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苌家拳历史流变研究

2019-11-24石牙牙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拳种武术传统

徐 萌 石牙牙

(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处,吉林 长春 130022)

文化生态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状况和环境,是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提法,其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起源至今已有近300年深厚文化底蕴的苌家拳在社会不断演变的历史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艳丽奇葩。苌家拳是中原三大代表性拳种之一,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色,与道家道教为主的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深刻而明显的互动关系,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深刻的影响。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始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到来使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面临着不一样的境况,同为中原武术三大代表拳种的少林拳在保持开放态度的基础上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传播海内外。太极拳则寻找适于自身发展的亲民路线,借助国家全民健身路线,在众多健身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健身爱好者首选之项目。而苌家拳则在众多武术项目中呈现出日趋弱化,处于频临失传的境地。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分析一个问题时需将问题有针对性地控制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只有更好的利用历史、发展的观点进行审视武术本质,才能在“文化生态”视域下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发展。鉴于此,研究文化生态视域下苌家拳的历史流变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对苌家拳这一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且能够挖掘出其价值所在更好地造福于大众发挥其作用,这对积极推进传统武术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苌家拳孕育和形成的文化生态成因

1.1 苌家拳文化生态环境的契合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物存在的外部条件,这种条件影响着人类发展和生物的存在。荥阳,隶属于郑州市,西与巩义毗邻,南与新密连接,北与温县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及特殊,具有“环翠风景冠中州”之美称。据《汜水县志》记载:“汜,古祝融氏之墟也。虎牢天险,好为雄镇”[1],以苌家拳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是为历代兵家所抢之地,从客观角度分析,便迫使当地居民不得不选择两条道路以保全性命,一是“迁徙靡定”,流落他乡;二是习武图存,奋起抗争,这条道路的选择,无形之中为苌家拳民间习武的传播垫定了重要基石。市场经济化是武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和生命力所在,中国武术只有契合市场经济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断创新、繁荣昌盛。以“乾隆盛世”期间苌家拳所处的市场经济分析,武术种类及流派繁多,武风昌盛,这一时期的经济环境的开放发展促进了苌家拳与其他拳派之间的频繁交流,据苌家拳传人苌新法讲述:“苌乃周曾对少林寺、陈家沟等地走访,周游四方,广交各派武林高手,结交知己相互交流技艺”,苌家拳正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的发展下开始茁壮成长。

鉴于此,可以说苌家拳与文化生态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越的文化生态环境所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苌家拳,促使苌家拳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种生态环境下所产生的苌家拳,对于形成和保持地域及民族文化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苌家拳文化生态资源保障

1.3 苌家拳文化生态符号象征

中华武术是可以延伸与传承的,是一种符号的象征形式[3]。由中华大地孕育而生的苌家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更是中国文化符号象征。苌家拳的套路动作多以仿人、仿生为主,几乎每套动作的形成都与相关人物或动作有所关联,使得套路技术动作所展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各不相同。有的若似蜻蜓点水、腰如鸡鸣卷尾一般;有的犹如猛虎之威勇。苌家拳在展示不同的形态特征之外,其技术特色也尤为突出,如虚实相间、刚柔并济,似梦里着醒、悟道初醒等的技击要求。但其精义还在于要练内劲儿,以利克敌,注重内气,这乃是中国武术功劲技理之精髓,深受道家、儒家之影响而形成的典型特色。这种技击理念以“中气”为内敛,以“气力”为根本,以“虚实变化”为特点的技术特征,突出了苌家拳的历史文化特性。苌乃周满腹经纶,才兼武备,苌家拳是其综合各大优秀拳种流派,集易经、中医等理论为基础而创编的内家拳派,其著作《中气论》的拳学理念可堪称为中国武术的首创之举,是苌家拳的核心理论,是指导苌家拳、械的纲领,因此,苌家拳延续和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武术身体文化的标志性和象征性。苌乃周所创《阴阳人扶论》《点气论》《养气论》《讲出手》等多部武术理论皆被武术界奉为经典,这是另外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也是苌家拳作用于身体之外的文化符号体现。因此,苌家拳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技能的体现,更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在家族和师徒两种传承制度的保障下能传承数百年。

