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归宗
2019-11-23于丹刘一诺
于丹?刘一诺
摘 要:本文集中论述摄影艺术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摄影设备的广泛普及和照片的过快生产,更带给摄影专业人士现实的困顿和茫然,通过分析艺术创作的创作规律,生动说明“万物归宗——回归内心的创作是摄影人真正的未来”这一观点,发现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就是摄影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摄影创作;回归内心的创作;摄影的未来
在数字革命、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席卷下,文化、艺术、技术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考方式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发生巨变。摄影作为曾经的新鲜事物、高技术含量的艺术,也瞬息万变、风云更迭。
摄影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每个人这么近,许多人在茫然不知所以的情况下,手里就已经被塞进了具有数种智能技术的高科技拍摄设备,很多人由此发现,摄影原来如此“简单”。摄影世界的新大陆几乎向每个人敞开,它不再神秘、不再高深,好照片可以轻松获得,摄影进入平凡人的世界。有人说,未来人人都是摄影师,70岁的爷爷、4岁的孩童已经轻松拍起了照片,在多种智能AI技术的运用下,拍摄清晰绚丽的照片轻而易举,各种炫酷的后期滤镜更是可以轻松上手。年轻一族忽然发现原来摄影达人、摄影师的梦离自己那么近,于是建立个人的图片网站,可是没几天,就会发现和自己拍的一样好的人非常多,自己很难从他们中间脱颖而出,于是他们学习更多新技术、新风格、新软件、新道具,终于鼓捣出点名堂,然后他们却又发现周围的摄影人和他们一样同时也有了新的变化,甚至也学习了类似的风格,于是他们开始苦恼自己摄影的未来在哪里?摄影的意义在哪里?而技术与软件却变得越来越五花八门,让人不知如何应对。
照片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图片,古老的、现代的、新奇的、美丽的、丑陋的、高雅的……想看什么图片信手拈来,照片宛如走马灯,在我们的视线中永不消失,我们不得不闭上眼睛获得片刻的视觉空白与休息。照片变得不再新鲜,就像一个每天山珍海味、胡吃海吃的人没有了敏感的味觉,我们的神经变得麻木,不再容易被感动和打动。
拍什么、怎么拍成为困扰每个有追求的摄影师的最严峻的问题。摄影人面对见多识广的观众,忽而陶醉于自己的作品,忽而发现自己的作品原来早已是大众熟悉的内容,不知道摄影未来的路在哪里、究竟什么样的照片可以让人惊艳。
诚然,摄影作为时尚前沿的艺术,发展比较迅速,然而也有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真理。我们注重对新技术、新风格的了解与学习,更要回归自己的内心与思想。摄影绝非简单的人云亦云,一个有趣的灵魂才能拍出有个人特征的不被流行左右的摄影作品。我们不能在设备、信息的日新月异、更迭与变幻中迷失自己。我们最愿意看到的不是镜头前的似曾相识,而是镜头背后那个独一无二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不管技术再复杂,风格再变换,我们仍然希望见到鲜活与个性。所以对年轻的摄影师们来说,发现自己就是发现摄影的未来之路,未来就在自己手中。
拍摄的人很多,虽然技术、设备、风格可以重复,但思想、灵魂、喜好、经历这些是不可能相同的。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才是根本。当然,每个人生来本就是白纸一张,在发现自己之前,知识素养的积累才是关键。对音乐、文学、美术设计、电影等艺术的鉴赏与掌握,特殊地域、风土人情的熟悉与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等,都是摄影创作的强大基石。任何一种创作都不是技巧、形式、设备、软硬件等的简单堆砌与造势,许多投资上亿、技术一流的电影却拍得一塌糊涂,不是技术、设备、资金限制了票房,而是创作的核心——人。许多老电影非常好看,过去年代的许多东西至今都有吸引力,所以不是所谓新即是好。离开了创作者这一核心,就不能产生好的创作。摄影人想要创作出跨越时代、超越别人的作品,就必须在自身上下功夫,独善其身,修炼自己,形成深刻的思想、有趣的灵魂。只有这样,外在的形式、设备、技术才有了真正的依托,作品才能拥有真正闪光的东西。我们欣赏摄影作品,更是欣赏创作者独有的艺术情怀。古往今来,多少艺术作品,因为艺术家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怀,变得更动人。伟大的作品必然要有伟大的人格。纪实摄影师萨尔加多是现今在世的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出生入死几十年,拍摄了许多当代最真实最悲壮的历史事件、历史变迁,他的许多创作犹如讴歌人类历史的英雄史诗,更像一首首悲壮的交响乐警醒世人。他在几十年里近距离用心观看人类的战争和苦难,甚至为人类自己造就的种种苦难而生病,无法再拍照,回到故乡种了几十万棵树、上千亩的树林,几十年后才重新拿起相机,开始了创世纪的创作,用他上帝一样的充满关爱之心的眼睛,记录变化中的人类和动物们的栖息地。萨尔加多对人类的关爱之心,成就了他神一样的摄影创作,不需要太多花哨和外在形式的包装,他的伟大就在那里。而同样拍摄战争苦难的许多摄影师,我们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的只有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残酷,感觉不到创作者的思想和温度。我们经常因为摄影作品而欣赏某位摄影师,而当我们理解摄影师的灵魂和所思所想后会更加喜欢他的摄影作品。所谓爱屋及乌,与其说我们是欣赏摄影作品,不如说我们欣赏的是摄影师本身。
摄影师的未来之路,正在自己的脚下,在自己的内心。摄影师无论是从事商业、纪录还是艺术等哪一个摄影门类,如果不发觉自己的内心,就会永远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审美更迭中,亦步亦趨地跟在别人后面,做别人的仿版,如东施效颦,永远是别人和大众的影子,无法找到自己。
人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在欣赏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对情感的呼唤从未停止。摄影作品散发着人类文明闪耀的光辉,散发着某一时刻、某一摄影者的所思所想,带着人性的光辉,在人类的自我救赎中,走向永恒。外在的形式只是暂时吸引观者的流行外衣,而其内核是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这正是摄影乃至一切艺术作品的永恒追求与最高境界。找到了摄影创作乃至一切创造的终极追求,我们便不再执着于流行的样式风格。不管每一个微小的技术器材的进步与变化是什么,我们的作品不再是对流行的盲目追求,而是能够抗拒时间成为永恒的作品,这也正是真正经典创作的最显著特征,无惧岁月变迁,历久弥新。有了思想和创作本原的灵魂支持,摄影作品才真的有了魂。接下来,摄影师就需要全方位追求器材设备等方面,吴冠中先生曾经的“笔墨等于零的理论”,就是在警醒世人,放弃对外在形式表面的追求,回归艺术创作本身,使作品真正赏心、悦目、怡情。
我们需要精良的器材、出色的技术、强大的后期,而当一切就绪,我们最需要的是创作者最清晰的创作思路,最强烈的内心、情感、精神追求,这是摄影创作的原动力,也是当一切摄影功能被人工智能参与后人类最后的阵地;它是摄影创作的原动力和核心价值,是决定摄影作品跑多远、跑多久的原动力,也是人类文化长河中最闪耀的永恒。迷茫中的摄影人应适当放开那些日新月异的精良装备、后期软件的频繁更新和对图片网站的过度追逐,最强大的动力火箭库就在摄影人的心中,勇敢做自己,拍摄打动自己内心的瞬间永恒,才能从摄影图片的汪洋大海中脱颖而出,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星光轨迹。