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探析

2019-11-24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边缘人人格特质边缘

刘 如 彭 响

(1.广东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 肇庆 1526100;2.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总有一群游离于体育课堂活动中心之外,因自身内部或外部环境各因素被动参与或者拒绝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偏离体育教学价值观及思想,经常被忽视、遗忘,自身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个人或群体。这些边缘学生与其学业成绩好坏并无直接关系,不仅有学困生和中间学生,也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本文意在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类型进行划分,从而深入探讨其形成机理,进而尝试为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建构理论路径。

1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类型

1.1 主动型和被动型“边缘人”

体育课堂教学中,主动型“边缘人”是在体育活动中自愿为之、主动边缘化的个体或群体。这部分学生有的是因为自身素质的弱势,认为自己四肢不协调或承受负荷能力差,从而自愿伦到边缘境界;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和态度不端正将学业置身事外、自得其乐,独自享受边缘的状态;还有的学生因为自身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因此跟老师互动很少,在体育活动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小空间。“边缘人”也并非全是主动存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相对于主动型“边缘人”,另外一类则是被动型“边缘人”。被动型“边缘人”指在外在因素的影响下被迫走向边缘境界的群体,他们内心尽力摆脱“边缘人”的处境,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参加讨论,努力去融入课堂与人群当中,但可能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却一直被忽视或排斥,最后逐渐成为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

1.2 选择性“边缘人”和完全“边缘人”

学生的学习选择性是学生课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可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选择性是无处不在的。由于体育课开设的项目众多,有些学生在体育课中会选择性的喜欢某些体育项目,喜好项目的不同而决定他们在体育课堂走向边缘状态的可能性。例如,有些学生喜欢球类体育项目而不喜欢操类体育项目,由于爱好原因,这些学生在球类体育项目教学中走向边缘化的可能性就明显小于操类体育项目。但有些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爱好哪一类项目,他的关注点在于授课教师,是对教师的选择而不是对项目的选择,在喜欢的教师授课中由于自身的积极性、目的性提高,所以走向边缘的可能性小,这一类由于各种原因以致自己走向边缘的群体就是所谓的选择性“边缘人”。而完全“边缘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却是少数存在的,这类学生是指因某些原因从内心抗拒参加任何体育课活动,对体育课敏感性低、提不起精神与兴趣,或对体育学习完全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等。两种“边缘人”存在的比例相差较大,却都值得关注。

1.3 显现型“边缘人”和潜藏型“边缘人”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显现型“边缘人”是指在体育课堂中的外在行为与言语表现等具有“边缘人”的特征,在参与体育活动、思考问题、互动交流等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边缘行为的个人或群体。这一类“边缘人”的行为表现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其表现显露,课堂参与度低,发言与互动少,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是远离老师的位置,保持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仔细的听着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处在整个课堂中。而另外一类潜藏型“边缘人”则难以发现,潜藏型“边缘人”是指在体育课堂中表面上积极发言参与各项活动,实质上思想、意识等早已游离课堂之外。其中潜藏型“边缘人”又分为两类,第一类只是教师难以发现的潜藏型“边缘人”,例如在合作练习某体育项目或活动时,学生看似言语丰富、神采飞扬,积极探讨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讨论与学习相关的体育知识,脱离了体育学习的轨迹,这类学生逃离了教师的注意成为了潜藏型“边缘人”最常见的现象;第二类是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注意到的潜藏型“边缘人”,这类学生思想的游离工作隐蔽较好,随时保持积极响应的状态,却只是人云亦云,呈现出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游离状态,这种状态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对自身发展极其不利。

1.4 智力因素型“边缘人”和非智力因素型“边缘人”

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是人智力因素的五个方面。非智力因素是在智力因素之外的全部心理因素,蕴含在意向活动或由意向活动所凝聚的个性特征当中,具体来看,由兴趣、动机、情感、性格和意志五个基本因素构成[2]。人的学习活动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3]。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一切活动都关乎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体育课不仅是简单的进行身体活动的模仿,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智力因素“边缘人”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自身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记忆力等方面难以跟上教师上课步伐,学习成效低,长期处于落后、缺乏成功体验的学生。非智力因素“边缘人”则是指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在其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边缘状态的群体。如某些学生会因为意志较差不能坚持在太阳底下做操、跑步,有些同学由于自身性格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等,最后走向“边缘人”状态。

2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生成机理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由于学生在课堂中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多样化,致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当复杂。“边缘人”的产生不仅直接来源于个体因素, 也来源于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多方面原因。