2 苌家拳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嬗变

2.1 明清之际:苌家拳的发展独树一帜

宋元以前的武术古籍,除部分幸存的射箭、游艺等书籍外,其他有关武术的兵器书籍流传甚少。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稳定,武术发展迅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家及其著作,苌家拳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明清之际最为耀眼的一大亮点,对中国武术的繁荣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武术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渲染,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华大地孕育而生。尤其是清代,苌乃周在其著《苌氏武技书》中写道:“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乃一小天地。提出习拳者身体动作要做到“内外如一”、“形气合一”等整体观理论[4],其提出以培养“中气”为宗旨的拳学理论,堪称为武术研究领域中的首创之举,体现了中华武术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

明清之际苌家拳发展昌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明清之际的经济发展为苌家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明清之际正值武术蓬勃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稳定时期,为武术器械的生产提供了基础。也为火器的大量生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从而使军事化的武术逐渐走向民间武术。同时,由于其经济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促使各门派之间的交流增多,为苌家拳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便利。其二, 苌家拳独特的拳学内涵,使其在众多武术拳种中脱颖而出。明清中叶以后,戏曲、艺术等进入了繁荣发展和总结性时代,这一时期,苌家拳的技术与理论日益完善,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且相关的论著鳞次栉比。为苌家拳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思想借鉴源泉,使苌家拳具有独特的拳学内涵在众多武术拳种中脱颖而出。明清出版业的发展也为苌家拳在拳学理论与书籍上大量出版,从而促进了苌家拳在当时的社会中大面积传播,使苌家拳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其三,各武术拳种的繁荣昌盛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苌家拳的传播与发展。早期的武术拳种更多地依赖于人的发展,是一项以“搏杀”为技能的武术,而明清之际的传统武术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所积累的结果,形成了独特的套路表现形式,如苌家拳的二十四字拳中的泰山压顶、顺手牵羊、夜叉探海等动作。这种保持其技击本质的苌家拳表现出了创拳者的对拳学思想的认识和动作审美的倾向,促进了苌家拳在社会的推动及普及。

鉴于此,可以说,明清之际是苌家拳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将明清之际的苌家拳的大发展进行整理可知:苌家拳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展现了其渊博的文化内涵,受到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这是苌家拳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

2.2 社会转型期:苌家拳的发展根深蒂固

苌家拳是传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亦是传统文化生态的产物,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是苌家拳形成的基础。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变迁给文化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武术的文化个体发生了变迁,苌家拳的发展在文化生态环境下逐渐发生了转变。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圈的构建过程就是一个区域社会文化选择、文化重构、文化再生的过程[5]。社会发展的变迁给予整个文化生态圈的震荡与变迁带来了各种新文化和层出不穷的新思潮,苌家拳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和其它拳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尽管在政府的倡导下,苌家拳走上了保护发展的道路,但由于其保守传承理念的文化断层让这种发展显得异常艰难。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后,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的转变,致使村落文化、民俗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本质性改变。转型后的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工业等对社会的整个精神面貌进行了集中改革,打破了封建迷信的传统思想,树立了科学健身的精神观念,使社会风气焕然一新,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推动了西方体育项目的昌盛,从根本上挤压了苌家拳乃至其它武术拳种的生存空间。

作为中原三大代表性拳种的太极拳与少林拳则均以开放的态度成功转型,而苌家拳作为整个地域文化生态中的一员,不仅其练习人数逐渐减少,而且苌家拳在当下社会整个发展面貌也逐渐萎缩。这就使得存在于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苌家拳必须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致使部分传统文化因“文化生态”变化而异化或西化变质。然而,即便是面对这样的情形,这般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并未使苌家拳打破其传统的传承思想和授拳理念,苌家拳在传承上依然保守自己严格的“清规戒律”,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

因而,传统的苌家拳并没有进行社会发展的转型,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经过日积月累的发展,使苌家拳在转型时期逐渐与社会脱节,面临着来自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冲击”,苌家拳的传承与发展俨然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成为了制约苌家拳飞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3 苌家拳发展困境的文化生态审视

