围绕“人的城镇化”构建生活空间,留存原住居民生活空间,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和繁荣“商业圈”,提高人口集聚能力和人民群众获得感[21]。但在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重物轻人”的发展倾向却层出不穷,人的核心位置常常被忽视。“人的城镇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人的城镇化”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是指农村居民融入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过程[22]。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体育旅游小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以及交通、医疗等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而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往往聚焦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通常被忽视,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方式亦常常被狭隘地定义为居住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在小镇居民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而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的急功近利使其不能实现与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的融合与共生。因此,通过体育旅游小镇就地城镇化、就近城镇化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依然遥不可及。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东部某省会城市,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乡接合部打造“足球小镇”,而当地居民却觉得无论是“足球”还是“小镇”都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23]。

2.3 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人的现代文明素养缺失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13]。体育旅游小镇发展过程中,小镇居民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是“人的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镇居民应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文明的意识、理念、行为和规范,表现出公共活动、卫生素质以及教育、法律素养的提升。同时亦包括与城镇化生产方式转变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技能素质以及与城镇化生活方式转变相适应的交往、审美等素养的提高。小镇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其现代文明素养紧密相连。小镇居民的城镇化作为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缩影,由基于宗法礼治的传统文明向基于现代分工体系、法治体系的现代文明转变成为发展的必然。而在体育旅游小镇建设发展过程中,却常常忽视人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更缺乏人的现代文明素养形成的现实考量。

3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城镇化”的路径

“人的城镇化”过程是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进入到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是人能够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变迁、向上流通渠道的扩张,是一种心理认同和融入的过程[3,12-13,20]。因此,要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等方面探索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城镇化”的路径。

3.1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生产方式城镇化路径

3.1.1 以产业的服务性驱动人的生产方式城镇化 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旅游小镇发展的核心与基石。体育旅游业作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融合产生的新领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以体育旅游产业的服务性驱动人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城市型生产方式逐渐转变。1)体育旅游小镇在建设中必须明确体育旅游产业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是服务型、参与型的体育消费项目,属于新兴的服务业,要依托服务业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吸引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到这一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体系中。2)体育旅游小镇在建设中要将体育旅游就业人群与小镇居民进行匹配。要利用体育旅游产业与小镇居民的职住间存在的天然契合性,促进小镇居民将浓厚的地缘情节转移到业缘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小镇居民在体育旅游产业体系中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从而进入到体育旅游这一现代服务业就业体系中,逐步实现小镇就业主体生产方式的城镇化。

3.1.2 以产业的专业性带动人的生产方式专业化与城镇化 与传统旅游相比,体育旅游对专业度的要求更高。从目前体育旅游小镇的产品结构来看,以轻度体验类的旅游产品(如体验式滑雪、体验式漂流等)为主体,深度体育旅游项目很少涉及。限制体育旅游产品多样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体育旅游项目所具有的专业度较高的特点。体育旅游业的专业性决定了其必须要有体育方面专业的参与、组织与指导。同时,作为一种重复、渐进的体验,体育旅游能对消费者产生更大的黏性;随着体育旅游消费者体验的深入,必定对体育旅游服务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体育旅游小镇要紧紧围绕体育旅游产业的专业性进行深度开发,并以此带动人的生产方式专业化与城镇化。要强化体育旅游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在吸纳小镇居民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就业主体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通过实践与知识、技能的互补打造一批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这一过程既是体育旅游小镇建设凸显专业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带动小镇就业主体实现生产方式专业化与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3.1.3 以产业、产品的升级推动人的生产方式高级化与城镇化 体育旅游小镇的产品和服务之所以为体育旅游消费者所接受,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迁,体育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并凸显动态变化、不断升级的态势。这就要求体育旅游小镇供给主体需要增强体育旅游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体育旅游全要素的生产率,使体育旅游小镇的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体育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要以体育旅游产业及产品的升级推动人的生产方式高级化与城镇化。要不断拓展新兴业务,开发传媒、咨询、培训以及体育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通过加大体育旅游相关产业链的创意、设计以及开发力度,要求就业主体必须具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满足体育旅游产业、产品升级的需要;而就业主体向体育旅游服务业更高层面的迈进,将不断提升小镇就业主体生产方式的高级化与城镇化。

