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远冲锋在前的“1号队员”
——记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

2019-11-24袁春贤赵原

劳动保护 2019年1期
关键词:救护队李刚队员

文/本刊记者 袁春贤 赵原

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救护大队大队长李刚业从事矿山救援工作30余年,参加250多起抢险救灾,抢救遇险遇难人员414人,并在所有的抢险救援中实现了安全救援。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李刚业,山东能源淄矿集团救护大队(以下简称“淄矿救护队”)大队长兼党委副书记。1987年入队的他,直接参与或率队参加了省内、外的250多起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抢救遇险遇难人员414人,挽回经济损失5 000多万元,并在所有的抢险救援中实现了安全救援。先后15次被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山东省政府、山东省安委会、山东煤监局、省国资委、省煤矿总工会等部门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4年被山东省人事厅荣记二等功;2005年获得“山东省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标兵”称号;2007年4月15日,被评为“感动中国矿工十大杰出人物”;2016年被授予“振兴淄博劳动奖章”等称号。

淄矿救护队成立于1953年,是山东省煤矿系统第一家和全国最早成立的9支矿山救护队之一。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连续奋战43天,救出受灾群众345人,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被原煤炭部授予“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0年,这支队伍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七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其先后被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矿山救援先进集体”“矿山救援特别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等荣誉。2018年8月的寿光洪涝灾害抢险救援中,淄矿救护大队作为挺进寿光的第一支矿山救援队伍,与洪水鏖战11个昼夜,排水5万1 290 m3。救援结束后,淄矿救护队收到了应急管理部的慰问信和当地村民送来锦旗。

李刚业从事矿山救护工作已经31年,说起最初为什么选择从事这个工作,他不禁回忆起儿时:“从我很小的时候,我父亲就是一名煤矿工人,是当时的区队长,非常敬业。”李刚业谈到,由于当时人们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条件较差,他印象里的父亲总是小伤不断。有一次,他的父亲在井下倾斜巷道下方作业时,一辆矿车的牵引钢丝绳断了,矿车从倾斜巷道滑下来,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得伤势很重,不仅腰椎受伤,耳朵都被撕了下来,在医院躺了四五天才苏醒。“后来,父亲告诉我,他能够活下来,全靠救护队员及时把他救上来送医院抢救。当时我就想,救护队员能够挽救矿工的生命,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矿山救护队员!”李刚业回忆说。

1987年,学地下采煤的李刚业中专毕业,正好赶上淄矿救护队招救护队员,就这样如愿以偿走进了淄矿救护队,一干就是30多年。煤矿本身就是高风险的工作。矿山救护工作则是高风险中最高风险的工种。家里人虽然担心,但仍然很支持他。“煤矿井下24小时都有人工作,随时都可能发生事故。所以,我们就必须24小时值守。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时很长时间都回不了家,父亲就会把饭送到单位。不仅如此,家里遇到什么难事都不告诉我,就是怕牵扯我的精力,怕影响我的安全。”说到这里,他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李刚业也曾有几次机会调离救援队,去干相对轻松、危险性小的工作,但他都没有动心,“干了这么长时间,业务熟悉了。”他只是淡淡地说。其实谁都知道,他在矿山救护工作投入的感情有多深,令他难以割舍。

“铁军统帅”

众所周知,矿山救护队员是专门与“死神”打交道的人。每一次事故救援,李刚业和他的队员都是站在生死门前。每当矿山发生灾害事故时,矿工们纷纷往外逃,而李刚业和队员们却要迎着烈火浓烟、二次爆炸、二次冒落、二次透水等危险往里冲。“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提前一分钟赶到现场,被困矿工就多一分生还的希望。”因此,矿工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矿山“守护神”。

而对李刚业来说,这份工作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每一次深入险境时,尽最大可能地救出遇险人员,同时保证自己和队友都能够全身而退,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为了在救援时保护队友的安全,他在队里制定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1号队员”制度。“也就是说,在救护队到达抢险现场后,谁的职务最高,谁就是1号队员,1号队员必须冲锋在前,首先进入救援现场,把现场情况摸清楚,把各种安全隐患摸清楚,把隐患解决掉,才能让队员进去救援。救援过程中,1号队员必须是第一个进现场,最后一个撤离现场。”李刚业说。自1990年担任救护队指挥员后,李刚业就是队里铁打的“1号队员”,但凡有他在的救援行动,必能看到他第一个冲入抢险现场的身影,而每每等到所有的队友都安全撤离,他才放心最后一个撤出。正是由于李刚业一直以来身先士卒的拼劲儿,让队里的队员们都对他充满敬佩和服气,称他为“铁军统帅”!