3.1 文化认同的减弱,使其与社会发展脱节

面对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冲击,西方各种强势体育项目及思想的蔓延,严重导致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压迫,苌家拳就是其典型的例子。苌家拳是清乾隆年间,苌乃周根据易理、医学、经络学等为理论基础,与自身所学武技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套设计理念非常完整、科学性比较强的武术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苌家拳由于其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导致传承滞后,频临失传的地境。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苌家拳固守其传统的传承理念,严重地与社会发展脱节,致使其发展空间越来越狭隘,甚至是濒临失传的尴尬境遇。时至今日,苌家拳在选择收徒传艺方面仍保持着严格的“清规戒律”,若在传承过程中违反任意一条,便不再对其传授武技。这样的传承原则在苌乃周的时代可称之为高尚的、合理的,但新时代的今天,苌家拳所固有的保守思想,使其与多数比赛绝缘,各类形形色色的武术比赛场上难以见到苌家拳的踪迹,这也是其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就是苌家拳与其他许多传统拳种一样,遭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强大的“现代性冲击”,迫使其难以发展。而同为中原三大代表性拳种的太极拳和少林拳之所以历经多年而不衰,而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扬弃过时的因素而嬗变,正是因为其对文化认同纽带的蒂固。这也表明在这样一个崇尚新文化的时代,失去文化认同也就相当于失去一切。苌家拳如若不对异己文化认同,那么苌家拳对外交流、融合、对话都将遇到强大阻碍。

根据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浓度可将血友病分为三类:重型:FⅧ/Ⅸ浓度<1%,约占70%[7];中型:FⅧ/Ⅸ浓度1%~5%;轻型:FⅧ/Ⅸ浓度:5%~40%。轻型血友病极少有自发出血,常由明显外伤引起;中型血友病常在诱因后出血;而重型患儿可在无明显外伤时自发出血。血友病患者第一次出血通常发生在1~3岁,疾病的进展速度取决于血肿的数量[8]。

苌家拳所呈现的局面归根到底是文化认同的问题,简单地说也就是一种文化对于另一种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一成不变,与其形成之初相比,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有的完全消失,被另一种文化所替代,有的适应社会发展,融入新的内容传承发展。总之,文化发生的变迁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认同,“文化认同危机是在一种文化遭遇另一种文化时才出现的问题”[6],对于苌家拳文化而言,文化认同是其存在的根本。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致使在新时代下科学健身成为了时代潮流,过去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依赖和留恋丧失殆尽,新一代年轻人对苌家拳文化的认同迅速减弱,使苌家拳的发展一度没落。

现今苌家拳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发展走进了文化认同减弱的语境中,苌家拳若想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需要的是文化上的积极构建与应对,而不是固守其所培养起的传统文化思想,这对于苌家拳的发展而言仍有着漫长而艰辛的路途。

3.2 传统文化环境的改变,使其难现往日辉煌

从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武术在发展空间、话语主权、技术体系、传承模式、精神信仰上都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7]。社会转型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其他拳种流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文化环境产生巨大变化后的产物,也是社会变迁和文化变迁的产物[8]。苌家拳虽被纳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已难现昔日辉煌。自古以来,最为传统的的传承方式便是“家族传承”及“师徒传承”,而中国最常见的传承途径便是拜师学艺,这也是苌家拳传承方式的一种,但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方式明显已不相适应。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为苌家拳理论研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苌家拳的内容丰富、套路之多、技法之全面,可谓在传统的拳派中名列前茅,而这均源于苌乃周不断地综合各拳派所积累而成。苌家拳倡导“形气合练”,以练形、练神、练气、练技为一体的动势形态。苌家拳的武学思想核心是炼气之说。他著有《中气论》数十篇,详论炼气诀窍,手法打法,是中国武术内功的宝贵文献[9]。然而,时代是不断前进发展的,技术体系内容复杂多样,理论渊博的苌家拳,使其在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的发展显得异常艰辛,新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和传统的文化生态环境本质的差别就在于“创新”。创新是促进一个事物发展的衡量标准,传统的苌家拳拳学理论精奥,内容复杂多样,较于其它拳种是一种比较难练的拳种,对习练者的武术基本功要求较高,只适合武术水平较高水平的练习者学习,这使苌家拳发展的困难性与其内容的复杂有着直接关系。

苌家拳自创立起一直秉承着传统的“不得在外人面前卖弄”的传承思想,使苌家拳传人基本上和所有比赛绝缘,从其自身体系来看时至今日和创立初期并未有太大的改变。这一方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给苌家拳造成了频临失传的危机,尤其是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新时代,如若不为人知,那么就没有存在和保护的价值了。苌家拳传承历经百年而出现如此的状况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此,进入新时代下的苌家拳,整个文化生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中苌家拳需要寻找自我生存之路,适应新的社会文化主体。唯有使苌家拳焕发新的传承理念,才能使苌家拳发扬光大,才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保留下来,重现磅礴之气。新时代苌家拳必将会克服种种苦难,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发展之路。