3.2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路径

3.2.1 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承载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旅游服务理念不断更新。这对体育旅游小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推进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提供了有利契机。例如,霞慕尼小镇服务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在满足小镇本地居民和度假者需要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其日常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小镇居民的生活品质[24]。因此,体育旅游小镇建设要以宜居、宜业为目标,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的载体,为其奠定物质基础。体育旅游小镇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除了必须具备外部性、公共性以及服务性等基本特征,能够提升社会整体的运行效率和质量,还要顺应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将更加开放、完善、便捷作为体育旅游小镇提升服务品质的重点,完善与健全体育旅游交通网、智慧体育旅游网、公共服务体系等,构建全域覆盖、全面发展、符合体育旅游目的地结构体系的全面性服务架构,从而使小镇完善的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网络在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同时,改变小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提升小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

3.2.2 以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引导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 体育旅游小镇作为一种新兴业态,是推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自身生活方式产生的运动休闲需求。体育旅游不仅是旅游观光,更多是享受体育旅游目的地多样化服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如参加乡村马拉松、自行车赛事等,这些赛事活动都属于生活方式范畴)。当体育旅游消费者本地生活方式平移到旅游目的地,其在体育旅游小镇的吃、穿、住、行以及体育旅游参与和参观等休闲行为、生活观念都会对体育旅游小镇居民产生“文化冲击”。因此,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要通过体育旅游消费者差异化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渗透,引导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要充分利用体育旅游业人口流动带来的效益,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业(如餐饮、民宿、导游等),扩大小镇居民的交往范围;要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引导小镇居民接触新事物,了解新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居民对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从开始接触的好奇、不理解和不适应将逐步过渡到理解、接受以至于习惯,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而将带动小镇居民生活作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改变。

3.2.3 以产业发展特性促进人的生活方式城镇化随着“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健身和健康的巨大需求使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当前,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从观赏型、实物型消费转向体验型、参与型消费,更趋向于文化性强、科技水平高、参与性强。因此,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要抓住这些发展特性,通过满足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多维度上促进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要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同时,注入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赋予体育旅游小镇丰富的体育旅游文化内涵和浓厚的人文气息;要强化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信息技术在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职业素养;要积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外来人才的引进,加速小镇居民与外来人才之间的融合;要运用其自身的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培养小镇居民的健康意识……这些进程必将促进小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3.3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文明素养提升路径

3.3.1 以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引领人的文明素养提升 根本上看,体育旅游小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文化,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文化作为彰显体育旅游小镇内涵、提升体育旅游质量的源头活水备受青睐。文化差异成为体育旅游新引力的核心元素,亦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要将文化在体育旅游中的经济属性凸显出来,对当地传统文化价值进行重新认识,进而引领小镇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要促使小镇对自身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通过重新审视和评价之后对自我文化的重新肯定,唤起小镇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迫切恢复现已消失或几近消亡的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进而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复兴与传承;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以其中蕴含的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宝贵的精神品格,增强人的族群意识和内聚力,坚定其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小镇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

3.3.2 以文化的摄入加速人的文明素养提升 体育旅游小镇的产业发展,以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为目标,这一逻辑起点决定了体育旅游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需要迎合、从属于外来旅游者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实现经济效益。在体育旅游消费者与体育旅游从业人员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一方的体育旅游消费者会更多地将自己的观念、思维和价值标准加于当地居民。体育旅游消费者和体育旅游目的地之间文化差异越大,文化摄入就越容易发生,其摄入的速度也相应加快。因此,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要遵循这种由文化差异所形成的文化变迁规律,通过加强外来文化的摄入以加快小镇居民文明素养的提升。要基于自身的文化认知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将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文化纳入到体育旅游小镇的文化体系之中,进而通过改造提升自身文化以满足体育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构建起新的体育旅游文化认同体系;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明素养,通过熏陶、感染、渗透等一系列的文化调试之后,小镇居民将会逐步构建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形成自身文化认同的新方向。这一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也即小镇居民进入现代文明体系的过程。

4 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城镇化”的对策

基于体育旅游小镇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助推“人的城镇化”的路径分析,从树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小镇治理民主化、强化小镇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体育旅游小镇助推“人的城镇化”的对策。

