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书不感“兴趣”的欣欣》

2019-11-23王冰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讲故事亲子图书

王冰

观察对象:欣欣

年龄段/班:中班

观察时间:2019年3月11日

观察背景:

在对欣欣家访的过程中,欣欣妈妈问我:“每天我都给宝宝念故事,可是并没有感觉到亲子阅读带来的效果,欣欣对书不太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我疑惑地看着欣欣妈妈,心里想:“怎么可能呢?”记得每次我讲故事时,她都是听得最认真的一个。每次故事讲完以后,欣欣都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根本不像是个对图书没有兴趣的孩子。

观察目标:

欣欣对阅读图书是否真的不感兴趣。

观察过程:

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欣欣选择了图书区,于是我对她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欣欣站在书架旁选了一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图书,坐下来翻开书,一边嘴里念叨一边手指着图书,我想走近点听听她在说什么,结果让她发现了,便拿起图书对我说:“老师,给我讲故事吧!”于是,我一边给她讲故事,一边引导她:“欣欣,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你有多爱自己的妈妈呢?你能学学小兔子的动作做一做吗?小兔子和大兔子谁的爱更多一点呢?说着就和她一起配合做起动作来了,之后欣欣对我说:“老师,你讲故事比我妈妈讲得好听!”“那你妈妈是怎么讲的?”“妈妈只是把故事读给我听就好了!”原来如此,我突然明白了欣欣妈妈的困惑。

观察分析与反思: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孩子前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家长们都不愿意错过这个时期,所以很重视亲子阅读。但是,由于不少家长不清楚亲子阅读的目的,没有掌握亲子阅读的方法,因此存在着亲子阅读的误区:任由孩子们自己阅读,读或不读家长不再管;催着孩子去读,但不陪同;家长陪孩子共读,但不与孩子互动。

欣欣妈妈显然是进入了第三个误区,但她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而孩子却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了最直接的反应,只是家长没有好好反思自己的方式方法,也没有主动和孩子沟通,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而是一味地苦恼,向老师寻求帮助。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找出问题的症结,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建议家长从以下两点来改善孩子对书不感“兴趣”的现象:

1.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个双向活动,要相互交流。亲子阅读不是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也要求孩子给家长讲故事,只有双向互动,才是亲子阅读。在和3-6岁的幼儿进行亲子共读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和孩子互动。比如可以通过表演、讨论的方法,可以利用语气、语调的变化来吸引孩子的兴趣。欣欣妈妈一味地为读而读,孩子肯定会腻,进而不配合。就“读”而言,我认为也可以用多种方式共读,比如:你一句我一句的读,我带着你读,你带着我读等。

2.图书选择的多样性

有的家长认为亲子阅读就是读绘本,其实亲子阅读的内容很丰富,包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道德故事、唐诗、儿歌、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經、谜语、绕口令、童谣、科普知识等,这些幼儿读物都是孩子的精神食粮,不可忽视,不能偏废。

猜你喜欢

讲故事亲子图书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讲故事
听妈妈讲故事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