3.3 文化自信的不足,使其理论研究滞后

纵观苌家拳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不同地域和地理文化对其有深刻影响,一种拳术要想获得真正的重生,持有保守的传承理念很难得到快速发展,需要完成其与传统理论文化的融合,完成“传统”与“现代”的升华才是其完成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作为中原地区三大代表拳种的苌家拳在传播和发展上无法与同为三大代表性拳种的少林拳、太极拳相睥睨。现如今,面对西方强势体育项目的冲击,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的发展日趋上升,成为现代体育发展的热门项目,吸引了大批的爱好者,各大高校、健身场所的体育运动项目均以西方体育项目较多,迫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处于弱势状态,各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较少见,这种现象的呈现使原汁原味的苌家拳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不断遭受困境。这主要是文化自信不足的体现,以至于在西方强势体育项目面前呈现出发展困境。而另一主要原因是由于理论研究滞后。首先,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苌家拳在理论及技术套路上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牵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苌家拳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其次,苌家拳是苌乃周在集易理与中医学为一体,经过长期积累、不断磨练而创造的武术拳种,因此对于没有一定武术基础、没有一定中医学及易经基础的学者而言相对来讲会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这样的比拟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对于苌家拳的发展现状而言却是不无道理。因此,古老的典籍复杂深博,使得新时代的年轻人对苌家拳的史料难以理解,对于一般健身养生爱好者而言,不需要深奥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套路动作,这会使其学起来也比较吃力,失去学习的动力,从中找不到锻炼的动力,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苌家拳的传播。他们所重视的仅仅是能否强身健体,对锻炼的难易程度是多少。

在武术研究领域,苌家拳神秘性极强,有关于苌家拳方面的理论研究甚少,而且多集中于对《苌氏武技》一书的研究。即便是倾尽几十年心血而著的《苌家拳养练全书》,在历经2000年的一场火灾中残破不全,这对苌家拳研究者所能获取的相关资料造成了困难,尚且保留传统传授思想苌的家拳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明显已呈现出滞后情态。鉴于此,苌家拳在面对时代的考验中任重而道远,苌家拳不仅要继承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还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协同发展理论研究,推动苌家拳的科学化、系统化,从而使苌家拳在新时代下获得更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4 文化生态视域下苌家拳保护与传承策略

4.1 重构苌家拳文化品牌,使其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价值

任何一种事物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 事物的发展需在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改造,与时俱进,在原有的套路动作上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才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中国武术与艺术作品一样, 在全球化语境下也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语言[10],苌家拳若要在新时代下再放光彩,就必须促使苌家拳符合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认同其它文化的传播发展,去劣求精,重新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在保持苌家拳传统文化底蕴本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重构,将独具特色的苌家拳纳入到社会新的文化生态坏境这个庞大的体系中。这一方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苌家拳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在这个不断创新的新时代,若苌家拳的发展不为人知,那么就没有存在和保护的价值。苌家拳传承历经百年而出现如此的状况与其自身缺乏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历经与各种不同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之后,仍能保持其“本真”属性并保持着自身的文化渊源。鉴于此,在新时代下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侵入,苌家拳应汲取其精华,增强文化认同感,积极响应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苌家拳的现代化发展就是要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自身进行重构,优化选择自己未来发展新道路,找出那些不适合当今时代的传统加以摒弃,通过与其他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进而促进苌家拳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一个事物的发展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扎根立足。传统武术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社会繁荣发展, 就一定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与创新, 以更加专业的水准、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满足当今人们的各种需求和多元追求[11]。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苌家拳需挖掘其内在的健身养身价值,在借鉴太极拳和少林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简化其套路动作后向大众推广,同时举办相关赛事、相关学术交流促进相各种文化互之间的交流,才能为苌家拳自身注入新的活力, 开辟出一条适于苌家拳自身发展的道路。

唯有这样,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而满足大众需求的前提下,苌家拳才能被现代社会的人们广泛接受和认同,使其发展壮大,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价值,使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武术拳种早日步入世界体育之林。