4.1 树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体育旅游小镇发展质量

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25]。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但“空间城镇化”以及“人口城镇化”并非意味着“人的城镇化”。城镇人口若不能实现市民化和社会融入,这样的城镇化只能是“浅的城镇化”或者是“未完成的城镇化”[26]。因此,体育旅游小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要从传统外延式的“物的城镇化”向重质量、重内涵的“人的城镇化”转变,避免“土地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误区。要树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将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过程和目标回归到人本身,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作为城镇化的核心[3];要提高体育旅游小镇的城镇化质量,实现其内涵式发展。体育旅游小镇质量的提升不仅要关注人的主体性和公平性,也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之中[18]。在关注环境宜居的同时,还应注重历史文脉传承以及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4.2 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激发其内生动力

“人的城镇化”首先应关注作为小镇发展主体的人的主体性。要实现小镇发展主体真正的城镇化融入,必须激发其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其发展能力。1)要树立“小镇即景区,景区即小镇”的一元空间理念。在全域体育旅游模式下,应突破旅游者和居住者对立的“二元世界”的桎梏,将小镇居民由旁观者、局外人转为服务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使其成为体育旅游小镇的主人。要通过体育旅游发展成果全员共享,增强小镇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树立主人翁意识,以此带动整体体育旅游文明素养的提升。2)通过体育旅游职业教育、现代服务、法律知识等技能培训,提升个体职业素质,以此提高个体获得更高经济收入的能力。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在促进体育旅游小镇建设、共享小镇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将促进其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向城镇化迈进与融入。3)提升人的发展能力。小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及其形态的演进需要作为小镇主体的参与者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发挥其创新性,贡献他们的能力和智慧。体育旅游从业者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自我学习不但要掌握现代服务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体育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更要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体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4.3 加强和完善体育旅游小镇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

公共服务供给与人的城镇化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27]。体育旅游小镇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就是“人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的需要与公共服务供给之间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因此,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以破解由于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规模小、供给质量低、结构不完善等,难以对人口集聚和体育旅游产业服务形成有力支撑的难题。一方面要根据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规模和产业规划,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依据公共服务资源使用的不同需求,诸如出行距离、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划分与优化。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体育旅游小镇公共服务资源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保持公共服务资源的动态平衡。由于体育旅游受季节和环境影响较大,公共服务资源要根据体育旅游产业的特点不断调整,根据人员流动频次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形成“动态配置”机制,构建基于人员流动和往来的公共服务体系。

4.4 积极引导和支持小镇居民的社会与政治参与,推动小镇治理民主化

社会与政治参与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社会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亦成为预防社会隔离的重要机制。小镇居民的社会与政治参与是政府从“善政”走向“善治”的本质要求,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和社会秩序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1)完善法律保障,明确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的权利与内容,强化社会与政治参与的可操作性。2)提升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的意识与水平。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小镇居民关心、关注、了解,并积极投入社会与政治参与;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提升小镇居民的社会与政治参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理性合法、积极有序的社会与政治参与素养。3)保障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渠道畅通,有序扩大参与范围。在参与手段上,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法律知识、政策信息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拓展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制度化渠道。在参与形式上,应注意将直接参与、间接参与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参与方式,拓展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的广泛性,进而提升小镇居民社会与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实现小镇治理民主化。

4.5 强化小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体育旅游小镇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体育旅游小镇建设中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的全程融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小镇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而实现体育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1)树立科学发展的小镇生态观。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土地集约统筹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有机结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小镇生态观。2)提升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质量。要强化土地、河流、山川等体育旅游资源的环境约束,合理制定环境保护标准的提升计划,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质量。3)加强制度建设与教育引导。完善各类环境法规,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纳入到体育旅游小镇发展和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使生态理念内化为小镇各类主体的价值认同,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4)寻求不同角色的多方合作。在体育旅游小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融入、社会组织协调、小镇居民参与的生态文明角色定位,增强体育旅游小镇的生态治理能力。

5 结语

城镇化不仅意味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演进以及文明素养的提升,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城镇化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重内涵、重质量的城镇化,是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体育旅游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建设中必须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提升体育旅游小镇的城镇化质量,实现其内涵式发展。“人的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须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体育旅游小镇的建设应注重“人的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和现实需求,避免出现重物轻人、重增长轻服务、重速度轻质量的发展倾向,以实现体育旅游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城镇化小镇居民
安安静静小镇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CK小镇”的美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石器时代的居民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