2013年,某煤矿发生了透水事故,李刚业带领的淄矿救护队,在井下奋战了9个小时,将22名被困矿工全部营救了上来,当时李刚业作为“1号队员”,从井下最后一个上来的时候,被困矿工的家属“扑通”一下就跪在了他面前,一边哭一边向他连声道谢。“当时让我心里特别感动。”李刚业感慨,“正是受到这些人和事的激励,哪怕救援时再苦、再难、再危险,一想到这样的情形,我就会咬咬牙坚持下去。”

寿光救援立奇功

2018年8月25日深夜22时许,在寿光洪涝灾害发生后的第6个夜晚,淄矿救护队接到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急电:立即奔赴灾区支援救援!5台潜水泵、3台消防泵、2 500米水龙带、1艘救生艇、3条救生索、2条保安带、20身连身雨裤,铁丝、大锨、手镐、探照灯……不到2个小时,救灾物资集结完毕,清点装车。

26日凌晨0时50分,在李刚业的带领下,25名救护指战员带齐了救援装备火速开赴寿光灾区。26日凌晨2时15分,淄矿救护队成为第一支赶到灾区、第一支投入战斗、装备准备最全的矿山救援队伍。

尽管做足了思想准备,但当救护队员们来到此次救援的第一个地点纪台镇曹官村时还是傻了眼:所有蔬菜大棚全部坍塌、被水淹没,眼前一片汪洋,水浅的地方有三四十厘米,深的地方一米六七。公路上的水深到大腿,车辆无法通行。救援设备不能到达排水地点。怎么办?灾情就是命令。李刚业果断决策,一声令下,救援队员采取肩扛手抬的办法,在齐腰深的水中硬是将排水泵、水龙带、救生艇等救援装备搬运到了1千米外的作业点。几趟下来,队员们身体几乎虚脱了,但没有一个喊苦叫累,在将所有设备设施安全运到作业地点后,队员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随即又投入到了安装水泵的战斗中去。

“在水深不明、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水泵的安装到位?我们深知,在环境恶劣的条件下,每移动一次重达200多公斤的排水泵就要耗费大量时间,还需要对几千米长的电缆、水带进行重新敷设、连接,既浪费了排水时间,消耗指战员体力,更影响救灾效率。因此,到达作业区域后,我们利用井下救援的自身优势,先由队员带着探险棍勘察周围环境,测明水位,最终确定看哪个地方适合安泵,科学合理选定位置,确保一次安装到位,尽量减少移泵的次数,以此来提高救灾效率。这种方法我们也及时向指挥部提出,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为各个救援队加速排水、减少移泵次数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李刚业告诉记者。

作业过程中,由于泄水口距离水泵近1 000米,且有10余米的高差,水压大,经常造成水管脱节,给排水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立即对管路进行二次紧固、连接,并分段承包到人,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排水工正常。在第一阶段的排水作业中,队员们连续作战3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

由于污水较多,蚊虫肆虐,很多队员脸上身上被叮出了许多大包,奇痒难耐,有的由于长时间在水中浸泡,皮肤出现溃烂,但所有队员们没有一个退缩,没有一个怯战,坚持奋战在一线。

“这些当地的老百姓都看在眼里,恨不得把‘家底’都搬空了提供给我们使用,有的村民看见我们光喝矿泉水,自己烧好水送到我们身边;夜里有的村民不留姓名悄悄把做好的食物放在临时救援基地,生怕我们饿着肚子。最感动我们的是,有一个残疾人骑着三轮车给我们送水果,不管我们怎么推脱,他一定要我们收下。他说我们挽救了他的家,这是他的一点心意。”李刚业说起来十分动容。