4.2 梳理优化自身体系,塑造易于苌家拳发展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12]。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必须是在不背离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下完成超越,方能实现武术生态从外化的器物层,制度、行为层到心态观念层的不断涵化[13]。从中原三大代表拳种的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展历程来看,可谓是给予苌家拳在发展与传承上很大的启发。众所周知,太极拳在早期传承方式上是传内不传外,与苌家拳的传承理念相似,而少林拳则是以开放的态度传播到海内外。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太极拳打破传统的思想,塑造大众易于接受的道路发展太极拳,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成为全民健身中的首推项目,皆是因为其不断地优化自身的技术、理论体系。而对于苌家拳的传承,苌乃周先生自创拳之初便无门户之见,讲究内外皆传,唯有对择徒的要求较高。苌家拳的技术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是综合多种拳派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内容更为渗透,但在传承方式上苌家拳却显得尤为严格。作为苌家拳的传人及爱好者应当通过对其进行积极介入,主动承担传承苌家拳的历史重任,展现苌家拳的价值所在,不断地提高苌家拳面向大众的文化体系,在不偏离苌家拳传统本质的基础上拓展苌家拳的自身体系在新时代武术生态中的生存空间及发展,为塑造苌家拳的发展途径奠定基础。

新时代是一个社会发展稳定的和谐社会,不再是战争时代,其技击属性不断地被弱化,传统武术口口相传远不如现代体育化推广模式高效,应扬弃“土方法”融合“新方法”,推出适用于当代的“好方法”[14]。苌家拳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合理梳理自身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塑造适合苌家拳发展、传播的新篇章。因此,为了能够使苌家拳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就必须要认真梳理并优化苌家拳的自身体系,塑造能够使大众易于接受的有效传播途径,为新时代下苌家拳的发展塑造新征程,这是苌家拳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4.3 提高理论体系文化软实力,为苌家拳的传承提供文化土壤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文化工作要点明确要求:要大力加强整理研究、推广传承和创新工作。“推动“运动·文化·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复兴工程”[15]。鉴于苌家拳独特的传承方式,需要最大化地发挥其技术、文化潜能,需要规范整理有关苌家拳的图文资料的记载,用新型的创作方式还原最精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风姿。正如前面所言,因苌家拳的保守思想而导致其发展困难,以至于在学术界,对于苌家拳的相关理论研究及其认知更是微乎其微。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与苌家拳自身制度体系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对苌家拳的理论研究有关。因此苌家拳在现阶段的发展上,为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开发苌家拳,通过对苌家拳资料的挖掘与整理,实现其自身的所特有的经济、学术等社会效益,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信息传播。其次,需要加强对苌家拳的研究力度,广泛传播苌家拳使其得到更多的关注度,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如开展相应的学术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对苌家拳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与整理,引入现代化科学知识和方法,对其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进行科学论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苌家拳加入到健身行列之中,走入各所院校树立文化自信,使苌家拳体系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之上,为苌家拳的传承提供文化土壤,整理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荥阳土生土长的文化遗产和中原武术与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苌家拳是不应该被忽视,优化、重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是体育界、文化界乃至教育界的责任和使命。拯救苌家拳不能仅作为一个口号,而是一个需要政府和苌家拳传人都必须付出艰辛努力的大问题。新时代苌家拳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需要重新定位,在苌家拳传播过程中,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面对众多体育项目的挑战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树立苌家拳的文化品牌,借鉴其他体育项目的传播模式,寻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屹立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使苌家拳的发展重建辉煌。

5 结语

历经了时代不断发展而流变的苌家拳,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苌家拳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以中原圣地为依托,汲取百家文化之所长,其独特的技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苌家拳作为新时代保存完整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面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冲击和影响,如何完成自身文化的传承延续及挑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苌家拳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在新时代文化生态的视域下,苌家拳要实现往日辉煌必须要大胆改革创新,将其精华充分地体现出来,使苌家拳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通过不断地梳理优化自身体系,从而塑造易于苌家拳发展的有效途径,这是苌家拳能够得到更好发展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加强科学研究,树立文化自信,为苌家拳的传承提供文化土壤,才能使其技术体系及蕴含的理念得以更好地传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使传统民间武术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当中。

猜你喜欢

拳种武术传统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武术套路的本质研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