2.1 心理机理:个体人格特质与心理活动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在倾向,是社会化中人赋予的特色身心组织,在自我表达上是连续和持久的[4]。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而进行信息的摄取、储存、编码和提取的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5]。个体人格特质和心理活动都是属于心理现象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活动,不同的人格特质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制约着他们不同的表现,再加上心理活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以至于每个个体呈现出的活动都截然不同。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直接进行身体练习,由于学生不同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活动,使不同机体通过运动负荷的刺激下产生了不同的生理、心理反应,并以不同表现流露于外表[6]。例如,在学习一个运动技能时,有些同学很积极的配合老师,个性活泼开朗,不懂就问,而有些同学却默默无闻。面对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这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技能练习。技能练习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投入,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练习时,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认知反应。因此,从心理层面来讲,个体人格特质与心理活动显然是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2 社会机理:教师期望效应与教学方法

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所产生的影响。在体育课堂教学情景中,体育教师不仅是言传身教的引导者,也是学生体育运动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者。教师期望效应有正效应和负效应两种表现形式,教师的正向期望能够让学生自我激励,最终导致积极的教学效果,相反,则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厌烦感甚至劳累感[7-8]。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期望值都不一样,教师期望与学生的智力发展、课堂表现呈正相关,这往往能够使学生成为特定类型的人[9]。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值时,常常会用欣赏的目光和赞赏的语言去对待,这类学生在教师眼里往往评价很高,甚至在课堂中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这份热情和关心,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这能够激励学生根据教师对自身的期望值不断向好的方面发展,使自己在行为规范、态度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促使自己不断优秀。当教师对学生产生负期望时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会出现不利影响,以致学生边缘化[9-10]。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期望值的边缘学生也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例如,在学习一项动作技能时,教师会去辅助一部分期望值高的学生并让他们做示范,这个时候期望值低的学生往往没有排列其中。由此可见,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出现与教师的期望值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同样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往往都会体现出对学生的评价。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影响[11]。体育课中,教学方法是为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学习热情。在体育课中,学生只有在身体活动和脑力活动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对体育课进行整体把握和理解[12-13]。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教师的教学不能一一顾全,那些性格外向、表现突出的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往往更多,以至于部分与教师互动少、交往频率低的学生,受到冷落与遗忘[14]。加之,大多数新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虽说分析问题能够面面俱到,但没有突出重难点,没有关注学生分析问题、领会知识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中出现疲劳感。可见,教学方法也是导致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2.3 文化机理:家庭教育理念与传统观念

儿童受教育的优劣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生存质量以及人类发展方向,家庭教育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15]45。例如,有些家长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体育学科知识,讨论积极正面的体育话题,并支持或带领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对体育产生了兴趣,积极参加学校各种体育课堂活动。研究表明,当儿童在家庭环境中所形成的参照系与学校环境所传授的观念、行为一致时,儿童能较易接受新观念,反之他们会产生排斥心理[15]80。因此,家长若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违背学校传授的体育观念,会使孩子对学校体育课堂产生排斥心理,进而逐渐走向课堂教学的边缘。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总是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便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功能的实现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15]77。家庭资本、家庭文化程度和家庭氛围等是家庭环境中所包含的因素[15]78。家庭资本影响着学生的受关注程度,往往家庭资本好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关注,更容易被教师列入心目中“层次高”的系列;反之,来自“不良”家庭的学生则容易被列入“低层次”系列,成为课堂中的“遗弃儿”[9]。从家庭氛围看,有研究发现,紧张的家庭气氛容易使孩子出现品行问题,而轻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儿童正常行为的形成[16]。简单来说,好的家庭氛围能够让孩子拥有正能量,养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在课堂中走向“边缘人”的几率会相对降低。还有些孩子来源于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比完整家庭的孩子更缺乏爱和关心,承受的精神压力更大,以至于他们更不愿意跟老师进行沟通,在课堂中走向“边缘人”的几率也会明显上升。

我国社会受儒家文化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人们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偏差,普遍存在“重智、轻体”思想[17]。甚至有些人对体育还存在“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错误评价,没有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这些体育的不公平性社会评价会导致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导致体育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窘境[18]。由于体育课在学校始终处于边缘境地,因而使得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极大降低,产生“体育课没什么用”、“体育课没什么帮助”等想法,这种观念与想法的存在,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心不在焉,慢慢走向课堂的边缘。