在抢险救灾的11个日夜里,李刚业和他的救护队员们似乎忘记了白天黑夜,甚至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也不觉得累,他们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尽快地把水排出去。最终,他们负责的所有作业点全部提前1天时间完成了排水任务,为灾民恢复生产赢得了宝贵时间。9月5日,应急管理部发来慰问信,向参与灾区救援的救护指战员致以亲切慰问,对他们不畏艰苦、科学施救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而淄矿救护队,之所以是这样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一切都与李刚业的科学指挥和平时的严格训练是分不开的。

“魔鬼教练”

说起30多年200多次安全救援的辉煌“战绩”,李刚业认为,“秘诀”就是“智慧救援”——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科学实施救援,其关键在于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救护技能。而这些必须依靠平时的严格管理、科学训练。

由于近年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矿山事故已经大幅减少,而对年轻一代的救援人员来说,这也意味着经历实战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如何提高队员们实战技能,让他们在面对险情时可以做到不慌不乱,冷静应对危险复杂的灾区情况?除了军事化严苛的日常训练,每月一次的贴近实战训练是李刚业的一大“法宝”。

如今,淄矿救护队下属3个中队,共147名指战员,担负着淄矿集团所属矿区及淄博市、济南市的所有煤矿,淄博市、济南市、莱芜市、滨州市的非煤矿山,大型地下商场的安全技术服务和抢险救援任务,定期轮换值守。“矿山灾害救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就练什么样的技术。当地有什么样的险情和灾情,我们就针对什么样的灾情进行训练。比如在淄博主要训练面对火灾、瓦斯爆炸等情况下的救援技术。在济宁的时候,我们则根据当地的情况主要针对水灾、冒顶等险情进行训练。”李刚业坚持在高温浓烟等恶劣条件下进行实战训练,“点真火、放真烟,把演习的环境尽量往恶劣了做,把队员往‘死’里治,遇到真正险情的时候他们就不紧张害怕了。”听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李刚业认为“严是爱,松是害”,必须确保队员们熟练掌握抢险救援技能,才能在危急时刻保证自身的安全——为此,李刚业也得了一个“魔鬼教练”的绰号。

严苛的训练换来的是无数次救援任务中遇险人员的生还,是队员们的平安归来,同时也换来了在国际竞赛中为国争光的无上荣耀。2010年11月,淄矿救护队代表中国参加了在澳大利亚乌诺纳市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最高奖,也创造了中国自2002年参加国际矿山救援技术竞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在颁奖仪式上,竞赛组委会主席施蒂芬站起来,郑重宣布,“在此次竞赛中,有一支救护队伍没有任何失误,组织严密、富有创新、协调一致,所有的单项扣分为零,这支队伍就是‘中国淄矿代表队’!”“当我们将中国淄矿代表队的横幅,在领奖台上展开的时候,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我真为我们淄矿救护队的小伙子们感到骄傲!”李刚业自豪地说。

如今,在矿山救援的岗位上已干了一辈子的他,仍然希望能够继续上一线,“我干了这么多年积累的救援经验,还是在一线最能够体现我的价值。如果有一天干不动了,也要把我这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扬下去,传递给年轻人。”为此,李刚业除了每周对全国发生的事故救援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给队员们讲解每个案例的经验和教训,还致力于救援装备技术的科研攻关。“每一次我们参加救援回来都要总结,针对这种灾害事故,什么样的救援装备最好?什么样的救援装备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然后我们自己搞创新,研制新装备。”近年来,他和他的队员们一起研发了“火区快速封堵门”等20多项技术成果。

李刚业认为,在抢险救援的道路上,自己仍然有很多东西要学:“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事故险情。每一次救援回来我都要反思,下次如何把它解决得更好一些……我只要在这个岗位干一天,就要专心致志地去干好。”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口头禅一样:“救护工作无小事,小事也得当大事。只有事事都重视,才能保证自己不出事!”

猜你喜欢

救护队李刚队员
《矿山救护队标准化定级管理办法》印发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政府疏忽,巴新预算漏了急救车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Testing Photons Coupled to Weyl Tensor with Gravitational Time Advancement∗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创新思路、加强矿山救护队党建工作的研究
《关于开展全国矿山救护队标准化达标及兼职矿山救护队建设互查互检工作的通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