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9-11-23黎贵鲜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黎贵鲜

今天的学生,生活富足,条件优越,不愿意吃苦,从小饱享成人的精心呵护和倍加关爱,就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一且挫折出现,就会惊恐万状,茫然失措,甚至会因绝望而轻生。学生心理异常,主要反映在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上,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近年来,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的厌学情绪普遍滋长。厌学主要表现为(1)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2)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微小的外部动因也能使他们呈现明显的分心状态。(3)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4)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如果这种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节,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学生的心理健康或行为问题的原因,具体又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外部客观原因

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

2.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

3.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會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像离异家庭子女失去正常教育,易发生情绪低沉,不能适应现实生活致使学习成绩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使品德滑坡、人格异常。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

4.大众传媒和互联网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还有其自身的原因。在学生学习心理上,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或者产生学习焦虑,或者直接影响了学习兴趣,失去学习动力。因此,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对学习应付了事,不求上进。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更多的原因还在于,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这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自控性差,容易出现逆反、对抗心理。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的时期。这一时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从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处理不好,必然会使青少年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1994年8月3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中小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他们知识能力、素质水平的奠基阶段。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教育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终生的发展和命运,影响着一代公民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我认为中小学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善于合作的人;第二,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第三,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诚实守信的人;第四,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个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人;第五,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个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人;第六,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行全员教育。这既要有专职理辅导老师队伍,更离不开班主任队伍的参与。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和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也最熟悉学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最有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更重视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还和家长存在着天然的、普遍的和密切的联系,容易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班主任容易和任课老师沟通与协调。这些决定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意识的加强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必将越来越大,从而使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教育,培养并训练出一代品质优秀、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完善的学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所以,教育工作者责任重大,肩负着塑造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使命。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