3 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的转化路径

3.1 了解学生人格特质,发展学生内部动力

让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19]。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与学生自身相关,而体育教师作为课堂中的把控人,需要积极了解边缘学生的人格特质,关注他们的需求,发挥体育教师的外部辅助功效。人格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综合性与全体性等特征[20],所以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堂上一时转变学生的人格特质。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但不强求改变,让那些被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边缘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和学生进行交流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受到关注、放开自我、走向课堂中心。另一方面,教师应关注不同个性特质学生的内心需求。有些性格内向的边缘生更想要的是在课堂中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这时候,教师可以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心,在课堂中多让他们表现自己;而有些学生则是对体育课技术动作练习难度的恐惧而产生的逃避,这类边缘学生其实更多的是想要得到教师的鼓励和成功的体验,教师则可以对这类学生进行更多的鼓励,也可以专门对这类学生降低某一动作的标准,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边缘学生一旦在课堂中被了解、被关注、被鼓励,久而久之也会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体育课是进行身体练习的课堂,活动空间大,学生的身体负荷量也大,如果全靠教师一个人对边缘学生进行引导与转化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发展边缘学生的内部动力,转化体育课堂中的“边缘人”。边缘学生自身发展的动力是指能够了解自己在课堂中的边缘处境,去采取行动改变现状的一种能力。内部发展动力对边缘学生在课堂中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21]。那么,如何去发挥边缘学生内部发展动力?第一,教师要培养边缘学生自身教育能力,自身教育并不是自我批评,而是要对某一件事主动去进行判断、调整,对事情去究其根本。第二,教师在培养边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其反思能力,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具体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能力。例如,某个动作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判断自身这种行为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思、纠正,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内部发展动力的积极作用,这不但有利于边缘学生的转变,而且还可以帮助即将成为“边缘人”的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

3.2 发挥教师正向期望,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状态和认知水平都是不一样的,边缘生并不代表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指那些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转化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不仅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还应该从教师角度出发,理性对待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教师的期望影响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的课堂行为也随教师期望而改变。因此,教师应积极看待与引导学生,期待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发挥教师的正向期望。为此,教师首先应该转变对边缘生的观念看法,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引导和对待。那些体育课堂中的“边缘人”,他们内心更加渴望被关怀与关注,体育教师应当对这些学生转变观念,充分给予鼓励,给他们贴上“正面标签”。其次,在体育课堂中,不是文化成绩不好就代表体育成绩不好,也不是文化课中积极的学生体育课就积极,这些都是不成正比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教学效果,也能在“边缘人”转化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19]。体育教师在引导边缘生的过程中要及时改变负面期待,以饱满的情感和他们进行沟通,使边缘学生逐渐进步,甚至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等生。最后,体育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身内在修养。对“边缘人”的转化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为此,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定期参与相关培训,不断提升自己,全心投入教育事业。

课堂中边缘生的转化及转化效果还要靠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体育课堂中教师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也严重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致使学生走向边缘化。因此,改善教学方法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体育教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良好的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前提[22]。创造好的氛围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平等给予每个学生同等的关怀与指导,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尤其注重边缘学生或者即将走向边缘的学生,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和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创造主动参与的情景,鼓励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展现自我,从而实现真正民主的课堂氛围。其次,鉴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不一样,教师可在班级实施“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从学生利益出发,切实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学生课堂参与最大化。为此,体育教师要在备课时制定好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制定出不同的标准,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以此提高学习热情,使边缘学生也能够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再次,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和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22]。由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合理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每一项活动,对于边缘学生,教师也要用正面积极地言语去鼓励,使其渐渐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来[23]。最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进行教学主体的转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使“边缘人”能够积极融入到课堂之中,重新进入体育课堂的中心。

3.3 教师家长合作交流,优化家庭成长环境

体育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转化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是根本,从学校出发是关键,但仅依靠个人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家庭辅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4]。因此,必须及时发挥家庭在体育课堂教学“边缘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网络沟通。从以往来看,家长很少或几乎没有关注过孩子在体育课中的表现,对体育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因而教师须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了解体育课的重要性,促使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需要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老师通力合作。其次,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将体育课堂的成绩及表现同文化课一样纳入到反馈中,使体育任课教师能够将体育课堂情况告知家长,发挥家长的重要作用,使某些孩子在体育课中边缘现象得到改善。及时发现是关键,及时疏导是核心,家长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身先垂范,对家庭教育高度重视[25]。值得家长关注的是,有些教育是教师不能给予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家长也应该经常鼓励孩子,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树立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通过共享自身经历,为孩子提供人际交往、学习规划等方面建议,帮助边缘生更好的转化。

猜你喜欢

边缘人人格特质边缘
人格特质对年轻驾驶员潜在危险感知能力的影响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在边缘寻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